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8/16 20:48:39瀏覽14|回應0|推薦0 | |
壹、 前言: 中醫古籍~瘍科心得中描述: 一、 瘰癧之病,屬三焦肝膽等經風熱血燥,或肝腎二經精血虧損,虛火內動; 二、 人或恚怒憂思,氣逆於肝膽二經,二經多氣少血,故怒傷肝,則木火動而血燥,腎陰虛則水不生木而血燥,血燥則筋病,肝主筋也,故累累然結若貫珠。 三、 其候多生於耳前後,連及頸項,下至缺盆及胸脅之側。 四、 其初起如豆粒,漸如梅李核,或一粒,或三五粒,按之則動而微痛,不甚熱, 五、 久之則日以益甚,或頸項強痛,或午後微熱,或夜間口乾,飲食少思,四肢倦怠,或堅而不潰,或潰而不合。 六、 皆由氣血不足,故往往變為癆瘵。 七、 《外台秘要》云︰肝腎虛熱則生 。 八、 《病機》云︰瘰癧不系膏粱丹毒火熱之變,總由虛勞氣鬱所致。止宜以益氣養營之藥,調而治之,其瘡自消,蓋不待汗之下之而已也。 九、 若不詳脈証虛實之異,而概用追蝕攻下,及行氣散血之藥,則必犯經禁病禁,以致血氣愈損,必反為敗証矣。 貳、 治法: 一、 若寒熱 痛者,此肝火風熱,而氣病也,用小柴胡湯以清肝火,兼服加味四物湯以養肝血; 二、 若寒熱既止,而核不消散者,此肝經火燥而血病也,用加味逍遙散以清肝火,六味地黃丸以生腎水; 三、 若腫高而稍軟,面色萎黃,皮膚壯熱,膿已成也,宜針以決之,及服托裡之劑; 四、 若經久不愈,或愈而複發,膿水淋漓,肌肉羸瘦者,必純補之劑,庶可收斂,若益氣養營湯以補氣血,六味丸以滋腎水、培肝木,補中益氣湯以健脾土是也。 五、 又如夏枯草能散結氣,而有補養血脈之功,能退寒熱,虛者盡可用之。 六、 他若貝母、陳皮、木香、香附、青皮、地骨皮、山梔等,為化痰、散滯、利膈之品,亦可隨手加入。 七、 外又有隔蒜灸之法,或又用豆豉餅灸之,以琥珀膏貼之亦佳。
善慧堂中醫診所 李秋慧中醫師~提醒您~ 若有體質問題,請找合格專業的中醫師, 為您的病情,做有效的診斷用藥,根本治療, 請勿自行使用網路中草藥偏方,以免傷身。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