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突發性耳聾篇
2023/07/01 16:04:05瀏覽223|回應0|推薦0

【千金難買,早知道】

~突發性耳聾篇

壹、前言:

一. 突發性耳聾,不再是中老年的專利,【青壯年】族群人數有逐步增加的趨勢。

二. 多數都是因【工作壓力大、過度操勞、熬夜、或生活中發生重大事件】,而帶來心理壓力導致。

三. 中醫判斷耳鳴,依其【單調、響度、持續、久暫】之不同而症狀相異,當辨別證型虛實,以分別使用中藥。

1.  一般【高亢】者多虛,【低沉】者多實。

2.  聲【細】者多虛,【鳴甚】者多實。

3.  【發漸】者多虛,【爆發】者多實。

4.  【久鳴】者多虛,【新鳴】者多實。

5.  時輕【時重】者多虛,【持續不已】者多實。

四. 朱先生65歲,107年耳鳴(蟬鳴聲),自律神經失調,長期服西藥,聽力減退突暴聾,耳鳴貫常,情緒容易緊張,情緒急躁易怒,睡前喝酒,失眠不易入睡,五心煩熱,頭昏脹重,面赤潮紅潮熱,心跳過速,胸中鬱塞,胸內不舒服感,食後脘腹作脹,排氣多,大便三日一行,大便乾燥,糞如羊屎,112年3月服用善慧堂中醫診所-李秋慧中醫師開立中藥調理,一個月,聽力恢復20%,服用中藥3個月,中醫治療已恢復70%,完全恢復時,仍應續服3個月中藥,使機能維持恆定運作,才能停中藥。

 

貳、問與答:

一、問: 突發性耳聾,有哪些症狀?

答:善慧堂中醫診所-李秋慧中醫師表示:

1. 突發性耳聾的定義是【三天之內】,連續【三個聲音頻率】,發生超過【30分貝】的聽力喪失。

2. 可能伴隨有【耳鳴、耳脹感、頭痛、眩暈】等症狀發生。

3. 發病的年齡大多在 【40〜60 歲】,男女相當。

4. 剛開始,通常只發生在【一邊的耳朵】,很少雙耳同時發生。

5. 初期的【自律神經失調】,不只耳鳴,有時也會有耳聾的症狀。

 

二、問: 什麼叫耳中風?

答:善慧堂中醫診所-李秋慧中醫師表示:

1. 突發性耳聾【好發於秋冬】季節,近年來天氣炎熱的夏天,也會出現。

2. 有一些病患會因為【氣候、溫度】的突然轉變,導致供應內耳血流的血管血液循環不足,造成聽力障礙。

3. 所以有些人稱為【耳中風】,但不是真的中風。

4. 中醫師會依照體質不同,使用不同的中藥,改變體質,使內耳血液恢復正常的供應。

 

三、問: 耳暴聾,是什麼原因造成呢?

答:善慧堂中醫診所-李秋慧中醫師表示:

1. 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腮腺炎、麻疹、腺病毒、巨大細胞病毒】等感染。

2. 循環障礙:支配內耳神經之血管發生【痙攣、或是栓塞】,以致造成內耳神經缺氧,導致神經功能失調甚至壞死。

3. 免疫系統病變: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乾燥症、僵直性脊椎炎、皮肌炎、硬化症】等。

4. 其他:【內耳腫瘤、受傷、或有耳毒性藥物】的傷害等。

5. 有許多原因會造成耳暴聾,若能【即時中醫治療】,也能減少惡化,避免聽力受損,有一位患者急性耳暴聾時,服用中藥,能減少內耳淋巴水腫,發炎現象,也能兼用針灸漸漸恢復正常聽力。

6. 突發耳聾,可以西醫檢查,應儘快中醫治療修復,避免耳神經萎縮,造成聽力急速退化。

 

四、問: 年輕人,耳暴聾,可以不治療會聽力受損嗎?

答:善慧堂中醫診所-李秋慧中醫師表示:

1. 突發性耳聾的中醫治療效果因人而異,年紀小於40歲、沒有合併糖尿病、沒有伴隨眩暈發作、一週內開始中醫治療的病患,治療效果較好。

2. 若病程日久,十年之後:

A.大約有【40%】患者可以完全恢復正常。

B.      有【30%】患者可以恢復部分聽力。

C.有【30%】患者會聽力受損,則無法恢復。

3. 因此,突然間出現耳鳴,甚至聽不到聲音時,千萬不可輕忽,【早期診斷、中醫治療】,才能提高聽力恢復的機會。

 

五、問: 突發性耳聾,會不會變成聽不到?

答:善慧堂中醫診所-李秋慧中醫師表示:

1. 突發性耳聾中醫治療,年輕人都有良好的預後,年齡愈大,復原、或治療效果差。

2. 【聽力喪失愈嚴重】,極重度重聽的患者預後不良。

3. 【高頻率聽力喪失】者,比低頻率之預後差。

4. 合併【有眩暈者】之預後差。

5. 愈早接受中醫治療者,預後愈好。

6. 耳神經發炎日久,會造成【耳神經萎縮】,聽力衰退,甚至聽不到。

 

六、問: 為什麼我服用一些西藥,會耳鳴?

答:善慧堂中醫診所-李秋慧中醫師表示:

1. 若有特定藥物如【降血壓藥、抗生素、安眠藥、止痛藥、肌肉鬆弛劑、降血糖藥、攝護腺肥大、利尿劑、降血脂】藥物等可能造成相關耳鳴發生。

2. 請與專業醫師討論是否改以替代藥物。


 

善慧堂中醫診所---李秋慧中醫師~提醒您~

若有體質問題,請找專業合格的中醫師,

為您的病情,做有效的診斷用藥,根本治療,

請勿自行使用網路中草藥偏方,以免傷身。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oyce1105lee&aid=179525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