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板頭村
2011/02/27 09:12:39瀏覽1425|回應0|推薦9
在網路上讀了一篇關於嘉義縣新港鄉板頭村的故事。

於是,趁大晴天的週末上午,我們就驅車南下,第一次來到新港鄉。

新港原名笨港,是昔日種植胡麻的地方,古名「麻園寮」。居民大多原居號稱「開台第一村」的古笨港。前清時期,笨港不僅是對外貿易的港口,也是盛極一時的大市鎮,素有「小台灣」的稱號。而後卻因為一連串的天災人禍,導致居民遷移至現址。現今的新港市街原本只是個位於古笨港南方的小聚落,舟車往來頻繁,十九世紀後期,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嘉南平原上重要的市集貨物集散地。但最後卻因河道淤積,喪失了原本的港口機能,而終於沒落成一個平凡的村落。

新港其實是開發得很早的一個市鎮,它曾經繁榮過。 新港,它以前的名子和北港一樣叫「笨港」。南壇水月庵到北港北壇碧水寺之間,在300多年前,正是古笨港的所在地,現今的北港和新港當時是連在一起的。清乾隆十五年,笨港溪氾濫改道,將笨港街中分為二,也就是後來的「笨南港」與「笨北港」。 現在的北港與新港都有「灣仔內」庄,表示乾隆十五年以前只有一個「灣仔內」。

嘉慶24年間,因連年水患使得笨南港街再也不適居住,居民便遷徙至「麻園寮」,卻反客為主成為當地居民的多數,於是改地名為「笨新南港」。笨南港經過大規模遷村後迅速沒落, 笨新南港則逐年發達起來,後來 笨南港就稱為「舊南港」,笨新南港也因為四個字的地名太長,乾脆就叫「新南港」,以別於舊南港,也彼此都不「笨」了。後來又把「南」字去掉,直接叫做「新港」。

國道一號南下,嘉義大林交流道出口,順著縣道162157,來到板頭厝。

這裡號稱「開台第一庄」,「笨港原鄉」。




廢棄的鐵道,形成一條黃金鐵道綠廊,村莊內可遊覽交趾剪黏藝術。


我們沿著廢棄鐵道走向社區。


社區住戶的外牆,就是用交趾陶黏貼裝飾。





路口的陶牛拉車栩栩如生。



我們往鐵道的另一頭走。


廢棄的板頭厝車站。




太陽實在很大,來到舊河道,歇個腳。



這是什麼?綠豆蒜加粉圓配油條?還是熱的?來碗試看看。


不再走路,決定開車繞繞。到板頭社區,經過長天宮,奉祀媽祖。


社區隨處可見剪貼藝術。


來到灣仔內站。



旁邊已成熟的一期稻作正在收割,收割機在前割稻,一群白鷺鷥、黃鷺鷥、小鳥在背後爭食噴出的稻米。


下一站,復興鐵橋。



這裡有一些古笨港遺址出土的陶瓷器及古井。



有名的剪貼人形陶藝。



全台最大的剪黏壁畫苦楝樹。



經過台灣交趾陶的原鄉,古笨港陶華園,老婆孩子都沒什麼興趣到裡頭參觀,只在外面看看。我在門口,和正在綁長豆的阿伯隨意聊天。



板陶窯是板頭社區最有名的交趾剪黏工藝園區。




進去要收費,但門票可抵消費,而且裡頭造景還不錯。




水池養一窩錦鯉,爭食起來還蠻恐怖的,每隻嘴巴張的超大,幾乎要從水裡跳出來。



庭院擺飾不少剪黏雕像及交趾陶。





正在進行剪黏藝術的師父。


參觀交趾陶藝陳列。





女兒也想試看看上色,讓她好好玩一下。



不知不覺過了中午,既然來到新港,禮貌上應該要去朝見媽祖,新港奉天宮開台媽祖是很有名的。



天氣很熱,不太有食慾,在廟前隨意吃點東西,離開新港,走向回家的路,結束這社頭交趾陶藝之旅。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sse5501&aid=492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