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07 14:32:12瀏覽1026|回應0|推薦4 | |
日本 7-11 的 Merchandising 日本 7-11 2010/02/09 開始 『「拉麵亭 孔明」つけ麺(あつもり)』(480円),在新潟縣新潟市內的 105家 的 7-11店舖,地域限定發售。 「拉麵亭 孔明」(店主:藤也尚志),2003年4月開店以來,「つけ麺」為菜單看板中最受歡迎的商品。店主藤也尚志接受諮商,把店內最熱門商品「つけ麺」與7-11共同開發改成微波爐加溫後即可食的麵,可供在便利商店銷售。 日本 7-11 重視區域性的商品共同開發,不再局限全國性的商品,這也是 日本 7-11 長期以來一直努力的方向。 日本 7-11 食的差異化在基本、不斷地追求完美 日本 7-11 的創業家伊藤雅俊,自始努力提供專業的商品,賣蒲燒鰻、鰻魚飯都盡心盡力要與專賣店的商品口味雷同,即使成本比同業貴了一兩成。這或許是伊藤雅俊先生,從幾坪小店舖,學習觀察消費者的習性及心態,所獲得的經營之道,提供最佳口味的調理食品,與其他商家「有就好、便宜賣、口味差一點無所謂」的心態有別,日本 7-11 最基本的及最終目標---最佳口味,是最大的差異化。 如何獲得消費者的芳心,始終是日本 7-11 不變的經營法則,即使面對眾多強勁同業的削價競爭,調理食品的口味、品質始終優先於進貨成本。 日本 7-11 20年前就已經放棄長期計畫 日本 7-11 社長 鈴木敏文 ,早在20年前就已經放棄長期計畫,最長也只有一年計畫,慢慢縮短經營期間計劃,不再規劃3~5年的經營企劃,即時掌握消費者需求動態,也就是由消費者來告知賣什麼產品。這其實與筆者在十幾前,接受農委會第一個入口網站「真情百寶鄉」的經驗一樣,一開始就企画一堆功能及產品,最後才知道,消費者會主動建議告訴你要什麼,與最早規劃的內容想法完全不同。這也為什麼 鈴木敏文 社長被問及經營方向時,都說掌握消費者情報,隨時應變,不再強調自己想要如何做的態度。 便利商店之間的競爭,除了早期 POS 掌握消費者消費資訊外,掌握消費者的口味是一項讓重購率來延伸永續經營。 雖然從 2008 年金融風暴開始產生消費能力下降,各家大賣場及便利商店,都朝向 PB (自有品牌),大量進貨低價銷售來吸引顧客。但是日本 7-11 的主要經營策略始終如一,發揮強而有力的 Merchandising 利器,開發區域性的商品,也協助地區性商家推展業務。 企業轉型在文化 最近麥肯錫季刊也出了一篇 The leap from“make”to“buy”,雖然從 2001年開始,Outsourcing 已經是非常普遍的做法,不過還是有一些人認為自己生產比較好。 豐田汽車煞車板事件成了世界頭條新聞,曾經是以無庫存管理成名的豐田式管理突然出現嚴重的問題,大家都直指豐田公司因為降低成本外包產生了問題。由於為了求更多的利潤而外包,造成始料未及的風暴。原因主要在於豐田本身沒有外包經驗,景氣突然變為不佳時,外包成為是應變的手法,而不是本身自有的文化。 鴻海企業的 Merchandising 從製造跳躍至買 (The leap from "make" to "buy"),看似簡單,其實並不那麼容易。科技產業是從 Compaq 以行銷為主,創新了電腦業界 Outsourcing 里程碑,讓整體產業產生了「產業整合」的激變,也造成了「鴻海」超級企業誕生。如果要說郭董有什麼驚人能力,不如說與日本 7-11 的 Merchandiser文化有異曲同工之處,7-11 老董也曾經把經營困難的協力廠商吃下來,讓原來的經營者繼續負責管理。這很像郭董分別把相關供應商合併手法一樣,聽說是郭董算好供應商能賺到的錢一次給足,順便買下公司,並讓原來負責人留下來繼續為他效勞,有青出於藍的功夫。 日本 7-11 對於供應商商品的協助改善可以說是不遣餘力,只要供應商的產品或企業管理素質不錯,日本 7-11 會主動派員協助製程品管的改善,不會只一謂追求廉價商品,放棄了商品的特質。 相關議題 從 Buyer 與 Merchandiser 看企業文化與經營者的思維。 セブン-イレブン,新潟市で「ラーメン亭 孔明」つけ麺を地域限定発売 拉麵企劃相關 DM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