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興起,想和醫師探討一下個人對中醫的一些看法。
如今的時代,其實不信中醫的人已經越來越多,有一些比較極端的人甚至直接稱其為“巫醫”。究其緣由,我覺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來源於實踐經驗的中藥學,與脫胎於春秋諸子百家哲學的中藥學,根本上的不匹配。
從歷史就可以看出,神農雖然未必實有其人,但說明傳統藥學實踐從石器時代就已經發端了,而後中國四大名醫之首的扁鵲,是春秋初期的人物。也就是說,在春秋時代中醫的很多傳統診斷方法和一些對症的藥物已經存在。
但是,中醫理論的形成則顯然更晚。眾所周知,中醫理論中應用非常普遍的陰陽五行學說出現於戰國時代。個人覺得,這更像是當中醫實踐經驗積累到一定階段,需要進行歸納和梳理的時候,古人限於當時對於世界的客觀認識程度,而選擇了當時最“先進”的哲學理論進行自圓其說而已。
舉例來說,比如中醫名詞:
脾胃虛弱 我在一個相關網站上看到一個總結性的說明,是這樣說的:
脾胃虛弱含義比較籠統,包含了脾氣虛、脾陽虛、脾不統血、中氣下陷、胃陽虛、胃氣虛、胃陰虛及脾胃虛寒等中醫證候。
坦率地說,這樣的語言,現代人是看不懂也不會信任的。中國人都如此,西人更不必說。
所以,中醫的當務之急是廢除當下的理論,結合現代醫學的表達方式,充分挖掘中藥學的有效實踐成果。具體做法可參照日本漢方藥。
您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