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是精神,也是價值──中華文化精神價值
2010/08/02 11:23:51瀏覽2112|回應20|推薦150

 . 

                                                                ( 網圖共賞:張大千畫慈湖圖 )

        是精神,也是價值──中華文化精神價值

精神”、”價值” 二者,是二名詞,實也是一。前者指人的形而上的高貴吧,與另一帶玄味的”靈魂”相仿;後者,指精神上的追求為人一生所值,甚且可以付上生命。從前我們慣用前一詞,而現代社會生存競爭劇烈底下,我們尚要追求形而上的高貴,因為值得,道理何在?自然因為於人於己都值得,故而無價,於是說價值。

為什麽提這個呢?因為我忽然想起:有些回應朋友的簡短回應文裡,涉及這個。

我不能是個長篇的論述者,在部落格上讀文受感或被引而聯想的看法,都只能簡筆為文,以下摘錄自送出過的小回應檔存,有關中華文化的,這裡留作紀念,也算是個人最後一篇部落格貼文了。( 可是檔上沒記貼處,不過文字是字字原樣無修的。)

還先一說:我已是有年紀的人了,受傳統文化薰陶較深,又慢慢奠定年少時接觸的信仰,所以筆底能有的温雅敦厚始終是我傾向的慕羨和試載,即使能力不逮。

固然,我年長後極其欣賞寬襟莊子保持開放的心,又敏察世間動靜而生那份瀟洒幽默,無奈我前大半生的嚴肅安靜讓我只能徒有一份慕羨而已。呀,一直好想探知同理心的上乘幽默是如何誕生的呢?

◆ * 我由年少就有一個問號:為什麼聽一闕中國藝術歌曲會有那種難捨如先人的情感很細緻的在血液中流淌的親切?是東方藝術的細緻感感人嗎?是家庭社會多少遺有那份含蓄不盡露婉轉不直白的元素讓我自然又直接感受那份東方美嗎?當讀一首”赤壁賦”,聽一闕二泉映月春江花月,甚至看一齣青春版牡丹亭崑劇……,那份既似似曾相識又如許陌生的微微惆悵就起了。我想:藝術美感不同於大自然美感那份普世同質性。藝術美感是後來的創造,有每個地域不同氣味的累積切膚民性民情,故各具特質。它要在熱愛敬榮中培養,疏遠了輕忽了就陌生了,祖先的細敏感情就成了異域的隔閡了。

◆ * 為什麼我們常說中華文化?歷史上自中原起始,大抵以敬天睦人和協自然等以漢文化(中原最早開展的強勢文化) 為核心理念和生活向周遭拓展,擴散,一面同化外族,也一面與外族文化揉合融和 (今日語是民族大融爐)。孫中山先生說五族共和,實在不止漢滿蒙回藏五族。數千年一些核心價值如尊天重道信念 (孔子老子等尤標榜) ,仁道思想,義氣長存的景仰,順應和遊適自然,敦親睦鄰的美德,勤儉守禮的重視等等,凝聚為中華文化的精神形貌和向心力量。所以,歴史的線和沿革,是中華文化的敦敦淳厚呀,霸道軍武從來不為士人推崇的目標呀!孔子講:"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老早就從他口中知道中華文化強調所向的呀;老子講:"慈、儉、不為天下先" ,也是淳厚謙和呀。不同的語氣,不同的俯瞰 (從"天"或從"道"),沿接下來,儒者或道者或再後來接納佛學修為禪者,這些思想大宗影響歷代士人政府,上下成風的,都講修和,以及有形而上的思量嚮往喜好呀!廣及大衆,民間也是尚勤尚和尚尊敬聖賢呀,都是敦和的民風。你想日本朝鮮馬哥索羅看見中國,除了繁榮,是民風之厚和彬彬尚禮,讓他們印象深刻吧。歐洲理性時代羨慕中國風,那時代的理性精神及其後的尚自然風氣說不定就是這陣東方風吹來啓發靈感的呢!

◆ * "中國文藝復興",形容得真好!遠接那個既理想又務實的人文── 發掘原早/原初的孔子那活潑的人道精神而不提其後既複雜也有僵執的儒家,是聰明的。"論語"中的普世價值較可與現在世界接軌(如"仁"接博愛,"恕"接同理心,"誠"接信實等等),更可助人們的入世精神把握現有的諸多機會和漸漸穩立的自尊自信。中華文化的靱性夠強原也遠自祖先源遠流長的務實經驗啊!

◆ * 固然古老文明有它的厚重沈滯幽怨抑壓道貌岸然等與今日世界格格不入或圬病處,但是,它的大度博天地至誠明自強不息敦厚仁義爾雅敬先人澤後代愛心良知等氣質理念何嘗不能與現代普世價值的公義博愛接軌?每個文化都有厚度,都有根源的自尊自信自豪。

.

◆ *【後記 2010/8/9】有一次,銀老談論之間,提到 " 忠恕之道 "四字,一言喚醒!這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精神價值,是中華文化 " 仁者 '" 理想的精華,是孔門曾子所理解的孔子大道,最是傳神了。

忠,盡己,至誠之內在;恕,推己及人。

孔子有句著名的話:"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當時我畧有的回應,只連及信仰方面的聯想,故將此回應文貼在下面的回應欄上。

.

◆* 【後記 2011/7/24】2011/7/22 挪威偏激份子變成冷血殺手,槍擊少年夏令營,致85死。我腦中便一直迴旋孔子的中庸之道,那不偏激的,不走極端的中道精神。在《中庸》裡,子思記下了孔子的智語。之言"中"道,實為"嘉樂君子"必要之明("庸")。( 抄錄一些"從容中道"的話語,在下面回應欄中部之中庸項。)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oycelinlin&aid=4282125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 一回文 ]
2018/03/21 11:30


慕陶老師久違了.

您一直繞着儒家文化可能是現代化社會的障礙來思考, 現在還連其為小農文化的產物, 更佐懷疑. 您一直以為法治社會才能面對真實人性; 既然沒有神本思想訓練的底子, 希望以「教育」來訓練「自律」, 以佐法治的成功和暢順. 不過, 有沒有思及法律基本精神若建基於人類的平等, 什麼「新的力量」可代替「舊的神本思維訓練」基礎, 以便可以落實平權精神呢? 又有沒有思及人性的「自私」性和「功利」需求, 若沒有夠強的「利他」和「超越性理想」或「超越性信念」夠力去推動, 法治社會仍然因為現實利益主和利害, 建在浮沙呢?

Golf Nut 提出的(這方面好佩服他的深度)固然是他的觀察和自覺/自認的「理性思維」, 另一角度, 就是他的信念. 「道」於天地本然, 這是道家的中心思想, 何嘗不是儒家的中心思想(天、道、大道、皆一.)「玄德」, 老子提出的, 孔子也提「德化」, 只不同的敍述法和語調, 哲人的觀察和信念, 我們不必摒棄啊!

傳統文化典籍浩如煙海, 也繁難駁雜, 但是根本精神很清楚, 早在古老哲人的智慧提綱挈領. 傳統保守也許是難迎現代急劇變化的弱點, 但是, 上向的和正面的好精神,一脈相承, 維繫後代的重人倫之美, 乃有一直頌美「禮運大同篇」的「天下為公」理想(不也接近現代「福利國家」的理想嗎?), 老子的「玄德」理想一一「為而不恃, 功成身退」(不也接近現代人本理想的「分享」和「奉獻」精神嗎?)

不必那麼懷疑傳統啊!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發掘這東方文化可貢獻於世界的優點
2013/02/21 13:56

[一回應的回覆語]:

"是的,尋覓老祖宗一些美好精神價值,發掘這東方文化可貢獻於世界的優點,歸入中心思想,立一個理智清明的生命。"

?X?B: 是精神,也是價值──中華文化精神價值 - joycelinlin 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joycelinlin/4282125#ixzz2LVayxue8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有感
2012/02/29 11:51
祖先文化累積,本也是智慧累積。當然,其中不免有累贅處。但是,我們放眼世界的文明,繁榮與動盪,回首自己,思辨之,過濾之,恍悟那些之光,有如明燈高照啊。例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仁者愛人" "智仁勇三達德" "四海之內皆兄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大哲孔子和老子不少啓廸,放諸四海而皆準,足以敞開我們的心靈和胸懷,修為美尚,凝聚中華魂,讓世界尊敬!
joycelinlin愷悅(joycelinlin) 於 2012-03-01 03:37 回覆:

孔子和老子,一個強調陽剛面自強不息的厚實,一個強調陰柔面冲氣以為和的力量。有趣的是宇宙觀察和生命目標的相近度,例如:

* 天地造化,育發萬物。大道運行。

* 守中,至誠。

* 有節制節度。

* 德配天地,仁/ 慈、信、誠、美善。

* 慎獨(處)。

* 素/ 樸。淳厚/ 純樸

* 得失心化為責任,以及盡己有恕,或忘己私。

* 態度是肯定和積極的。樂觀。對大道及人生的信心。

 

joycelinlin愷悅(joycelinlin) 於 2012-04-24 22:31 回覆:

他的五千言闢頭就講那麼多抽象的話,無非就是天地理則方面的觀察。"有物混成---恍兮惚兮---強名之曰道"; "有"生於"無"。而"有"誕生之後,"有"的存在法則其實必須透視"無"的本貌。所以,心思能不執着於有,智慧乃自然而出,透視到一般觀念的反面有實在。例如不(強)為,不(強)求,不(強)爭,卻自然能有為,有成,有勝。妙理在:觀天地本來就"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這本就是天地的大德/常德。你看,"水利萬物而不爭",水"柔弱"而"勝剛強"。當發現這些看似"無為",而實能"無不為"的道理之時,日常人們注視的有、取、擁奪,則能反面來看到"致虛靜,守靜篤","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反樸歸真"等等常德。會日漸明白凡事相對:"天下皆知美之為美者,斯是惡矣","金玉滿堂,莫之能守","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於是,生命中常會記得"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參天地法則),功成不居(人世相應態度)。"

所以呀,你看一些反面中的奧妙:"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因為"常德乃足,復歸於樸",而"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純淨)"了。就細細注意這些天地法則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呢,這就是天下的道理、道路了。自自然然,樸樸實實,"和光同塵","慈",存有這樣謙和仁慈的心啊。人人如此,政治上就可無為而治,人民自然不爭戰了。是的,"我(治理者)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足,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這是老子的理想世界,有很平和寧靜的智慧,讀着清凉,心理平衡。

而老子這一段:"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 與孔子的想法又多麼似呢。



joycelinlin愷悅(joycelinlin) 於 2012-04-25 07:02 回覆:

 "他的五千言----"

這是一段回應文的後部,在嘗試分享我對老子的摸索和了解。我對他的智慧好奇,也覺察生活理某些我們鎮定安靜的當兒,他的智慧會流入,或者,我們有些省察可對照/對應他的智慧。這裡補文裡"事物的相對性"中一個漏寫而原本要寫的重要例子:

"禍福相倚"

joycelinlin愷悅(joycelinlin) 於 2012-05-05 06:15 回覆:

[一篇回應]

中華文化的暮氣?承傳幾千年的文化必有他立的理由。大凡文化系統也必有它的優和美。你看古希羅文化給中世紀的歐洲人發掘淋灕,乃有燦爛的史稱"文藝復興時期"。但是例如歐洲人經過理智思辨,不會跟隨古希臘羅馬人去拜祭那羣天馬行空想象出來的神衹,只把他們當神話故事的趣味或文藝欣賞。中華文化有他不滅的熠熠光輝,我們是情感,也是意志去來個"文藝復興"吧(初進部落格時有位網友提過這辭,忘了是誰),與時代普世/普適觀念杆格的內涵放開就好了,不必因一些過份的保守僵化和不美而喪氣。例如我也想過這份美好的哲思光輝,固然我的能力只及一個原則明白(從我自處回應欄移過來):

孔子和老子,一個強調陽剛面自強不息的厚實,一個強調陰柔面冲氣以為和的力量。有趣的是宇宙觀察和生命目標的相近度,例如:

* 天地造化,育發萬物。大道運行。

(下畧)-------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試談一下
2012/02/06 23:25

一則回應── [ 試談一下 ]:

慕陶老師近日一再評論儒家的人本思想,認為有需要檢討,並且認為這思想有障礙踏上民主路之處。

想這問題是慕陶老師多年來苦思又難以釋懷的憂戚,讀來不得不沿這論點思索。到底中華文化以儒家思想為大本,如果說儒家人治重,忽畧法治方法,故會障礙現代化社會發展,應怎樣檢討呢?慕陶老師常提的自省、自律、理性態度、尊重他人等等,是否就是補儒家人本精神對於人在社會份位的不足力之處呢?

對於儒家的人本精神,我則偏向懷疑人在自視過份方面的結果,例如律己之嚴者自守所謂君子之則,是否相對就放棄所謂小人,或鄙視小人,或威凛地厲辭譴斥之傷其顏面,而非有博愛本心思循誘引導,或有需要評議時只就事論事而不先作人格討伐呢?

中華文化綿延數千年,當中人對於自己在天地間的自我定位解釋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演成諸子百家;於我們後人看來,真是繁難不易逐一理解呀。至漢代定於一尊儒家,以為社會秩序維繫良方,發展下去,卻與原早孔孟思想重視人格培養及其境界追慕即仁義者己達達人的要求有別了呀。儒士們成為政治棟樑,以宗法制度的長幼人序建立治理權威;雖說"布衣入仕"打破了皇室貴族專治的局面,卻始終沒有放棄君權天意的權貴至高本質,也總無能左右庸君或昏君,只能寄望到遇明君。

其實貴族政治以君權神授想發展的何嘗不在歐西熾盛過?即使神本思想也曾無可如何地為世俗君權作偏坦呀。當神本思想漸褪,人本思想日萌的文藝復興,其後啓蒙時代理性思潮終於推倒皇室專治局面,如法國大革命高呼"自由、平等、博愛",現代民主之芽包涵可大了:最重要的自希羅文化沿習的法制適應基礎(遠溯可達巴比倫法典呢),以及基督教神本信仰神兒女皆平等演成的天賦人權觀(個人主體性)。

回來說中華文化儒家鼓勵宗法社會的重視,以維護社會秩序,這就難以展開人人平等、個人自主和博愛觀;因為倫理位序輩份權威的存有限制了社會上的個人自由,因為這倫理之下強調由親及疏展不開一視同仁和博愛理念;這樣,儒士如何能把重法理的一視同仁做得好呢,何况不敢棄置君權天意的頑固呢。於是,社會上講輩份,講人情世故,討好巴結的弊端都能有機可乘,或者氾濫。

跳說古埃及的神本思想,與歐洲的神本思想非常不同。古埃及是封閉型的社會吧,是君權即神權的極端。神本思想全然控制,君權高度集中,階級森嚴。

我又想:如果說儒家的人本思想有這樣的障礙性,理應回歸孔孟精神那份追慕人格境界和修養那份原初的美善,擴展為普世性的,與現代精神接軌的博愛思想:仁者愛人,仁者安人。有這份底子,個人在尋求自由自主之際,自然會推己及人,有尊重他人的態度,尊重他人的想望,不同的意見嘗試了解交流。這是民主落實生活裡的最基本胸襟啊!

joycelinlin愷悅(joycelinlin) 於 2012-02-08 01:37 回覆:

"欲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人必須讓渡主體性。"

"讓渡"給誰呢?慕陶老師的意思是讓渡給社會公約的法治精神嗎?是以人性缺失招致的社會失序得以挽回,或更根本的有效防止許多失序?

能理解慕陶老師意思的大慨是這樣:

檢討儒家人本思想,重點在其不讓渡人的主體性,便會容易各各膨脹自我,使社會一盤散沙;又,儒家忽視人性的惡質面,不夠面對真象,更忽畧人性的惡質面必須監督,須用法治精神對付。是以儒家文化之効力實不足以建立良好秩序的社會,相對而言:現代化民主體制社會重視法治,較能建立良好秩序的社會。

是嗎?

慕陶老師似乎還暗示:儒家理想化的性善論,出于人道精神因子,不夠力度應付真實的世界;想力用道德規範,卻無法避得了失敗在禮教僵化或空殼。

http://blog.udn.com/chiag/6093105

joycelinlin愷悅(joycelinlin) 於 2012-02-06 23:40 回覆:
http://blog.udn.com/chiag/6089532
joycelinlin愷悅(joycelinlin) 於 2012-02-09 02:17 回覆:
我想,哲者康德有上帝信念,這是他良知力量之源。

哲人孔子有"天"的信念,是否夠肯定?若子思的《中庸》篇章源自孔子心傳,可見孔子對於"天"的信念亦相當穩固。《中庸》講天命、天道、中庸之道、君子之道、大德等等,皆從天道運行的信念而來,亦是他所修訂《易》那"天行健"的一脈相承。人順應天道運行,就有仁德修為(修道)的必然和必要。所謂"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不是說得夠明顯了嗎?不過,經歴春秋戰國的大戰亂,他的門生和後來儒士,都難有如他般對天人相和的穩固信念了。儒家已愈來愈繁雜,幾乎就是一羣認為道德儀禮的規範,是人世秩序無以尚之的準則了。無論如何,孔子及後世的真儒,大低十分重視人格修為的生命境界,信念和追慕,已融不可分了。

是以,對於慕陶老師認為的儒學是"道德主體性",我則以其真正的重心在人格境界與天齊的期盼,原亦十分美好(西方上帝信仰之人行以榮耀上帝,也是美好期朌,有相若呀),不必以"文化霸權"目之。

至於這信念的力量,與西方上帝信念的力量比較,那個更有力?應就是西方上帝信念後

joycelinlin愷悅(joycelinlin) 於 2012-02-09 02:21 回覆:

( 上文續 )

至於這信念的力量,與西方上帝信念的力量比較,那個更有力?應就是西方上帝信念後

joycelinlin愷悅(joycelinlin) 於 2012-02-09 02:36 回覆:

( 上文續有誤,再試一次)

------的"契約"結合"監督罪性"的法理法治觀加入了,又承自希羅文化法制實質摻着,完成道德與法雙管齊下的社會力了。

joycelinlin愷悅(joycelinlin) 於 2012-02-09 02:39 回覆:

( 上段補漏字)

joycelinlin愷悅(joycelinlin) 於 2012-02-09 03:04 回覆:

( 原來是一個字卡住了,換一個漏字 )

---後的---

joycelinlin愷悅(joycelinlin) 於 2012-02-10 01:21 回覆:

"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

這是孔子一個對禮儀的感嘆。意思是"禮"非表面的儀象約束,是出自內的敬誠,才有外顯的節度,表達着莊重。不錯,像孔子這樣的哲人,有很高的理想境界,有一個全方位的仁人理想。渴望從政時,可以禮(儀)(詩)樂循循善誘,循序漸進去教化普眾。但是不免失望,人們不明白他的堅持,亂世人們以為他不夠實際,不夠快速大力。他以為禮樂以薰陶人的氣質。他推崇素樸無華的民歌(思無邪與敦厚)。他注重人與人相接之時禮的調和與進退節度。他敬天愛人,有教無類,珍惜純淨的心靈(顏回尤是)。他堅信誠則明,至誠無息的絕對,誠於中而形於外的至善。這些啊,都觸碰性靈之悟。這樣的哲人之思和生活態度真不是凡人皆悟的。於是,後來的儒者多偏向了禮法的表面吧。

哲人之思到底不像宗教家的力度深入一般人。因為宗教家給人可有靈魂永恆的信念;光是這個覺醒就夠讓人自動自發地有力自律了。

基督教聖經看重上帝與人立約。[舊約]神人關係是主僕;[新約]神人關係是朋友。"立約",就有信守諾約的要求── 不論忠於上主或朋友,皆有對象── "超越的外在"。這生活上的守約── 十誡和愛神愛人二大誡命,就是生活上較易"守法"的觀念背景了。一旦習慣成傳統,守約傳統建立好了,就成就了守法的優良傳統吧。

joycelinlin愷悅(joycelinlin) 於 2012-02-16 08:34 回覆:

http://blog.udn.com/chiag/6116816

返回多已忘卻的古詩書── 更早的文化源頭,"上帝"比比皆處:

[ 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大報本返始也。]《禮記》

[ 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詩經》

[ 夏氏有罪,于畏上帝,不敢不正。]《書經》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抱歉有删文
2011/11/05 21:11
抱歉,有幾則回應與文章遠一些,删除了。

笑笑-綠洲 明湖 故鄉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也談老子的道
2011/09/25 13:35

讀你回梅花居士的文,談及老子的各類道,

個人認為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很重要,可說老子修道的進階,有機會個人想將此章詳而論之,

屆時請你指教!

joycelinlin愷悅(joycelinlin) 於 2012-02-23 01:57 回覆:

另一段:

[老子兩段形而上的描寫: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像不像大爆炸?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像不像創者/上帝/神的存有?

遠先生這樣譯:

"在產生天地之前,有一個混然一體的存在。寂靜啊!空虛啊!獨立自在,永不改變,普天運行,永不疲倦。稱得上是天下萬物的母親。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姑且寫做[道],勉強起個名字叫[大]。"

如此說來,"道"是天地發生的根據了,是天地萬物生長和變化的法則,無形無象(形而上),看不見,摸不着。"無"先於"有","無"是宇宙最早的狀態,虛空寂然。

有趣的是,孔子說"天之道",這"天",是《易》"天行健"的天,雖然"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 但"我" "五十知天命(天賦使命)" "[天]厭之!" "[天]喪予!" 這"天",也似"上帝"。不過,"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這道,是德配天的人道之義吧!]

 

joycelinlin愷悅(joycelinlin) 於 2012-02-23 02:00 回覆:

再者:

[ 老子兩段形而上的描寫: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像不像大爆炸?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像不像創者/上帝/神的存有?

遠先生這樣譯:

"在產生天地之前,有一個混然一體的存在。寂靜啊!空虛啊!獨立自在,永不改變,普天運行,永不疲倦。稱得上是天下萬物的母親。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姑且寫做[道],勉強起個名字叫[大]。"

如此說來,"道"是天地發生的根據了,是天地萬物生長和變化的法則,無形無象(形而上),看不見,摸不着。"無"先於"有","無"是宇宙最早的狀態,虛空寂然。

有趣的是,孔子說"天之道",這"天",是《易》"天行健"的天,雖然"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 但"我" "五十知天命(天賦使命)" "[天]厭之!" "[天]喪予!" 這"天",也似"上帝"。不過,"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這道,是德配天的人道之義吧!]

 

joycelinlin愷悅(joycelinlin) 於 2012-02-23 02:11 回覆:

( "另一段",應置最末, 想重置標"再者",仍然置不到末後。卻又通通不能切除,否則文章一起消失,只好怪怪留着。)

joycelinlin愷悅(joycelinlin) 於 2011-09-25 21:20 回覆:

是的,老子 "無" 的哲思,最進入豁達的境界吧,心境會是無入而不自得吧,因為他看透了學問對於純真的障礙。這方面,我謹能這樣理解。是的,知識會起煩惱,我也有感受到,但是,無知也活不成呀。所以,老子的境界,是他經歷夠多,觀察夠久的結論,以啓廸後人不必一味進而求知,也要警覺知得太多頭腦昏亂,就像"五色令人盲目"似的眼花繚亂了呢?還是他閱讀得夠多,看到精采的少,便強調雜亂的學乃非學,徒傷本性的真純呢?  這樣說,就是否定世間一切的學問嗎?應是說:人若警覺,就不必魯莽急於求知,才會減少妄知,也就少生妄念,就多接近"道"一分了。這些,也是我謹能有的理解。待向您請教呢。

joycelinlin愷悅(joycelinlin) 於 2012-02-22 23:38 回覆:

最近銀老談老子,我寫過這樣的回應:

[ 老子說了不少形而上的話,從前我難懂。年長了,遇事看事多了,讀得明白些了。最近銀老談老子,我又翻來看,又懂多些了。看到這樣一條線索:

老子一開頭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該是言明他談的道,與時下人們所認名為"道"的線索不同(春秋末年,如孔子有說"大道")。一般,都從"眼見的"、"有" 的方面看世界;老子卻從"無"、"形而上"(眼所不見) 的方面看宇宙萬物和世界。他看見天地的大德/ 天地的法則,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這樣,人(順)應天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樣,人也就明白和做到:

* 謙和:如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 "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 天真純樸:如 "常德之厚,比于赤子。" "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 明白事物的相對性:如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反驕,自遺其咎。"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故此,謙頫,自然,無私,無慾(無強求,無過份,無求讚賞而造作等),是真實有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於是,老子說:"道,常,無名,樸。" "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joycelinlin愷悅(joycelinlin) 於 2012-02-29 13:19 回覆:

[補言]:

讀過以此悟"道"的周流不息,回運不已而相輔相成的話:[ 有,是有限的無;無,是無限的有。] 因為老子同時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是以:有生於無,無中生有;生生化化,循環不息。老子在啓廸:我們慣於看重"有",而忽畧"無"的空空妙有。若領悟到"無"也是"道"的作為,便會領會天地是個大風箱動而愈出的道理。便會領會天地間那些柔、靜、樸等等方面值得珍惜,都有力量。由此看老子談無為而無不為,上善若水,柔以勝剛,大智若愚,上德若谷等等話,就易明了。

 

 


梅花居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從"天"或從"道"
2011/09/24 12:11
中華文化既是從"天"或從"道",首要之務即在瞭解"天"與"道"的真正涵意。
joycelinlin愷悅(joycelinlin) 於 2011-09-25 09:58 回覆:

天,道,三千牟前,老子孔子有察有悟,一直影響後代。

老子察自然運行的理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麼,人世法的這"道",從何來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 "。這樣的神秘性,故此"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有許多抽象的話,但是具象的譬喻,如"上善若水","虛懷若谷","復歸於嬰兒"等,又很傳神。他的抽象具象混合,虛中有實,非心靜不悟,一旦悟了,覺其理至明,能悠遊於理。他很具體說:"我有三寳,一日慈,二日儉,三曰不為天下先。"他是感知"道"而很謙很靜,心境很遠大。

孔子說天說道,具象多了。他推崇五經,易說"天行道,君子以自強不息。"書、詩皆不時言"上帝"之鑑。所以,他察的"天",是意志的超越界。天道思想,在《論語》裡,弟子們只點到為止,例如"天命"──自覺的天賦使命。後來子思的回憶記述最詳盡了。《中庸》開頭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天命,原本天性即知。天真合乎天之道。後天人世複雜致忘了,就要靠些修為,這是教化了。孔子感嘆現在"道其不行矣乎!"實在,人倫有常,有智、有仁、有勇,道就近了,"道"其實不遠。而人心態度在"誠","誠者,天之道。" "至誠無息," "誠則明",這些是明明白白的,躬行實踐就是了。而這"天地之道"啊,"博厚高明","極高明而道中庸","從容中道","時中","守中",行出來的行為,就不會走偏激。"高明配天,悠久無彊"啊!心境也是遠大的。

二人的悟,令我想起約翰福音起頭:"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 "萬物藉祂所造。" "生命在衪裏頭。"

joycelinlin愷悅(joycelinlin) 於 2011-09-25 10:00 回覆:
更正:首行,三千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文化中的情
2011/08/28 09:17

從前大學老師在閒聊間點及中國人"情"與"愛"是畧分的味道,卻未進一步說下去。那時,我們太小,又處在仍保守的年代,沒有人敢追問下去。這兩字義的微妙為何?卻不曾自我心中消失。直到年紀大了才有點頭緒。以下就是了,在一則回應裡勾連起的。

想,有一段回應文談中國文化的"情"的體認,也貼在這裡分享:

*中國文化對於愛,對於情,歷代以來,層層纖細,只是我們後人漸漸就不覺察了。辛老師娓娓而道,逐層剖析,歸結人心的"靈明",人心的"赤純"(赤子之心,赤子之純懷)。 

這些戲曲的主題都講纏綿的海枯石爛般的愛情吧!我個人覺得:中國文藝觀(文學的藝術觀),人間的愛之外,尚有一個極傳神字眼"情"。"愛","仁者愛人","推己及人",努力做到真心相待的"尊重",如辛老師細說:"不要讓人不舒服,不喜歡,不耐煩。" 這也是"親民愛物"心那個親愛吧,有關係的或喜歡的親愛,在於親屬在於友誼在於愛戀的人。而"情",情是什麽呢?是情感,是情義,是情份,是情操,是情懐,是情感的濃度和厚度,一如男女那份"生死相許"的濃情厚意,戀戀不捨有永恆存在的期盼,如是若辛老師語"超越生死""超越時空",足以讓人魂牽夢縈,這不論在親情友情愛情皆如是,不會說感情淡化了,消失了,乾脆分了吧,是一些現代社會人的撇脫。

是以這份情,若是男女之間的愛情詩詞戲曲以纖細藝術手法呈現之際,就格外婉委迷人了!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挪威激烈份子兇殺觸想《中庸》中道精神的可貴
2011/07/26 14:29

【重貼+補】:

極端的中道精2011/7/22 挪威偏激份子變成冷血殺手,槍擊少年夏令營,致85死。今日,我腦中一直迴旋孔子的中庸之道,那不偏激的,不走神。在《中庸》裡,子思記下智語:

"君子而時中。" "中立而不倚。" "君子遵道而行。" "君子依乎中庸。" "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大致說的是"嘉樂君子"知天,知道,知德,行乎中道。

( 補:《中庸》引句在前面另一"中庸"欄 。)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沈靜美、境界美、婉約美
2010/12/27 11:20

"故有藝術的沈靜美、境界美、婉約美,像離我們愈來愈遠,會不會俱往矣呢? 

不時有感:日本人既現代,也敬重傳統以為榮,因為他成功由傳統踏入現代,少些因銜接的大裂隙和慘烈長久戰事撕裂的巨碩痛苦而捨棄或忘懷嗎?"

這是曾送出過的回應。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