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5/09 00:02:19瀏覽1444|回應2|推薦4 | |
此次志工移地訓練主要是參觀北投文物館 ( http://www.beitoumuseum.org.tw/index.html )─ 這是始建於1921年( 比1924年落成的國史館還古老 )、作為溫泉旅館用的日式二樓木造建築,目前已列為台北市市定古蹟,由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以台灣民俗博物館面貌複合式經營,也有餐飲服務。 老師導覽、參觀這棟九十幾年的建築和館內正在展出的30周年典藏特展:由當時北投最高級的溫泉旅館─ 「佳山旅館」說起,輾轉成為日本軍官俱樂部、神風特攻隊度假所,光復後由外交部接管,曾經是安置軍民的佳山宿舍和供官員度假用的佳山招待所;之後拍賣民間,成為私人度假別墅,一度成為拍攝古裝電影片的場所,因拍「古月莊」一片而有古月莊的稱號;直到1983年現任業主接手,在此園區創辦「台灣民藝文物之家」,致力保存台灣早期民俗文物與原住民藝術,並於1987年始更名為「北投文物館」。好一頁建築滄桑史,以現況看來,是古蹟活化再利用的美好典範,讓這座歷經風華歲月的日式建築,用博物館的方式來呈現自己的故事。 參觀主體房舍,由一樓而二樓,另一獨立別館「陶然居」則未安排。正如所有日式木造建築的特色一般,全棟都用榫接,不用一根鐵釘;因作為旅館用,故在室內裝飾細節上十分講究,各種「建具(門窗)」、「襖」(厚紙門)、「障子」(格柵紙窗、門),皆展現了師父工匠們純熟的工藝技巧,這可從當年女主人的房間、大廣間( 宴會廳 )裡雅致的「床之間」裝飾、各式樣形狀的窗格和精細的欄板透雕,以及面對庭園的廊道可以引入庭院景色等等,都頗具匠心,非常耐看。
其實,文物館內現已無溫泉可泡,但保留了當年規模最大的浴室間,其設計與其他日治時期的浴室也有很大不同,一般浴槽是崁入式、浴槽邊緣與地面齊平,此處則像是中式澡堂,只見大浴槽置中,突出地面約37公分左右,可在池邊穩坐泡腳,或是跨入浴槽內浸泡全身。老師特別介紹說,浴室間採用的是北投貴子坑出產的陶瓷,牆壁貼的是13爪丁掛,不留水、不發霉、易清洗,可惜現在已成絕響 (唉,還真不知道北投出產過陶瓷,又長了見識啦)。 〈介紹說,那年代,溫泉浴後,靜坐品茗,眺望丹鳳山,坐看雲起時,是絕佳享受。只是,春雨綿綿,山在虛無縹緲間,那般閒情逸緻就靠想像吧。〉 二樓「大廣間」是宴會場所,足以容納一百人,在當時算是相當大的規模。老師說,當年山上這座溫泉旅館夜夜燈火通明、通宵笙歌達旦,是北投旖旎溫泉鄉的光點。 兩側長方形的房間和折曲的廊道間,隔出一大一小的天井,畫上兩幅枯山水,意境各自不同。從進入園區步道開始,日式庭園利用地形上的自然落差,運用石組、池景與植栽,一尊法相莊嚴的韋馱天王塑像,自然地營造出一派安和寧靜的氛圍,造景藝術果然高明。 「佳山瑰寶─北投文物館30周年典藏特展」( 展期:2014.1.21~8.31 ) 分「戲之巧」、「食之味」、「原之風」、「文之雅」、「工之技」、「民之藝」、「墨之趣」七個展區,展出館藏精品約兩百件,旨在呈現先民生活工藝的豐富面貌,以及臺灣百年來民間文化形塑的軌跡。其中一幅據說是350年前鄭成功手跡、一套泰雅族貝珠織衣,更是文物館珍藏。老師說,該館典藏文物近五千件,內容以清末、日治以降至1970年代期間的臺灣民俗工藝為主,其中包含臺灣原住民族文物一千餘件,私營博物館如此用心、有此成果,令人欽佩。 鄰近的少帥禪園也建於日據1920年代中期,為兩棟灰瓦木牆的建築,原名「新高旅社」,是當時仕紳名流宴會泡湯之處,二次大戰期間亦曾被日軍當作神風特攻隊出戰前的慰安處所;1960年代,少帥張學良、趙一荻夫婦曾經一度幽禁於此。因少帥一生的悲情故事,業主於1984年重新整建成「少帥禪園」時,保留了昔日少帥夫婦的起居室,室內書桌後還陳列著兩人的人形看板,同時還設置「張學良紀念亭」,顯然是要以少帥為賣點,但現場感覺只是景觀餐廳、小六茶舖、湯屋、泡腳亭的生意場所,與北投文物館氣氛不同。 「張學良紀念亭」前是觀景平台,綠意環繞中,一股略帶硫磺味的地獄谷白色蒸汽直衝雲霄,再遠處煙霧迷漫繚繞的是觀音山,此行是看不真切了。亭中立著張氏木雕塑像,三面噴砂玻璃上分別噴上其手跡:「兩字聽人呼不肖,半生誤我是聰明 (自況)」、「不怕死,不愛錢,丈夫決不受人憐,頂天立地男兒漢,磊落光明度餘年」、「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宛若仇讎 (輓蔣公聯)」,倒是很能夠概括其一生。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