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精采講座】用影像在劇場寫詩-周東彥導演的跨界創作歷程分享
2015/04/30 21:54:03瀏覽560|回應0|推薦1
  以作品《空的記憶》在世界劇場設計大展拿下「最佳互動與新媒體設計」首獎的新銳導演周東彥,2015年3月24日在清華大學合勤演藝廳,藉由分享自己運用最新劇場科技創作的經驗,讓對於機械及資訊工程十分熟悉的清大學生,重新想像了科技發展所帶來的可能性。

  身為國內備受矚目的劇場影像設計師,並創辦了《狠主流多媒體》,周東彥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主修的其實是導演。這樣的戲劇背景,讓周東彥的多媒體影像創作不會給人感覺只是在製造舞台上的幻覺,而是帶著戲劇的手法,與舞台上的表演一同敘述著故事。

  多媒體影像是近年來在表演藝術領域中,越來越常被使用的素材。1960年代,劇場界的大師約瑟夫.史博達 (Josef Svoboda) 就曾預言:「利用燈光和投影代替顏料畫的布景,就是未來。」在2015年的今天,除了各類戲劇表演用多媒體影像做了各式各樣的嘗試,連音樂演奏都能結合多媒體影像,藉由影像的表現,擴展觀眾在表演中所能獲得的感官體驗。果陀劇場的喜劇《冒牌天使》Star-星樂集室內樂團《新時代.聖樂》音樂會,都是近期結合多媒體影像的表演例子。

  周東彥在他的代表作品《空的記憶》中擔任導演及多媒體設計,並邀請編舞家周書毅共同創作。他不是單純使用多媒體影像來搭配舞蹈創作而已,還將無線自動舞台裝置平台、環景攝影、即時影像處理等最新科技,巧妙地運用在表演中。


《空的記憶》FB封面
  《空的記憶》中,環景攝影創造出了極其夢幻的空間感,平直的火車車廂被折疊,封閉的空間被無限延伸,當舞者在被扭曲的日常空間中流動,我們彷彿真的走進人類記憶的意識流當中。利用無線自動控制的投影平台,能隨著表演的情緒在舞台上自由地移動,跟舞台上的音樂、舞者、多媒體影像、燈光一同呼吸,再次衝擊大家對於機械控制的想像,冰冷的科技在這個演出中被賦予了活生生的情感。

  周東彥和合作的製作人也提到運用這些技術的困難,像是為了讓無線自動控制的投影平台能安全且順暢地活動,舞台必須要絕對地平順且沒有傾斜,甚至地板的摩擦力也要恰到好處。為了演出的品質,他們甚至要賠上成本自己架新的舞台或打蠟來彌補演出場地的不足。

  講到創立狠主流多媒體的理念,周東彥說他其實就是想反抗「非主流」這個定義,以「超越主流與非主流,就是狠主流」為出發點,挑戰藝術、文化、甚至商業的主流定義。

  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他們為國家兩廳院拍攝的一系列推廣影片《NTCH togo》,拍攝的主角從編舞家、鋼琴家、導演到芭蕾舞者,一般人可能沒接觸過、甚至沒有興趣想要去接觸的不同表演類型,藉由每個約三分鐘長度的影片,以十分平易近人又引人入勝的劇情,帶領大眾認識原本很有距離感的藝術表演,甚至產生想要走進兩廳院實際感受表演魅力的動力。

  當現場有人提問說:「看不懂舞蹈表演怎麼辦?」周東彥索性播放了其中一支推廣影片,《Don't Understand Dance ?看舞入門秘笈》,多個編舞家及舞者交錯地給予建議,告訴觀眾輕鬆點不要太有壓力:「先別要求自己要看得懂」,或者打開自己的心相信自己的感受:「好看的事情就承認它好看,你覺得不好看的事情就覺得它不好看」,讓編舞家和舞者對舞蹈的熱情渲染出來,短短三分鐘的影片讓人會心一笑,成功破除大眾和舞蹈藝術之間的隔閡。

  雖然《空的記憶》以抽象的藝術表現方式探討「空」和「記憶」,對一般大眾來說不容易理解,但就像是為了讓大眾能更多走進兩廳院而拍攝的《NTCH togo》,周東彥的作品中,也有對初次接觸劇場的觀眾十分入門的創作:《我和我的午茶時光》。
來自中時電子報的報導

 《我和我的午茶時光》貼近大眾生活地刻畫人與智慧型載具的互動,演出時,兩個演員用ipad上Facebook上貼文、對話聊天、自拍,舞台上即時投影出ipad螢幕上顯示的畫面、ipad鏡頭捕捉到的畫面,還有攝影機拍攝的舞台畫面,讓觀眾從多種切面觀看自己最日常的生活。觀眾甚至可以把虛擬人物James Liang加為好友,在演出過程中發訊息給他,讓觀眾與演出更強烈地連結在一起。

  就像周東彥說的:「把台灣的表演藝術說好,讓大家可以沒有負擔地認識這個圈子。」從《我和我的午茶時光》到《NTCH togo》,周東彥將他說故事的功力和幽默,透過多媒體影像的創作發揮影響力,讓更多人認識了台灣的表演藝術。
( 休閒生活藝文活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ojotang&aid=22675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