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17世紀全球貿易》
2009/10/24 12:50:17瀏覽5242|回應1|推薦2

上圖:本書封面。維梅爾畫作〈軍官與面帶笑容的女子〉。

  「人非孤島,無人可以自全 ——英格蘭詩人兼神學家約翰‧鄧恩,1623

    這是一本非常精采的書。作者卜正民(Timothy Brook)是一個出生於加拿大的史學家,尤其是漢學的部分。在這書當中,透過一幅幅17世紀的油畫,靜聽他敘述關於全球貿易的歷史。

    先撇開我國輕忽的藝術教育不談,記得我們從小的歷史或地理科目,經常把中國、外國的歷史故事,分為「本國史地」及「外國史地」 (個別的歷史縱軸)。我們分別將之背頌得滾瓜爛熟,以應付聯考;可是在同一個時代,世界各國發生了什麼大事,甚至是環環相扣的事件,我們一概難以串聯(缺乏歷史橫向聯繫的世界觀)。因為我們在學校被灌輸的,都是片斷的知識。所以,當我看到這篇著作時,讚服作者對於17世紀全球貿易呈現的通盤理解,世界局勢就像「一隻蝴蝶搧動了翅膀,影響全球風向」般。

    維梅爾是 17世紀荷蘭台夫特一位著名的畫家。許多作家藉著維梅爾的畫作,創造出許多文學作品,例如我看過一本《戴著珍珠耳環的少女》,這本書的性質是想像的小說,其透過〈戴著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幅畫作,來編織畫中少女跟畫家之間的一段隱約情愫。《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17世紀全球貿易》跟上述作品不同,歷史學家說的是真實故事,並非杜撰。縱展作者對全球歷史經貿通盤了解的功力——從一幅畫當中,他觀察到什麼?他看到世界如何串聯在一起?17世紀是海上霸權時代,也是中國由盛到衰的命運轉折點,中國在這個時代錯失了什麼?以致於輸出大量的白銀、輸入鴉片來戕害中國人的健康?

    當我們有機會參觀名畫時,從來沒有人指點我們可以從「歷史」的角度來觀看之。最多也只介紹畫作的技巧,例如導遊會介紹:「你從這個角度看畫,再從另一個角度觀看,畫中人物的眼神,總會看著你」。卜正民卻開宗明義告訴我們,看畫的時候,不要只是做「古今比較」,例如看到一只玻璃杯,心裡只想到:「以前有這種玻璃杯啊?現在也還有這種杯子,不過好像不太一樣?」諸如此類的比較。而要試圖從畫中人事物所呈現的蛛絲馬跡,看到「歷史」。

    書中共提到六幅畫以及一塊仿中國瓷器,寫成了七篇歷史故事。

    《維梅爾的帽子》一書封面是〈軍官與面帶笑容的女子〉畫作。作者在《維梅爾的帽子》這篇文章一開頭寫道:「維梅爾想必有幾頂帽子。」原因是那一時代不管男女,人人都戴著帽子或包著頭巾,何況是維梅爾的身分。在維梅爾的畫作當中,許多幅畫的人物都戴著帽子。因此,無論是實用或做為繪畫的道具用,帽子都是必要的。卜正民透過〈軍官與面帶笑容的女子〉這幅畫,告訴我們的歷史故事是:軍官戴著當時男子熱衷的海狸帽,這種帽來自於北美。歐洲人如何發動戰爭、利用結盟族群方式以及商業手段,從原住民手中得到了這些海狸皮。

    〈在敞開的窗邊讀信的少女〉畫作,畫作裏有一中國青花瓷盤,裝著散亂的水果。究其背後,展開在眼前的不單純只是盤子,而是一波波如潮浪般,尋求可能性貿易的探險、國家政策力主導的生死未卜貿易路線。 17世紀初,中國瓷器開始陸續抵達歐洲北部,10年內從「高不可攀的價格,到阿姆斯特丹不管是哪種地位的人家,家裏多的是中國瓷器」。這段期間海上貿易高度運作,歐洲人對中國貨興趣高昂,除了貿易外,荷蘭艦隊在南中國海劫掠西班牙、葡萄牙、中國船隻,只為了得到更多的中國貨;而對外國貨物需求不高的中國,沿海地區,卻因此飽受海寇侵擾。看完這篇,我的感想是:歐洲海上霸權國家似乎將「追求美好事物」合理化。歐洲因侵略他人而欣喜;中國因被侵略而憂愁。

    卜正民參觀維梅爾居住的台夫特一家博物館時,看到了一塊仿製的中國瓷器,瓷器上面畫了許多中國人,上面有一個人正在抽煙。關於菸草的由來、流動以及中國人抽煙的歷史由來,他寫了這篇《抽煙學校》。十六世紀後半葉,歐洲人對於抽煙已司空見慣;隨著 17世紀全球流動所造成的效應,中國逐漸受到香煙的誘惑,可是卻不會將之描繪於瓷器上。當時北京是中國所有受過教育的年輕男子求取功名利祿的憧憬之地。一位透過科舉為仕的侍郎官員楊仕聰在1643年(隔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清軍入侵,王朝易幟),寫了一本《玉堂薈記》,他在自序裏寫到:「寫這本書亦在提醒世人,天下承平之時,京城生活是何面貌。」楊仕聰在《玉堂薈記》第一卷寫到,北京城民在過去十年經歷了兩個小改變。那是在每個街角都可見到的改變,顯示世道已不如從前。第一個改變是小販賣起野沙雞。這種鳥不產於北京,而是棲息在更北邊的戈壁沙漠南邊。當地傳說,北方有部隊調動,沙雞受到驚擾,才飛到這麼南邊。第二個改變是,開始有人抽煙。這篇《抽煙學校》講述抽煙的歷史,包括第一個將菸草從巴西帶到歐洲的人、從葡萄牙傳到法國、荷蘭約於1610年開始種植菸草、再經由三條路線傳入中國,17世紀初,抽煙習慣在中國紮根。中國文人如楊仕聰,很想知道,北京種植的菸葉是怎麼來的?這個在《玉堂薈記》的問題,在《抽煙學校》可以得到答案。

    最近有部電影「白銀帝國」,我很有興趣。 17世紀全球貿易,各國的共通貨幣不是美金、歐元,而是白銀。白銀如何成為各國認可的共同貨幣,在世界各國流通?白銀又如何輸入、輸出中國的?歐洲人拿白銀來亞洲買什麼貨品?《秤量白銀》這篇,除了維梅爾畫作〈持秤的女人〉圖片,還繪製了一張「南中國海貿易路線」,看到此圖時,我剛從印尼旅行一個月回來,感覺到十分親切。上面有我們去過的望加錫(Makassar)以及安汶(Ambon),它們分別是蘇拉威西以及香料群島的首府,這些都是國人較少前往的旅遊地點,但我們在島上遇到一些華人後裔,有的會說華語;有的外貌是華人、卻不會說華語了。歐洲人尋訪並「發現」航程更短的路徑,不辭千里,穿梭這些貿易路線,為的就是此間出產的香料、茶葉、瓷器等;而中國也藉由沿海口岸,南下貿易,足跡遍及東南亞,那些我們在印尼散落島嶼所見的華裔移民祖先,就是這樣來的吧。沒有卜正民的功力,我們注意到的只是〈持秤的女人〉優雅的動作,而不是她準備秤量的國際貨幣——白銀。

    《旅程》這篇文章提及的畫作〈玩牌人〉,是唯一一張不是維梅爾的作品,只是畫風與之相近的同時期畫作。畫面呈現,歐洲人玩牌的時候,旁邊有位服侍的黑奴,這是歷史所要聚焦之處。誠如作者寫道:「〈玩牌人〉裏的那個男童,就是這畫中的門,引領我們進入一個更廣闊的世界,一個以旅行、移動、奴役、混亂為特色的世界。」當貿易行為隨著海運而生,船員、旅程、風險、船難也隱隱跟隨。有的船沉沒、擱淺;船員罹難或生還獲救,歷史講述著一篇篇的「旅程」。

    作者在結語提到了英格蘭詩人約翰‧鄧恩所寫的「人非孤島,無人可以自全」,這句話的創作年代是 1623年,當時鄧恩發現「沒有人是孤島」,那是因為人類歷史走到那時,首度理解幾乎無人是孤島。在那之前,世界是一個彼此隔離的地方;但在那之後,世界不再是如此。共同歷史的存在隨之成為可能。「台夫特繪畫的偉大時代已然告終,但貿易、旅行、戰爭,在該鎮、還有在全世界所已開啟的門,至今仍然敞開。」這是本書的結語,跟內文內容同樣精采!

    章魚太太推薦書籍

書名:《維梅爾的帽子 —— 從一幅畫看 17 世紀全球貿易》

作者:卜正民 (Timothy Brook)

譯者:黃中憲

出版社:遠流

出版年: 2009.4.1

圖片二:書中的「南中國海貿易路線」圖

圖片三:維梅爾作品〈持秤的女人〉

( 在地生活台灣離島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oeyroland1117&aid=3432970

 回應文章

宜芬
謝謝你介紹這本書!
2009/11/01 14:57

電影白銀帝國 我看了二輪片

覺得還是跟喬家大院沒兩樣!

蠻喜歡天下大風  http://blog.roodo.com/fishhead

還有行路難 http://blog.chinatimes.com/yufen/archive/2005/08/17/11276.html

謝謝你上次在民宿請我吃的珠螺

原來住在澎湖的人對螺類這麼熟稔

最近才開始認識基隆的深海魚

也許你真的可以寫有關澎金飲食的區別

甚或受到南洋的影響

你去過寮國泰國等  也可以有些比較

我還蠻愛看蔡珠兒寫的有關食物  如饕餮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28137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09778

章魚太太(joeyroland1117) 於 2009-11-03 16:20 回覆:

想想,電影跟書都不容易"介紹"ㄟ! 還是大家自己看,較能心神領會!

金門變冷了,我在山后的第一個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