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アイシテル~海容~》寬恕是為了解開心鎖
2009/07/06 01:08:45瀏覽7781|回應1|推薦5

《アイシテル~海容~》,中譯《愛與寬恕》,改編自同名的短篇漫畫,是一部以少年殺人罪為背景的電視劇。由於兇手及死因在第一集已早早確定,尋找殺人動機才是是整部劇的核心,不過《アイシテル~海容~》並不是懸疑推理劇,而是探討案件的在生者,包括加害者與被害者家庭面對事件的情緒變化。劇集步調緩慢,但過程令人揪心,惻隱之念自然而生。

劇中七歲的被殺小童固然可悲又可憐,只是另一位十歲的小孩何故無端殺人?是誰的責任?是父母、老師還是社會?相信每個為人父母者不會承認自己是失職家長,不過當事情發生後,才驀然發現問題一早存在。就如殺人少年野口智也(嘉數一星飾),他的父母就如一般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那樣,親子關係有點淡薄,媽媽皋月(稻森泉飾)愛孩子卻不會說出口,自認是「好媽媽」卻不多與兒子溝通,甚至不知道他曾經出過什麼意外,才會令到智也把心房緊閉,其後更間接催生他成為「兇手」,當皐月知道作案的背後動機是愛媽媽,不能忍受有人講媽媽壞話,作為母親會否更加心痛?

【註:有關智也的意外,劇中提到是他被憶子成狂的老婆婆「上下其手」,漫畫則是直接提到「性侵犯」,個人認為原著更好,畢竟極端的傷害才會造成不能挽回的結果,劇集可能是遷就尺度而含糊這部分,有點可惜】

另一方面,被殺害的小童小澤清貴(佐藤詩音飾)卻活在與智也完全不同,但同樣非常平凡的家庭,他自細被父母疼惜寵愛的么兒,連姐姐美帆子(川島海荷飾)也感到討厭,面對初相識的「哥哥」,會很白目和隨便的胡亂批評家人關係,只是「討厭的死小孩」不會是被殺害的理由吧?但在他的死亡之後,讓父母察覺到「偏心」對大女兒的影響,亦令母親聖子(板谷由夏飾)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面對「殺人兇手」,通常被害者要不終日沉溺於哀傷中,要不對「仇人」充滿恨意,恨之而後快,但《アイシテル~海容~》卻以細膩的劇情舖陳他們面對殺人兇手及家屬的心理變化:最初是拒絕面對,連道歉信也不想看,美帆子甚至會對皋月說「你想補償就賠命!」,爸爸秀昭(佐野史郎飾)更要把信退回,到後來他看到野口家門外被破壞的狀況而生不忍之心,聖子也在閱讀信件中慢慢生出同理心,開始明白皋月的傷痛不比自己小,然後慢慢地釋放仇恨和傷痛,對他人「包容」,其實就是讓自己走出么子被殺害的陰影,而她的「寬容」亦感染了全家人放下仇恨,繼續走自己的人生路。

「書信」其實是整個故事的關鍵轉折,透過此媒介來呈現兩家人的心理變化,難得劇集改編保留這幾封信的內容完整,更以兩位母親的讀白配以畫面帶動劇情。皋月第一封道歉信是「不知道為何兒子會做如此事情」,到後來第二封「對上一封信感到失禮,兒子所犯的過錯身為母親絕對有責任,為了贖罪請讓我們厚顏地繼續生存」;聖子閱讀後,在判決前先寫給智也「感謝你當時為清貴解窘,也明白他的無心快語易傷害人」,「希望你好好生活下去,在遇上心愛的人生兒育女後,就會明白當日所犯的過錯」,最後一封給皋月卻是感慨大家都是「同樣的悲傷母親」,兩個身份對立的女人最後發現大家的本質是一樣的。

劇集有別於漫畫版,在結局安排兩位母親首次,應該說是唯一一次的碰面,沒有極度誇張的場景,皋月哭至眼淚鼻涕混在一起,聖子沒有什麼冷言冷語,只說「我們不應該再見」,這種態度對加害者來說已經是最大的寬容。劇情也有交代智也從感化所後回家的心理掙扎,面對初生弟弟終於體會到自己所犯的過錯,最後全劇終結在兩家人在天橋上相遇不相逢,各有自己的生活,為劇集寫上完美的句號。

全劇節奏有點慢,但淡然中隱藏著爆發力,加上實力派演員飆戲,《アイシテル~海容~》是春季日劇中被低估的黑馬。NTV打從今季開始保留兩檔劇,主打兩類市場:水10檔女性、土9檔孩子,目標明確事半功倍。而作為水10劇的《アイシテル~海容~》相信觸動不少女性,特別是已為人母的心,少年殺人除了有震撼的話題性,亦揭示現今社會出現的潛在青少年問題不容忽視,在今時今日吸毒問題日趨年輕化的情況下,此劇更是饒有深意,值得細看回味。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ssfongpk&aid=3107053

 回應文章

joe
同感
2009/07/06 15:23

嗯,原本沒鎖定這部戲,但看到收視率後有點好奇,

十歲小孩殺死七歲小孩?這樣的議題很難不吸引人觀看。

面對喪子之痛,做父母的是否決定饒恕,旁人實無權置喙,

但例例在證,也只有放下心中的恨,學習寬恕,受害者才真正能走出陰影。

只是沒有類似經歷的我,講再多也不過是「說得容易」,只能交給時間和上帝了。

謝謝分享

*^_^*(jessfongpk) 於 2009-07-06 18:38 回覆:

我也是因為收視率才看的,證明收視的確可以說話!

這部劇的處境大家未必會身同感受,但看完都會有不同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