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11/07 02:59:56瀏覽2174|回應2|推薦44 | |
2019.10.08
(能上法鼓山參訪,心中充滿法喜) 很早就聽過法鼓山,卻一直無緣參訪。這次回台最想去的地方之一就是法鼓山教育園區,以及北投的農禪寺。可是我留在台北的日子,剛好碰上農禪寺有法會,謝絕訪客。因此此回只能去一個道場。
事前查詢知道如果預約,能有更深入的體驗,所以我還是先上網預約。從桃園小妹家約7點半出發,經過一路的塞車,終於在十點多抵達園區。一位羅麗蔭師姐來帶領我們參訪。因為我安排了 10:00AM - 3:00PM參訪,所以時間很充裕。她先做了一些簡單的溝通,了解為何來訪?預留多久?體力如何等。之後先帶我們放鬆,像是太極站樁一樣,全身放鬆。身到那裡,心到那裡,全身放鬆,完全放鬆。 (師姐在此迎賓,順道解說今日參訪行程) (師姐原來想讓我們聽溪,但怕時間不夠沒有練習) (聽溪也是一種禪意的訓練) (停車場就看到一尊歡迎大家的觀音像) (景色秀麗中行走,要定心有點難,這些都是回程時攝)
走路禪
師姐帶領我們放鬆後之後開始走路-還是那句話:身在那裡,心在那裡?走路專心走,旁邊的景觀,溪水聲,風聲等等,都不是重點。我們把心放在走路上,放鬆心情的走,這就是"禪意"。
法鼓山位於新北市金山區,可以搭乘國光客運 1815 往返。網站資料云「法鼓」一詞,佛典中有多處提及。如《妙法蓮華經》云:「惟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擊於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雨大法雨,度無量眾生,我等咸歸請,當演深遠音。」所謂「擊大法鼓」,就是敲響佛法淨化心靈的鼓聲,使人心獲得安樂與平靜。由於法鼓山的地理形貌,正猶如一個縱臥的大鼓,故引經典之喻,取其似鼓之形,「法鼓山」之名遂由此而得。
法鼓山山徽整幅圖形的構思,係出自佛陀轉法輪時的手印,名為「說法印」。佛陀以說法為眾生解開心中煩惱,而以此一手印,示意諸般纏縛已獲消解;法鼓山山徽所寄寓的,便是以佛法的精神,傳達對世間的關懷。再者,山徽左側看似山形,代表法鼓山,右側似一僧人打坐,面壁沉思,寧靜攝受;三個山尖的另一個意涵,也象徵著佛法僧三寶,帶給人間智慧的啟迪,慈悲的護佑。 (三門) (參訪的建議,依停留時間自行安排取捨) 師姐說法鼓山推動的「心靈環保」是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在1992年所提出的核心理念,希望以觀念的導正,來提昇人的品質,以健康的心態,面對現實,處理問題。只要有了心靈的防禦措施,處身在任何狀況之中,都可以保持平靜、穩定、自主、自在的心境,對自己、對周遭環境中的人事物,存有一份關心,存有一份對未來的關懷和希望。 (聖嚴法師提字"本來面目",背面才是"大雄寶殿",是提醒大家從自心出發,從自心看世界。) (大雄寶殿,沒有廣角鏡,來個側拍,內殿禁止攝影。) (自法鼓山遠眺金山區) 吃飯禪 參訪中師姐很有耐心的解說,各式建築與地形都各有其禪義。其間不時提醒我們別忘了走路禪。等中午用齋,也講求吃飯禪-這就容易理解,專心吃飯,席間男女眾分座,食不言。等用餐畢,用一點開水放入碗中搖晃喝下,其一是把碗中食物不留任何殘渣,其二減輕洗碗志工負擔,清洗容易。我們來到佛門聖地,人人都能守法,在美國的萬佛聖城,在台灣的法鼓山均是如此。可見事在人為,我的經驗是西來寺比較鬆散,可能是人間佛教之故。 (開山觀音) (緣起,看圖說故事) 三點鐘我們準時下山,開車回台北市。回程時不用走路禪,方才拍了些照片,此時陽光普照,冥冥之中已有安排。這次參訪,因為整修之故,無緣到祈願觀音殿以及法華公園,有些遺撼,但也為下回再來埋下伏筆。 今天晚上入住在大安公園對面的旅館,比之前的安和精品要高級一些。CHECK-IN 後我們去還車,就在阿姨家對面;之後去御蓮齋用餐,東西太多,太豐盛了。佳德鳳梨酥剛好在旁邊,我們去買了五盒-這下要傷腦筋怎麼帶回美國了。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