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1/28 20:18:11瀏覽283|回應0|推薦0 | |
演講或講座一定都會在講者告一段落時開放給觀眾問答時間。 身為一名奮發有為的青年,理當盡情發問以腦力激盪並增加參與感, 然而我幾乎都問不到適合或有足夠深度的問題...真是苦惱啊! 例如,有次在法文老師推薦下聽了場法國在臺協會辦的文化創意推廣論壇。 面對當時的外交部政務次長與敝校政治系名師之一羅致政,我告訴自己無論如何都要發問,於是舉手。問題內容大概是為何較泰國相對先進的台灣知名度不如泰國,還有外國人聽到「Tai...」馬上反應的便是「Thailand」,問題出在哪? 印象中,兩位僅簡短作答。 另一次則是參加高雄為人權宣言60周年舉辦的人權論壇。 我問了個問題,是關於人權推廣如何處理文化差異造成的障礙。 結果只有剛好當天也是與會貴賓,教過我亞洲人權保護的黃默教授回答這個提問。 可能我這個問題太籠統吧...他只是點到為止地表示現階段這部分仍須努力,沒有標準答案。 最近一次是上星期五,勞工陣線的孫友聯先生因為人權饗宴到敝校演講。談及許多工會、社會運動與NGO發展過程與問題。我卻有點插出去的請他就「公會」與「工會」討論權益保障與這兩種組織的異同,於其他發問者相差甚多。 他甚至差點忘記回覆這個問題...可見我的問題多麼無關緊要... 課堂中提問尚踴躍、精確、評論尚稱有力的我,聽這類演講卻幾乎沒有貢獻。 哀!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