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03上[殯葬倫理與宗教]期中考重點整理 CH.3
2012/10/08 11:48:38瀏覽2294|回應0|推薦0

[殯葬倫理與宗教]期中考重點整理 CH.3

第三章 殯葬倫理的歷史

探討殯葬倫理歷史的類型方法:(第一節)

1.   斷代史  2.通史  3.類型史

本章是以從「類型史」的角度切入探討殯葬倫理的歷史淵源。

就是採取只強調整個歷史主要發展階段的方法,其主要階段大略可區分為

1.   宗教型態的殯葬倫理

2.   道德型態的殯葬倫理

3.   社會型態的殯葬倫理

(第二節)

類型史的角度來看,殯葬倫理的演進過程,最初的型態是原始人宗教型態的殯葬倫理作為呈現。

根據考古人類學的說法,人類與動物最初對亡者遺體的處理方式並沒有太大不同。可是,後來人類對於死亡有了自覺,開始處理同類的死亡。在這種處理的過程中,原始人開始有了靈魂的設想。為了避免亡者的靈魂對於活人產生困擾,生者開始採取安撫的作為希望能夠避免亡者報復的理由上,認為善待亡者的責任就是一種殯葬倫理的實踐

原始人對先人主要處理方式有兩種:一種就是遺體的安頓,一種就是隨葬品的處理。就遺體的安頓來看,他們用灑紅鐵礦粉在遺體周圍的方式,表示沒有遺棄亡者。就隨葬品的處理來看,他們把亡者生前用過的主要器物留給亡者,希望亡者在死後世界得以過著如同生前時候的生活方式。經過這樣的處理之後,原始人認為他們已經善盡對待亡者的責任。

《儀禮》疏曰:「喪禮,凡二大端,一以奉體魄,一以事精神。

在靈魂觀念與喪禮結合後,認為死後的靈魂雖離開身體,仍有可能回到肉體而復活,因此必須把死者的肉體作完善之保存。在靈魂不滅的思維中,認為死者靈魂仍存在此世間,即使死者無法復活,善待死者的遺體,也希望因此可得到死者的福報,原始的喪禮就在靈魂不死的觀念下所演繹出屍體保護的行為。

宗教型態的殯葬倫理的其他型式還有:

(1).基督宗教外在救贖的型態:人類的死亡來自於人類違反與上帝訂定的契約。因此,人類如果想要擺脫死亡的束縛,只有藉著上帝的力量才有獲得救贖的可能。

(2).佛教自我解脫的型態:人類的死亡來自於人類自己造業的結果。如果人類希望能夠擺脫死亡的束縛,那麼只有透過自覺才有獲得解脫的可能。

各宗教型態的殯葬倫理如何安頓生者與亡者:(P.52)

1.原始宗教:藉由安撫亡者化解生者恐懼而達成。

2.基督宗教:藉由上帝的救贖圓滿亡者的生命,讓亡者與生者不再有困擾。

3.佛教:藉由亡者的自覺解脫圓滿亡者的生命,化解亡者與生者的困擾。

(第三節)

道德型態的殯葬倫理。道德型態的出現,主要來自於對於親人遺體變化的感受。最初,可能一無感覺。但是,慢慢地就會起不忍人之心(惻隱之心)。如此一來,我們就會把保護親人的遺體當成自己的責任,這就是最初道德型態的殯葬倫理。

這種型態的安頓方式是藉著生者與亡者彼此間的親情聯繫利用彼此的關心來化解生死的對立。

道德型態喪葬禮儀操作的重點:

第一、對亡者要有哀傷之意—《禮記》:「喪禮,哀戚之至也。

第二、不要哀傷到讓亡者擔心《禮記》:「節哀,順變也。」不以死傷生

第三、喪事處理後不可遺忘亡者《詩經》:「毋念爾祖,聿脩厥德。

第四、亡者遺體要妥善處理《荀子》曰: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終始一也。

第五、亡者要順利回到祖先那裡《禮記》曰:「卒哭曰成事。是日也,以吉祭易喪祭。明日,祔於祖父,其變而之吉祭也。

第六、亡者要有後代祭祀禮記》曰:「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


 

道德型態的殯葬倫理主要有兩種型式一種是他律型式,一種是自律型式

所謂的他律型式,主要是根據禮儀的規定辦事。但是,這種方式在面對社會的變局時就無法應付。因此,為了面對這樣的變化,遂有自律型式的殯葬倫理出現。根據道德自主性的要求,我們可以按照社會的變化創造出我們所需要的禮儀規矩。

禮儀的操作是外在的形式表象,殯葬倫理主要是經由儀式的操作,內化人心並喚起道德的覺醒。

(第四節)

社會型態的殯葬倫理。

社會型態的殯葬倫理可分為二個階段:

1.第一階段:協助家屬完成孝道,安頓死者與生者,達到生死兩相安的目的。

(行規要求)

2.第二階段:提供專業的服務品質,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服務倫理。

(專業倫理)

現代化的殯葬服務觀念就是兼顧死者與生者兩部分的服務事業,殯葬服務觀念的轉變,就是殯葬服務從對「死者」的服務,轉向成為對「活著的人」的服務,在現代殯葬服務觀念的重大變革,莫過於此。這樣一個觀念的跨越,使得殯葬服務從「死人服務事業」轉為「活人服務事業」,殯葬服務不僅要處理亡者的遺體,更要兼顧家屬的情緒感受,由於這樣的一個服務內涵轉變,殯葬事業才算是真正步入服務事業的提升。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pl330&aid=6925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