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31 17:03:38瀏覽2004|回應0|推薦0 | |
第十章 殯葬與宗教的悲傷撫慰 第四節 殯葬與宗教的後續撫慰 一、 葬後祭禮對喪親者的後續關懷與撫慰 P240 「後續關懷」或稱「後續撫慰」,是對喪親者葬後心理情緒的繼續輔導與關懷撫慰,這種後續性對喪親者服務與照顧,成為現代社會人性關懷的重要一環,對喪親者的撫慰不是止於對遺體的安葬,反而更要重視葬後的情緒調適問題,協助喪親者度過漫長的悲傷哀慟期。 「後續關懷」是源自於醫療體系長期照護的理念,強調醫療保健後續性的關懷與服務,讓患者病後生活不致於孤立無助,還能盡量的保有生命的品質與尊嚴,提高其心理與靈性的支持照顧。此後續關懷的服務理念,更應該延伸到對喪親者的悲傷輔慰,不只是照顧生理疾病患者,更要照顧無病喪親者的失落與悲慟等情緒,天要強化對喪親者更為貼切心靈的後續關懷。 現今大多數民眾選擇滿周年的對年儀式後進行合爐除孝來結束喪期,高度悲傷的喪親者可以居喪二十五月後才舉行做三年的合爐儀式。這種喪期與居喪的禮儀安排,是針對喪親者悲傷的心理調適到設計的,注意到人們悲傷的解組與重組的歷程。 殯葬禮儀的悲傷撫慰也仰賴葬後的祭祀禮儀,即葬後喪親者與亡者的情感連繫只能仰賴各種祭祀活動。葬前的祭祀稱為「奠」是屬於喪禮的凶祭,「祭」則是葬後祀祖的吉祭。 葬後的祭祀禮儀是建立在祖先崇拜的精神寄託上,一方面祈求亡魂轉為祖先得到永恆的歸宿與安息,一方面喪親者在卒哭禮儀後情緒得以逐漸緩和,進而祈求亡者能福佑後人。 祭禮可以說是喪禮的延續,是生命禮儀與宗教禮儀的結合,是以鬼神信仰的神聖力量,來強化喪親者不敢忘祖(本)的親情,將人生存之禮延伸到與天地鬼神交際的感通上,在莊嚴的祭祀禮儀中滿足喪親者的心理需求,以及相應於宇宙和諧與永恆體驗的靈性需求,進而鞏固了社會互動的人間秩序與人倫關係,跨越死亡所造成的心理鴻溝,彌平了心靈空虛與不安,重建個體生命和諧的生存法則。 二、 宗教信仰對喪親者的後續撫慰 P242 當代宗教團體關注到對喪親者後續撫慰的實際運作課題,重視葬後喪親者悲傷調適歷程,這種透過宗教信仰力量來醫治因死亡所帶來的分離傷害,其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五個課題: 一、 同意神讓這個人離去是對的。 二、 處理與這人過去的關係或尚未完成的事所引起的罪惡感。 三、 釋放與這個人的任何聯結。 四、 對付分離所帶來的痛苦。 五、 允許自己悲傷。 基督宗教是加強人與耶穌的靈性連結,來醫治因死亡的連結分離而造成的恐懼心理。允許喪親者有誠實地表達哀痛情感的需要與權利,當情緒找到出口發洩,在斷除生者與亡者的緊密連結後,積極地與耶穌的愛相連結,深信主能擔當我們的憂患與背負我們的痛苦,進而能放心地將亡者交給主,以信仰的能量來醫治了內心深處的情感創傷。 基督宗教對喪親者的後續撫慰:是著重在心理與靈性方面的關懷,重視喪親者失落情緒的疏導,進行較長時間的關心與陪伴,強化宗教信仰下的靈性體驗,領悟生命的意義開創出新的人生。 佛教團體也重視對喪親者的後續撫慰,教導喪親者也要理解到生命本質的苦、空與無常,認識到面對死亡的悲痛也是一時的生滅,應勇於面對與克服一切無常五蘊的病源.從各種無名造業者的煩惱與欲望中超拔出來,進而追求永離生死輪迴的涅槃佛法。 經懺佛事是佛教後續撫慰運用最為普遍的方式,能以禮敬、懺悔等儀式來安定喪親者的妄心,進而能有所證悟。 佛教對喪親者的後續撫慰,主要還是建立在對生命品質的輔導與支持.超越出因死亡所帶來肉體與精神的折磨,破除種種依附於死亡而來的欲望與感覺.除了仰賴佛法的護持,天要自力救濟,能從死亡的傷感中,產生出更深刻、更加細膩與更加超越的生命體驗。 道教、民間信仰等本土宗教對喪親者的後續撫慰,大多是集中在祭禮結合的宗教法事上,是經由隆重莊嚴的祭祀,來表達對亡者的思念之情與盡孝之禮。 墓祭:是直接到墓地祭拜與追悼,來傳達對亡者的懷念之情。 祠祭:是隆重的家族祭典,集合族人在家廟或宗祠舉行祭祖儀式,一般分成春秋兩季( [春禘秋嘗]《禮記•祭義》)來舉行祭典。 家祭:是家庭在家中祭拜祖先亡靈的儀式,針對亡者的是忌日祭,是每年亡者逝世的當天舉行的祭典,傳達出一生永遠的追思與懷念。 《禮記•祭義》曰:「君子有終身之喪,忌日之謂也。」忌日為亡親之日,每年此日孝子其心哀傷如親喪之時,孝子終身思念其親,反始不忘其本。 三、 當代對喪親者後續撫慰的實踐 P243 對喪親者的後續撫慰不應侷限在宗教團體的教牧事工上,也不單是專業禮儀師、心理師、社工師等的職業工作,應是全民性的人性關係與實踐,主動地與喪親者維持親密的人際關係,適時地提供身心靈等方面的安慰與協助,更要盡力地協助喪親者釋放其悲傷的壓力。這是做為一個現代公民應該具備的文化涵養,不僅教導自己走出面對死亡的心理創傷,也要協助周遭親友化解掉喪親的痛苦歷程。 殯葬業與禮儀師是面對死亡的第一線處理人員,是長期與喪親者接觸與關懷的人,更需要學習後續撫慰的專業技能,不僅提供各種善終的禮儀服務,更應持續關懷喪親家庭箕喪親者的悲傷情緒,至少可以提供喪親者有關死亡、失落與悲傷等系統性的訊息。 這樣的禮儀師更需要專業的涵養教育,身為社會的公共角色,為喪親者適時地扮演著輔導者、陪伴者與協調者等角色,要具備有悲傷輔導的專業能力,為喪親者提供各種社會支持網絡,及時地給予心理輔導,或者轉介到專業的心理輔導人員或機構。 這種悲傷醫療是一種專業的知識與技能,一般是由醫生、護士、心理師、社工師等透過個別或團體形成提供支持性服務,也可經由專業訓練的義工團體,或者是由有共同失喪經驗的人組成的自助團體,來互相協助,其對象是具有高危險群的喪親者,經過喪期後還適應不良的人,其重要的預測指標有四: 一、 在危機期間,喪親者很缺乏支持性社會網路。 二、 社會支持網絡並非特別不足,但死亡情境極端創痛。 三、 與亡者有極端衝突的婚姻關係,極創痛的死亡情境,以及未被滿足的需求。 四、 同時出現其他生存危機。 此時是需要各種輔導人員進行持續性的醫療與撫慰,來幫助喪親者完成走過死亡的哀悼任務。 宗教能以精神性的心靈治療介入高危險群喪親者的後續撫慰,是以信仰的觀念與儀式來治療喪遷者受創至深的心靈,以神聖的終極力量從悲傷與痛苦中超越出來。 這種信仰的支撐力量是各個宗教宣教或弘法的主要宗旨,期求以靈性上的終極撫慰,來引領人們從喪親的困境中自我解放出來,以對死亡領悟智慧來化除各種負面糾纏的悲傷情結。 ★宗教是可以輔助當代醫療體系的不足,從靈性的層面來滿足人們生存的需求,為飽受生理與心理折磨的人們,開創出一條自我醫治的精神之路。
|
|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