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改革」記事
2012/05/18 12:50:46瀏覽152|回應0|推薦13

歷史上的改革,往往帶有諷刺意味,成果愈豐碩者,往往下場愈悽慘,商鞅與桑弘羊就是代表,張居正更特殊,其下場都牽連家族生死存亡;被趕下台的,除了自己官場失意外,反倒沒事,王安石抑鬱以終,但終得保全家人幸福。

他們都是力行變法者,但最大的差別在哪裡呢?可能的答案就在於背後支持的力量是否足夠強大而不變。

先以商鞅來說,秦孝公硬頂著秦老氏族的龐大壓力,至死前一直支持改革,立場絕對堅定,提供了商鞅無限的揮灑空間,秦國驟然興起暴起,商鞅確立法制堅決執行功不可沒。然而當秦孝公一夕驟逝,商鞅頓時失去不動的靠山,貴族既得利益集團壓力排山倒海而來,加上秦惠文王放手倒閣,最終罹於自己所建構之法網而不得脫。商鞅沒有見好就收的問題固然見仁見智,但已造成有心改革者無形恐懼感的心牆,是可以確定的。以至歷朝歷代倡議者雖多,但假改革之名以遂貪念,實居七八。其餘縱潔身自愛,但多無可恃力量,往往虎頭蛇尾草草收場。

桑弘羊的事蹟,前篇文章有提過,也是因為漢武帝的全力支持,才有財用足夠的好表現。但最後因古代謀反告發浮濫,終禍延子孫,這似乎也是得罪過多貴族所致。張居正的例子則較特殊,因明神宗萬曆皇帝是張居正的學生,即使皇帝也要讓他三分,因此張居正在世的改革為明朝中葉打了一劑強心針,固然延續了生命,卻也破壞了財政基礎,以至死後即由萬曆皇帝授意群臣攻訐,張居正子孫因而受戮或流放充軍戍邊。這兩個例子明顯昭示著後人,改革的程度愈巨大,反撲的力道愈是驚人。

王安石算是幸運的,許多歷史學家評論王安石時,都說其個性執拗、不通人情,但個人並不這麼認為。整個北宋自建國以降,重文輕武、強幹弱枝的政策很清楚,故能夠以大學士進入參政議政者,均為超高級知識份子,各吹各的一把號,誰也不讓誰。同時,由於對文人的禮遇尊重,對於文士家產富可敵國、莊園產業包山包海,連皇帝也無可奈何,在這種扭曲貧富差距懸殊的社會要倡議力行改革,可說是萬分艱難。宋神宗固然雄心壯志,但在太后黨人不斷說項下,耐心也有耗盡的一天。罷黜王安石命歸故里,從結果來看,皇帝對王安石是寬厚仁慈的,也帶有無奈的意味。

我們是法治國家,固然不會出現像古代那樣剝奪無辜生命的例子,但面對狗仔偷窺文化盛行的社會,要人才站出來力行改革,誠然要有巨大勇氣,更重要的,背後一定要有堅定不移的支持力量。既然改革會痛,人民也痛了,內閣就要一起痛,甚至要更痛,還是那句話,趁這兩年沒有選舉,請馬總統加油!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ohn6176&aid=6464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