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4/12 21:58:48瀏覽1678|回應0|推薦10 | |
近來常常聽到「無縫接軌」這四個字,似乎就代表著高效率與低風險,沒有空窗期。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鐵軌或橋樑上的接縫處,就會了解並非無縫,而是預留了相當的空間,保留給熱脹冷縮之用。相同的,暴露在自然環境的管線,通常也預留了稍微彎曲的渠道。
待人處事上是否也如此呢?這就不一定了!得看情況。中國歷史上無縫接軌做得最好的,大概就屬曹參了。漢初大戰過後,百廢待興,規矩訂定者蕭何是皇帝派與呂后派都能接受的人物,實施起來沒多大阻礙,一切都照舊,遂有「蕭規曹隨」的成語流傳後世。但如果碰上明思宗崇禎皇帝這號人物,可是完全行不通的,改到後來連眾人多不清楚規矩到底是甚麼,過猶不及皆非良策。 在過去擔任教職階段,有次半途接了一位辦理退休的導師缺。還沒接之前,老老師就囑咐一切不要變就好,他都寫好了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什麼事,似乎都很完美。接了之後,才漸漸了解真實情況,原來是來到了黃老治術的境界,一切都無為而治,比賽志在參加、課業按進度照本宣科、清潔上看得到的才整理,算是大體上維持住了。但這是小朋友想要的學習環境嗎?翻了一下學生成績紀錄,以及對照上課反應,可說有些小朋友是處於半自動放棄狀態。這些在我看起來算是「沉痾」的窘境,努力了一學期,學生成績總算有起色,但也招致其他老師的私下批評,無意中造成了來自家長的比較壓力。印象深刻的是,有位學生的爺爺,特別寫了一段感謝的話,大意是說,他沒想到可以讓他孫女有成績及格的一天,表達謝意。其實,事後檢討起來,有許多是我還沒做到,也有許多也許我做過頭了,但這都表示,事情絕對不是一句「無縫接軌」就可解決的。 |
|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