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0/18 02:41:07瀏覽945|回應0|推薦76 | |
初投入傳播媒體領域的工作者,一定也懷抱著公益、良知,想依循著新聞工作守則─秉持社會責任的理念,自主、中立、精確的去善盡媒體工作者的職責。 但事實上,投入實際工作之後,卻發現──出錢的人最大,老闆、長官說的算。 對身在其中有難言之隱的媒體工作者,我們也不得不同情他們的苦衷。 惟,典型在夙昔。面對媒體市場化,新聞工作者豈能捨去應有的價值觀。 世新<新聞人>社團,是大專院校首個學生自辦定期出報的社團。 應邀參加了世新大學「新聞人」社團記者營「星火相傳」的活動,當天有許多言猶未盡的話及感觸,想提出來與社友及有志新聞工作者一起分享。希望借著個人的淺見抛磚引玉,能引起更多人對媒體扮演的角色關心,激起更多的回響,累積出「星火燎原」的能量。 在分組討論時,個人接受了「新聞人」社員沈○暘、吳○瑜、周○君及林○倫四位同學的提問,並臨場就他們的問題提出簡短的回答,印象中應該是周○君同學吧,提出了「媒體普遍有『蘋果』跟風現象──指八卦化、狗仔化,媒體是否應該堅持自己的理想呢?」這樣的問題。 我很高興,一個新聞系的同學就能提出這樣的大哉問。其實這又何嘗不是一個新進媒體的記者,或資深媒體人,普遍會在午夜夢迴時所一再要捫心自問的問題嗎? 這雖是一個多年來的老問題,但是一個深沉且值得探討的大問題;而且是一個值得重視、攸關媒體生態及未來社會發展的根本問題。相信也是我們每一位媒體人,甚至是有志之士的現代知識份子皆會關心的問題吧! 因此,個人才會慎重其事的就當日所提出的回答,特別以文字重新整理出來,並期盼這一題目的探討,能引起全體「新聞人」的社員同學們的回響,也能讓所有的新聞工作者有一個共同的省思,希望對「新聞人」這個有理想傳承的社團有所幫助。 當天,我的回答大致分為三部份。 《新聞人》這份學生刊物創辦的緣起胸懷抱負、理想和熱情。 一、追求真相、理想、公平、正義的堅持 引述當日陳正毅學長(時任中華新聞人傳播協會理事長)致辭內容──我記得,第一代的「新聞人」大老陳正毅學長說起《新聞人》這份學生刊物創辦的緣起,幾十年前,幾位充滿熱情、志同道合、愛寫文章發抒己見的同學們(包括沈守訓、陳正毅、林清玄等均已過世),就是因為胸懷抱負、理想和熱情,才會創辦了《新聞人》這份學生自辦的刊物。 我認同,新聞工作者最可貴的就是那份追求真相、理想、公平、正義的堅持。只有站在公理、正義這一邊的批判和針砭言論,才能義正詞嚴、擲地有聲,這樣的媒體工作者,才能贏得社會應有的尊重。 引用李敖復旦大學演講回答一位教授的提問內容。(圖取材自維基百科) 二、媒體工作者的難言之隱 引述李敖當年在大陸復旦大學演講後回答一位教授的提問內容。當日,我無法引述全文,只是講述了其中的大意,現在容我把問題摘要和李敖的回答重點附上,給大家參考。 復旦的一位教授提出的問題是:「剛剛您講到龔定庵,我想到他有首詩『避席畏聞文字獄,著述都為稻糧謀』,您認為當下的人文知識份子他面臨的一種最嚴峻的精神困境是什麼?又如何尋求這種突圍和救贖之道? 」 李敖的回答是:「司馬光接見後進的時候,他先問,你家裏有沒有錢?大家很奇怪,說我們的國務總理級的人怎麼見面問這麼一個小的問題,這麼一個不上路的問題,怎麼問我家裏有沒有錢呢?原來司馬光就考驗你,家裏沒有錢的人就是佛蘭克林的那句話,兩個口袋空的人,腰板站不直,你沒有競爭力,金錢是精神的力量,說我不在乎,我不要錢,一旦你兒子得了盲腸炎,去醫院開刀,你要不要雙膝下跪,你會的。當你沒有金錢的力量的時候,你就沒有支撐點。所以當時你談了這麼多計劃,我很務實的告訴你,得自己腰包裏揣一點錢,才能夠談一切。」無可諱言的,人活在世間,很難逃離現實生活的一面! 史麥塞(Smythe)在《傳播政治經濟學》指出,閱聽人才是大眾媒介的主要商品。 在新聞理論的領域裡,固然有所謂的社會責任說、道德倫理自律說,以及客觀、公正、求實說,還有新聞法規的約束。 初投入傳播媒體領域的工作者,一定也懷抱著公益、良知,想依循著新聞工作守則─秉持社會責任的理念,自主、中立、精確的去善盡媒體工作者的職責。 但事實上,投入實際工作之後,卻發現─出錢的人最大,老闆、長官說的算。 換句話說,今日在全球化資本主義盛行、商業掛帥之際,媒介組織漸將MBA引入媒介經營當家(林添貴譯,民89)。過去,傳統以新聞觀念規範來界定甚麼應該報導的做法,慢慢被一種新聞市場觀所代替(蘇鑰機,民86,轉引Bagdikian, 1992;Lee & Solomon, 1991; McManus, 1994;Steppe, 1991;1993;Underwood, 1993)。 而在《傳播政治經濟學》中,史麥塞(Smythe,1977)提出的說法是,閱聽人才是大眾媒介的主要商品。根據他的論點,大眾媒介的構成過程,就是媒體公司生產閱聽人,然後將他們販售給廣告客戶的過程(馮建三、程宗明譯,1997)。如今的個人名星、網紅,又何嘗不是靠著集人氣(流量)來帶貨(廣告行銷)創富呢? 而「市場導向新聞學」則認為,經濟是控制所有層面的最重要因素,這裡所指的經濟因素不只是錢,還包括價值,此價值是指:1.讀者以「購買」獲取資訊;2.除了提供消息資訊,還有在媒體上呈現主張的價值;3.媒介投資者仍希望獲利成長(McManus,1995)。 <MBA當家>,傳媒產業也不可免市場化。 簡單的說,媒體老闆想要抓住特定的閱聽人市場,可以拋開崇高的新聞準則、道德,更可不顧什麼新聞倫理法規,昩著良心「製造」「迎合」吸引特定閱聽人的內容。 Schein(1991;Alvesson,1993)特別強調「創始者(founders)」對組織文化的影響力。而Ott(1989)延伸Schein的說法,為組織文化概念加入實際情境因素。他指出,每一個組織文化皆係社會文化環境、產業環境以及創始人等因素的結合,彼此間息息相關:社會文化環境影響創始人之基本假設,創始人之基本假設影響組織的產業特質,而產業環境也會影響創始人;並被社會文化所影響;三者相互結合起來,便形成每個組織之獨特文化內涵。 Ott還指出,組織文化以幾種方式在組嬂中傳遞與普及。首先,組織會雇用與組織具相似價值觀的成員(即「先社會化(Presocialized)」者),並經由社會化過程塑造成員行為,協助新進員工適應其文化。 <大眾傳播理論>面臨媒體組織實務,媒體工作者也有苦衷。 「先社會化」早已存在於媒體組織。媒體以該組織特有之用人方針,有意無意地挑選出與組織價值觀相近之成員(Sigelman,1973)。Breed(1997;參見Hirsch,1977;Sigelnan,1973)在一篇名為「新聞室的社會控制」的文中就指出,媒介與其他企業類似,都有一些行之已久的政策或行事常規,某些部份並不明顯或未行諸於文字,使得新進工作者必須經歷社會化過程始能逐漸習得,如在工作經驗及用心觀察的不斷累積之下,新聞記者就能獲知發行人(老闆)對新聞選擇與呈現方式之個人偏好(參見Warner,1970; Tunstall,1971)。(社會化即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引述以上的文字,無非就是要證明,一旦身在某家媒體其中的媒體工作者,往往為了五斗米的生計或升遷發展,早已身不由己,只能依照特定媒體的框架、風格及要求,去努力表現績效了。除非,自己有本事與實力,拂袖而去,打直腰幹說「老子不幹了」,否則就只有任憑特定媒體組織控制宰治了。 對身在其中有難言之隱的媒體工作者,我們也不得不同情他們的苦衷。 余紀忠過世象徵著台灣文人辦報的時代結束。 三、典型在夙昔。面對媒體市場化,新聞工作者豈能捨去應有的價值觀 民國以來,有幾位文人辦報的典型是值得推崇的。其中,最受到普遍肯定的一位文人論政的典型,就是大公報的創辦人之一張季鸞先生。另外,在台灣稍早,中國時報的創辦人余紀忠(余過世,余光中悼稱象徵著台灣文人辦報的時代結束 )、聯合報創報人王惕吾(較余紀忠先離人世,辦報理想雖有所堅持,但已朝企業化方向轉進);也還算是老一代有所堅持的報人。 隨著時代背景的改變,1987年7月15日蔣經國總統解除《臺灣地區戒嚴令》,1988年1月1日正式解除報禁。雖然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辭世;惟社會商業化多元開放之勢澎湃,1993年7月16日由中華民國立法院、行政院新聞局等政府單位訂定《有線電視法》—今《有線廣播電視法》,一時有線電視台總數曾達四百家,1994年起,形成百家爭鳴,造成媒體飽和競爭加劇的局面。 媒體需要廣告金援,「資源分散」、「僧多粥少」難免形成惡性競爭。 紙媒經營艱困,中時、聯合第二代接棒之後,過去老報人的理想和堅持也漸漸退色,中時如今也已易手給旺旺集團,市場、商業掛帥已不可免,也就演變成了媒體一片蘋果化(市場化)的景況。 <新聞媒介社會責任>強調媒體應負有社會責任。 個人的體認是:(一)曾文正公說:「風俗之厚薄兮,繫乎一二人心之所向」。因此,今日位居高位的當權者,實在是動見觀瞻、責任重大。(二)《孫文學說》中說到:「夫國者人之積也,人者心之器也」。所以眾志可以成城,而大眾媒體藉著廣大的傳播功能,在人心之趨向上,扮演極重的責任。因此身為媒體人,豈可妄自菲薄。另外,(三)媒體應負有社會責任。個人在研究所的論文<企業雜誌社會責任之研究>,有較深入的探討,無法在此篇短文贅述。然而,個人總是期盼,企業在賺到錢之後,應能秉持回饋社會的理念,為推動善良之社會風氣盡一己之力。 以上,是個人當日與學弟妹們的發言重點加以修正補充的內容。當日,或許有敍述不周延明確的地方,這篇文字算是議論的延伸吧。希望能抛出一顆媒體人善念的「星火」,也請有識高明者指正! 個人論文<企業雜誌社會責任之研究>是以<大同雜誌>為例。 後記:媒體生涯及參考書目 個人役畢工作,機緣進入<工商時報>從事編輯工作,從菜鳥到撰述委員退休。期間適逢台灣逐步開放解嚴、報禁解除及媒體蓬勃的年代。 因昔日報社工作主時段均在夜間;日間,個人在公會(醫師)、企業(大同、裕隆),資訊、投資、財經雜誌,廣告公關公司、文化出版社工作從未間斷,且均是全職,歷時三十餘年,應是道地的資深媒體人吧。惟私心最愛的仍是在<大同雜誌>的那十三年悠遊藝文的歲月。 王洪鈞主編《新聞理論中國歷史觀》等書可參考。 有關媒體蘋果化、媒體責任及文人辦報等議題,相關報導及文獻相當多,鼓勵在校的同學可以發揮記者搜證的功夫,去找些來看,相信對你們自身的學習和發展都會有很大的助益。這也是一個資深學長給你們的忠言。當日,有同學問起要看些什麼書?個人試舉例,如:王洪鈞主編(民89)《新聞理論中國歷史觀》。天下雜誌251期-〈弱智媒體 大家一起來誤國〉。潘家慶(民73)《新聞媒介社會責任》。很多傳播相關書籍,無法一一臚列。 參考書目 林添貴譯(2000);<MBA當家-企業化經營下報業的改變>。台北:正中書局。 馮建三、程宗明譯(1997);<傳播政治經濟學-再思考與再更新>。台北:五南。 蘇鑰機(1997):<完全市場導向新聞學:《蘋果日報》個案研究>,取自陳韜文、朱立、潘忠黨合編《大眾傳播與市場經濟》,PP.215-223 。香港:鑪峰學會出版。 Breed,W.(1997).Social Control in the Newsroom.In D.Berkowitz(ed.)(1997).Social Meanings of News:A Text-Reader.Thousand Oaks,CA:Sage. Ott, J. S.(1989).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Perspective.Pacific Grove,CA:Brooks/Cole. Schein, E.. H.(1985).Organization Culture and Leadership. San Franciso CA:Jossey-Bass. ----- (1991).The Role of the Founder in the Creation of Organization Culture .In p.J. Frost et al(eds). Refram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Newbury Park,CA”Sage. Sigelman,L.(1973).Reporting the News: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American Joural of Sociology,79(1):132-151. Tunstall,J.(1971).Journalists at work.London:Constable. Warner, M.(1970).Decision-Making in Network Television News. In J.Tunstall(ed.)Media Sociology:A Reader.Urbana:University of illnos pRess. (本文圖原曾在天空部落格發表,因天空部落公告2021/12/31關閉,重新整理轉移UDN再發表。) 延伸閱讀 <與媒體對話>時事評論 允執厥中難(網路失控亂象多) http://blog.udn.com/jong2020/171120720 <旅遊見聞>參觀大同大學志生紀念館-緬懷林挺生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79980857 <心靈觀想>水黃皮花鳥邂逅 凋零臨去送秋波(陪陳正毅聽唱民歌;附詩)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77528278 <社會生態>從「商」機蓬勃到護理荒-看社會變遷(也說<羅剎海市>)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79745569 <旅遊見聞>徘徊藝術歷史的長河-看動畫<清明上河圖>(回顧台灣前輩藝術家)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73028770 <城鄉組曲>兔年避疫躍豐榮─春到福到財神到(以老闆名字寫春聯)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78086503 <城鄉組曲>幕後工作群像(獻給所有職場的朋友)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73833000 <心靈觀想>兵凶戰危VS.人間有愛 祈願平安好個秋! http://blog.udn.com/jong2020/171378692 <藝文志>拍蜻蜓的多視角-論不同時空、位置的觀點和眼界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79600537 <藝文志>台灣藍鵲展翅-給自己訂一個達陣的目標(實踐求真) |
|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