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29 09:01:03瀏覽1189|回應0|推薦3 | |
日本企業 IT投資意願低,人才需求半年減半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由於全球金融海嘯影響,日本IT人才需求減半、從 2008年7月與2009年1月相較,從 兩萬多人剩下一萬人左右,減少 58%。 急速に冷え込むIT人材市場 求人数が半年で半減 (Nikkei 新聞 2009/03/23) 大公司 NTT,野村總合研究陸續招募人數不變,富士通系統整合商,人數就減少很多,轉向外包服務業務,甚至於介紹中國的技術人員給日本企業。其他包括大型製造業前半年都緊縮 IT 費用。 日本大量引進中國IT技術人材,第一次在 1996年~2000年 解決Y2K問題,要有七年以上系統管理技術經驗,Y2K後許多人回去創業。2005年前後,金融風暴前迴光返照最佳景氣,又再一次大量引進,但技術經驗 2年左右即可。去年下半年差不多被遣散,只有十分之一人員回國,大部份還留在日本找機會,目前都以打工維生邊學習日語。日本 IT人員薪資,初級者約在20幾萬日幣,在大陸中國人的薪資 3,000~4,000人民幣(合日元 47,000~55,000),所以在日本打拼還是有搞頭。 日本使用軟體開發工具以 Java 與‧NET為主。台灣除了趨勢科技外,好像與日本的交流不多,除了硬體代工業務,產品外,軟體方面合作並不多。沒有交流,就少了軟體代工業務。 為何對日代工台灣軟體業敗給中國國 台灣在軟體領域發揮比較好的,精誠在股市買賣專業的集客力,鼎新以產品導向的業務成為商用軟體的第一品牌,雖然還有許多上市上櫃的軟體公司,但始終無法突破量化經營的瓶頸。遊戲軟體智冠從早期量化產品轉型線上遊戲,成為業界盟主。當然在配合硬體的系統研發能力,隨著硬體供應鏈的整合成功,台灣還是佔上風。 為何台灣沒有軟體公司主動去接洽日本的軟體代工市場?或許是當時台灣本身人材也欠缺,問題出在那裡?至今也沒有任何單位提出這個問題。好像都走向低度開發國家,協助建立 IT 基礎為主。 阿里巴巴與樂天市場 1996~1999年台灣在電子商務軟體發展迅速,可惜幾乎是由技術掛帥領導,只有在經營模式設計上打轉,沒有實務買賣管理的經驗,終於泡沫化收場,可以說幾乎全軍覆沒,當然還剩下PCHome、Yahoo拍賣。大陸的阿里巴巴卻能在1999年網路泡沫化中,創立脫穎而出,成了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網站。統一放棄獨立經營電子商務,引進日本電子商務樂天市場。 經營者與技術人員單打獨鬥成性,都自認具有優勢,缺少強而有力的企業整合,也難怪無法形成大型的成功軟體企業。 企業需求已經不在軟體撰寫的技術,轉向以專業服務導向。IT相關技術人員,也必須認清軟體需求已經轉向提供主動式服務。 以技術為主的虛擬電子商務至少需要5~10年才有機會達到損益平衡,台灣投資人無法忍受那麼久時間。如果是實體廠商製造業至少也需要三年以上,銷售金額約佔總營收百分比的 5%~10%,算是已經不錯的境界。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