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1/14 00:36:49瀏覽940|回應0|推薦6 | |
最近湧出了一堆懷90年代的戲,沒想到那個年代已經變成要被人懷念的歷史了…衝著這份懷念看了《王家欣》及《哪一天我們會飛》,前者沒什麼感覺,後者卻意外被觸動。 當日不知何解錯過了黃修平的《狂舞派》,所以今次不想錯過。一位觀眾被觸動的原因從來很個人,但如果能夠有很多觀眾被觸動,這個故事應該廣泛地令人有共鳴。比起熱血,或者如何面對「夢想破滅之後」才是現今香港人的共同話題,我們不可能拍得出《我的少女時代》或《那些年一起追過的女孩》,因為台灣的90年代,就算受香港娛樂的影響再深,根底是台式的單純浪漫是甜膩膩的──像瓊瑤小說,會一邊嫌老套不真實,一邊享受這種感覺;而香港的90年代,夾雜著回歸的「希冀」、「信心」與「恐慌」,就連娛樂也有點灰灰暗暗,像亦舒小說。 其實電影的目標觀眾群從來很清晰:曾經在傳統名校生活與生存過的我們。沒有刻意拍攝90年代香港場景,卻處處是香港情──惡搞校歌中的「郭富城」、校園的talent show、「入港大搵律師做男朋友會月經失調變老處女」、造作的朗誦腔…而且追尋夢想的人最終不在人世,「夢想幻滅之後」沒有比這一代香港人更適合這句話,那種悵然,對比現在的香港,份外有力。 電影很聰明只挑選某一間中學及山區拍攝回憶戲份,避過香港因過度發展而各種「穿崩」的場景(《王家欣》則明顯看到因為迴避出現過多無用的大頭特寫…),而且年青時代清一色校服也易勾起集體回憶──不知怎麼,比起台灣鬆鬆的校服,香港那一款總讓女生穿得很拘謹似的…(難怪小時候大家都不愛穿校服!) 缺點不是沒有,像太「畫公仔畫出腸」的對白,什麼「齒輪」、「夢想夢想」的確不夠生活化;故事內容太鎖定特定族群(這種學校背景的確不代表全香港,看到有人說「離地」,不如換個說法吧,太「中」某一代某一群香港人,就像《玻璃之城》充滿HKU舊生的情懷一樣);成年的兩位主角有時過火的演技(楊千嬅每次演激動戲碼都很可怕…否則她其實比《五個小孩的校長》演得自然,而林海峰…符合角色),有時也易令觀眾出戲。 但電影當中的情懷,真的可以觸動曾經有夢想的人,體會到那種失落悵然,是只屬於香港的90年代。與其說不斷說什麼「要支持香港電影」,硬銷得會令人產生逆反心理,要「駁嘴」「根本沒有被捧得那麼好看」(這一點小妹最在行…),不如強調「給有過夢想的你,縱使已經消逝了…」,一般觀眾會更願意自掏腰包進戲院支持吧,就像海報上硬銷以為是大卡士的兩位成年主角,不如主打一下三位新人:蘇麗珊清麗可愛不比宋云樺遜色,游學修粗眉大眼跟王大陸不會比下去,吳肇軒戇直模樣也可以跟李玉璽一併呢。 說到底,還不是對香港自家人沒自信。 初版海報雖然沒有林海峰,也看不到三位新人,但比例正常多了…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