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0/10 11:25:26瀏覽1062|回應4|推薦58 | |
記得兒時,祖父每隔一段時日就會騎車載著我,爺孫倆一起到市場豬肉攤,購買數斤白色大片豬油,順道帶上幾斤大骨,回家自行炸豬油存放,大骨則作為熬高湯之用。以往的豬肉,因養豬時間較長,分散來自各小型或家庭養豬場,與現今大型養豬場速成式相比,肉質風味等均有所不同。 以往一般鄉間家庭,幾乎都會自行貯存油品備用,豬油跟花生油居多。花生油是到油行買,那時尚未有冷壓榨概念,每以香氣取勝,故榨油溫度較高。而豬油,因為在家即可燒柴火、木炭或瓦斯榨油,因此購買大片豬油來炸。我家亦復如此。 從市場回到家裡,祖父便先行將豬油片切條切絲,並在後院洗好大鍋,燒好柴火,並抹上薄薄一層賸餘的豬油。待滋滋生響起,便逐批將條絲狀白色豬油丟入鍋中。此時在旁觀看的我,便自告奮勇也學著丟些進去,在祖父監督安全下,觀看的相當興奮。 在大約半小時的油炸後,條絲早炸成乾條絲,祖父用漏杓將其撈起後乘盤,並稍待液體豬油降溫後,盛入鋁合金罐內存放。而原先乘盤的豬油乾條絲,祖父將其細細裹上一層太白粉後,再以鍋中僅存之油炸之炒之,作為點心,此為兒時之美味也。 豬油放置後,常溫下會凝固成白色油體,家庭常以之作為炒菜、炒麵或炒飯之用油。然而,後來因社會經濟發展及健康意識等因素,改用橄欖油、亞麻仁油、玄米油、苦茶油......等等,近來也有一些文章為豬油平反,但也沒有定論。 多年以後,於京都與太座度蜜月之際,偶至一間名為天津閣之餐館(似乎已經歇業了,很可惜),點一道中華炒飯,掀開陶瓷蓋,那香氣與兒時享用炒飯時完全一樣,心中實屬激動。 時值外界為油品假偽而苦,想起兒時記憶而有此記。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