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7/06 10:52:51瀏覽758|回應0|推薦3 | |
近年跟女兒(現年八歲)一起閱讀童書,有幾位作者的作品很具個人風格,令人驚豔, 依芙 • 邦婷就是目前我最 欣賞的一位。她表現了幼童對逝去同伴深情的《小魯的池塘》,令我感動不已,當晚無法成眠,寫下《給栩栩――永遠的二十三歲》,敘述我對故友的情誼。〈換個島嶼住住 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jw!n4zMIsKYHxI.sDtVTV3aq0Vr_votTg--/article?mid=458&prev=459&next=449 前後又讀了幾本依芙 • 邦婷的作品 ,放下每本書的同時,不禁敬佩這位作者。他不同於坊間那些童言童語的童書,他對於創作有使命感。就我個人認為,他的作品比安徒生作品更偉大,雖然包括我在內的絕大多數人類,都是吸安徒生墨汁長大的。 依芙 • 邦婷創作的作品不少 。前陣子,女兒從圖書館借來的書中,夾了一頁關於 依芙 • 邦婷 的介紹,讓我更認識這位作者。以下即為其部分內容: 1959 年 , 31 歲的邦婷和先生作了個影響一生的重大決定 : 為了不讓小孩在混亂與充滿政治宗教紛爭的愛爾蘭長大 , 他們舉家遷居美國加州 , 在新的國度安身立命 。 這個決定不僅成為邦婷走入童書創作的起始 , 同時成為她日後作品關懷的焦點 。 初移民時 , 儘管沒有語言隔閡 , 邦婷在生活上仍必須面對許多等待適應的問題 , 這段日子使她充分感受許多跟她一樣 , 從各地進入民族大熔爐的移民者 , 倍感艱辛的生活歷程 。 因此 , 當她開始提筆創作時 , 便很自然在作品中呈現這些人的困境和問題 : 從一九八八年 , 描繪加勒比海島國難民 , 於感恩節前夕逃亡到美國的 How Many Days to America 、 九四年因加州大暴動 , 而引發種族融合思考的 《煙霧瀰漫的夜晚》 (和英出版)、 九六年藉由墨西哥移民於聖誕節返鄉 , 探討國籍認同的 Going Home , 到九八年敘述日裔美國人在珍珠港事件後 , 被送往集中營的 So Far the Sea , 處處可見邦婷對移民者的深情關懷 。 其中於九四年出版的本書 《最重要的事》, 也是當中即具代表性的作品 。 邦婷曾在一本自傳式的圖文書 Once Upon A Time 中寫道 :「 從前我們破壞樹林 , 現在讓我們學習不要重蹈覆轍 ; 從前我們參與戰爭 , 現在讓我們學習和平的重要 ; 從前我們不會彼此關懷 , 現在讓我們努力付出關心 , 互相瞭解 。 如果真能這樣 , 我們共享的世界豈不變得更美好嗎 ?」 以上節錄自 《 最重要的事 》 介紹內容 。 《 最重要的事 》 依芙 • 邦婷 / 文 羅奈德 • 希姆勒 / 圖 劉清彥 / 譯 延伸閱讀 : 《 安娜的新大衣 》,哈里特•齊飛 /文 安妮塔•羅北兒/圖 余治瑩/ 譯 故事大意 :這是一個真實故事。二次大戰後百廢待舉的歐洲,小女孩安娜跟媽媽為了新大衣等待並努力了一年。媽媽以物易物,跟農場主人交換羊毛、請老婆婆紡紗、媽媽帶安娜採越橘把毛線染成紅色、請織布阿姨織成布、請裁縫爺爺製成新大衣 ……,安娜在隔年冬天穿上了她的新大衣,媽媽跟她請所有幫忙製作安娜大衣的人,一起來過聖誕。
|
|
( 休閒生活|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