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直到最後,只會留下習慣
2008/06/24 11:48:59瀏覽626|回應0|推薦9

換了這台自動排檔的機車,已經超過十年了吧。直到昨天晚上外出時,才發現自己還是不自覺地在加油的過程中,會有回油門的習慣。

為什麼會有這個習慣呢?這是因為以前騎的機車需要換檔的緣故。而這個習慣最明顯之處,就是在車子要上坡前,常常不自覺得先減速--原來遇到這些狀況時,非自動排檔的車子,都得換檔(低速檔)行駛,於是遺留下了這個習慣。

在十一年前,那台騎了近十年的RZR(Yamaha)早已經交給回收廠商處理了,而我也換了現在這台金豪邁(Kymco)。如今車子已經不是原來的車子,人也老了十歲,最快的車速從以前的一百掉到六十,大環境有了很大的轉變,自己也從學生轉成上班族再轉成自由工作者,但騎車的習慣卻依然存在。

這就像是人生一樣,從某個角度想,人活著只不過是不斷地積累習慣,一直到臨終之後,所有的一切都將散去,只會留下習慣。

或許,這就是「業」的作用力,也就是俗稱的業力。

什麼是業呢?所謂的業,用白話的說法,就是指「作為」,無論是想的、說的或是做的,都稱之為「業」,而業力自然就是指這種作為所產生的作用力,業果或是業報就是作為所導致的結果。這些作為,如果依照「結果」來區分,又可簡單分成三種:第一種是善業,就是會帶來快樂的結果的作為;第二種是惡業,和善業相反,是指會帶來痛苦的結果的作為;第三種是無記業,其結果是不苦不樂的。

第一種善業的例子,像是「佈施」,因為幫助別人,別人也會願意幫助我們,這就是善的作為和善的結果。但是如果因為佈施而感到驕傲,那麼在驕傲感產生的那一刻,這個作為的結果(也就是善報)就已經產生了。而「驕傲」做為一個新的作為,則會產生另外的結果(業報),至於是那一種,得看實際的狀況而定。

由於知識在不斷傳遞的過程中,一部份會趨於複雜化,另一部份則會趨於簡化,於是常常會漸漸地偏離了原本的概念。前者通常是落入知識份子手中,或是被刻意樹起「知識階級」讓人不易了解或是摸透;後者則常常是為了易於傳播,最後卻變成了一些很簡單但根深蒂固的概念。前者的例子例如婆羅門種姓,或是使用專業行話的領域;後者最好的例子之一則是因果業報的理論。

有時常常會聽人說,這輩子如何如何,是上輩子怎樣怎樣之故。這話做為自我激勵或檢討之用尚可,但用來做對他人的評價,就不見得這麼合適。如果我們沒有神通,又怎麼會知道人家上輩子做了些什麼呢?只是看著刻板或是教條式的經文,就自以為是地大放厥詞,這樣的作為究竟會招來什麼樣的業果,十分值得仔細思考。不過,如果這是一種大眾共同的習慣或是作為,那麼這就會形成一種「共業」。

回到原來的主題,習慣一經養成,或是成為我們的主人,或是成為我們的僕人,其本質也只是一種「業力」。依照佛教的說法,這種業力會隨著輪迴帶向另一生,更甚者還會引領我們走向不同的世界。也因此,佛法修行的基礎,就是盡其可能地充實善的作為(善業),同時消滅惡的作為(惡業)。祖師說的好:「惡盡曰功,善滿曰德。」所謂的功德,指的就是這件事情。

人生直到最後,只會剩下習慣。對了,你問我為什麼「落落長」說這麼多?這也是一種習慣吧。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house&aid=1984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