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3/03 22:28:36瀏覽863|回應2|推薦62 | |
年前在網上看到一則花蓮秀林鄉某原民社區幼稚園招募物資的消息,便把清掃出的幾箱仍可使用的新舊物資,趁年節假期送到那邊給他們,順便再走一趟多年未走的繞台一週行程,因而醱酵出一個早鳥與減法的心得。 以前在春節期間往東走,多選擇凌晨出發,所以從未遇到塞車情況,而今年大年初一到了中午才出發,結果到達的時間已是晚上九點,比過去的經驗多了一倍;所以第二天要從花蓮往南走,便趕在大家都仍在睡眠中,還沒出門往沿途各個觀光景點走的清晨六點出發,果真是一路順暢無比。這一路上的通暢無阻,讓一向行動拖泥帶水的我,體會到早起的鳥真的是有益多了,更連想到生活上的許多事務,不管是求學謀職或是其他種種,不也是如此嗎? 而在行車中想起一直隨身攜帶的保溫瓶,因前一天晚上在搬送那幾箱物資給幼稚園後,就再也遍尋不著,猜想大概是晚上光線不清,無意中給放到某個箱子或袋子裏。丟了這跟了我三年的水瓶,雖有一點遺憾,但很快就想到了一個減法的生活態度;這一路下來,我正經歴著幾個物質及精神上的減量,先是把可以用而自己不那麼常用的物資分享出來,接著是這個跟自已緊密相連的水瓶,因著遺失的關係,才體驗到再緊密的連結,不管是精神或是物質的,當它們還在的時候不會感覺有何差異,一旦離開了,才感受到一種釋放後的輕鬆。 就如這趟旅程所帶來的覺知,平日像是生活在籠子裏的天竺鼠,游走在固定的空間,當走出既有的狹隘空間,看看浩瀚的天地,脫離了閉塞的滯悶,才能領略到那份釋壓後的自由,而這一路往南走,也是一路在丟減精神上的壓力與負能量。蟄居久了的身心,對於環境或輕或重的變化並不會有太大的感應,那很可能是人的敏銳度變鈍了,唯有爬出長久蝸蟄的殼,看到外界的濶海高天,才能恢復心性的靈敏,而這也是旅行所能帶來的一種效益。 http://pic3.nidbox.net/29/1332584688_ba8ab56d_29.jpg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