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7/16 10:43:33瀏覽326|回應0|推薦6 | |
足底筋膜炎是最常見的腳部疾患,教你如何預防與治療,向足跟痛說bye-bye。 50歲的林媽媽每天早上起床,腳一踩地,足跟就出現劇烈的刺痛感,走了十多分鐘後才逐漸緩解。最近她在辦公室坐久了,一站起來腳也開始痛。醫生說,她得了「足底筋膜炎」。她心想,我每個週末努力地爬山、慢跑維持運動量,怎麼會得足底筋膜炎呢?
我們的腳骨相當精密且強壯,小小一隻腳就有26塊骨頭,除了腳掌與腳趾的蹠骨與趾骨外,腳踝處還有距骨、舟狀骨、骰骨、楔狀骨、跟骨等等,為了固定這些骨頭,骨頭間有一百多條如粽子綁繩般的韌帶把這些骨頭牢牢繫住。除了韌帶外,需要靠一條「脛後肌腱」,從小腿後側延伸到腳內側來支撐起足弓;足底還有個扇形的結締纖維組織——筋膜,從跟骨延伸到五個腳趾,像「漁網」般撈住這些骨頭,在走路時,會隨著步伐一張一弛。這片足底筋膜就像是人體的天然避震器,承受我們全身的重量並吸收來自地面的反作用力。 足底筋膜炎會發生的原因很簡單,「就是退化,」台安醫院復健科主任鍾佩珍直白地說。年輕時,足底筋膜因為有強壯的韌帶、肌腱協助,不需要花太多力氣在支撐腳,然而隨著年紀增長,身體各部位逐漸退化,韌帶、肌腱也不例外。此時正常使用,或許不致造成足底筋膜的傷害,但若體重過重、使用不當,如時常走凹凸不平的路面、愛踩公園的健康步道、爬坡、慢跑……等等都會導致已經退化的韌帶、肌腱不斷耗損、鬆掉,最後就只剩足底筋膜來支撐身體重量。 鍾佩珍觀察足底筋膜炎病患一脫掉鞋、襪站著時,可以看到這些病患的足弓塌陷、變形,主因是脛後肌腱失去支撐功能,形成了內轉足(或稱內旋足),「整個結構塌了下來,就更會拉扯到足底筋膜,」鍾佩珍說。 但有些病患因為天生足部結構的瑕疵、重量分配不均,如高弓足的病患因為結構拱起,會先傷到關節;扁平足的患者則是缺乏足弓,結構往內傾斜,最後都會傷到足底筋膜,也容易出現足底筋膜炎。 ====================
阿嘉伯最近都帶著死老太婆去治療 腳底筋膜炎
我那個死老太婆 每天早晚跟著一群老太婆走路運動
結果 腳痛 當成關節痛
直到半夜下床 腳底著地就痛
去慈濟醫院檢查 原來是 腳底筋膜炎
原來 健康台早就說過了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