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2/01 19:37:36瀏覽241|回應0|推薦13 | |
【東蓮花村與馬幫文化】 去年去了雲南巍山,今年四月又去了雲南滇西"騰沖,芒市,瑞麗”現在又在計畫明年四月我要去雲南”探索南詔文化” 【“南詔”的由來是因為其前身“蒙舍詔”位於六詔之南。794年,異牟尋被唐朝封為南詔王,自此世稱南詔國。此外,南詔又有“鶴拓”,“龍尾”、“苴咩”,“陽劍”等別稱。] 而在南詔國內,其國號則數次更變。752年,閣邏鳳叛唐自立國號為“大蒙”(一說為細奴邏所立國號)。公元784年,異牟尋改國號為“大禮”(又有“異牟尋初立,改國號‘大理雲’”的說法);794年,異牟尋歸唐,改國號為“南詔”。860年,世隆再次叛唐,改國號為“大禮”。878年,隆舜改國號為“大封民”,直至滅亡。】
雲南馬幫在永建,永建馬幫東蓮花村。這座始建於明朝中葉的古老回村,因喜種蓮花而得名。馬幫商人們從這裡備糧裝茶,一路往西,過緬甸,至印度,遊歷東亞諸國,互通有無。東蓮花村也是雲南著名的僑鄉。
馬如驥舊居是東蓮花村古建築群中的典範,特色是「一碉兩院三門四閣五堂六天井」。它採用「六合同春」的布局,東西耳房、廳房同南面的主照壁構成南院的「三坊一照壁」,主房、東西廂房、大門和角樓則構成北院的「四合五天井」。打開厚重大門,映入眼簾的是四個刻在大理石方框的大字「世守清真」,顯示了主人虔誠的信仰。
百年以來,東蓮花村的格局沒有發生過大的改變。2007年,東蓮花村因保存完好的古村落風貌、別致的伊斯蘭文化風情,被評為雲南省歷史文化名村。按照規定,老民居被禁止改造。我們走在青石板路上,路兩邊上百年具有漢族和白族文化元素的青磚、土牆相鄰而立,門戶緊挨。
1897年出生的馬如驥,事跡至今仍為鄉裡稱道。他為當時的蒙化縣(今雲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南澗彝族自治縣)防洪、濟貧做過大量貢獻,亦與民國當時主政雲南的高官交好。抗戰期間,國民黨陸軍上將白崇禧曾數次前往東蓮花村禮會馬鍋頭。他曾在馬家大院住過的客房也被保留至今。
東蓮花村村民的先祖,來自元朝軍隊西征大理時留下的色目人。600多年來,村民恪守老派格底姆——目前雲南大部分穆斯林地區信奉的風俗體系,既依照教律不過春節等節日,照常生活和禮拜,又在日常生活中對部分漢族傳統文化兼容並收。
馬幫是近代雲南的主要運輸工具。在1910年滇越鐵路通車和1935年滇緬公路通車以前,雲南境內並沒有大的交通干線。所有貨物的長短途運輸全靠人背馬馱。即便是在兩條交通干線開通以後,雲南除交通干線以外的其他地區,主要交通工具仍是馬。雲南馬幫進入思普以前,由於這一帶山高林密、氣候炎熱,是有名的煙瘴之鄉,而且路上有峭壁深澗,山中有餓虎猛獸,河裡有毒蛇蠍子,沿途還有土匪的騷擾,有“窮走夷方”之說。因此,雖然關於這一片地區產茶及雲南飲用這一地區所產茶葉的情況,唐代就見於文書記載。唐樊綽《蠻書》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合烹而飲之”。所謂銀生城界就是現今思茅、版納一帶。但由於受交通條件、運輸工具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使得大量茶葉一直待沽山中。雲南馬幫的介入,為普洱茶大量外運提供了交通運輸工具。據《續雲南通志長編》載,民國年間“滇茶除銷本省外,以銷四川、康、藏為大宗,間銷安南、暹羅、緬甸及我國沿海沿江各省……什九賴乎騾馬,得資水道火車者不多。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我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游絕品線路,它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 說到茶馬古道,人們總會想到茶馬古道的古茶樹,湯色紅潤,香氣誘人,回味甘甜種種。殊不知其更要深刻的意義:茶馬古道從來都是民族融合與和諧之道,它見證著中國乃至亞洲各民族間千百來因茶而締結的血肉情感;茶馬古道是民族遷徙的走廊,它為人類尋找永恆的家園提供了許多實證茶馬古道是佛教東傳之路;茶馬古道是世界文明的主要通道,在茶馬古道上,多元文化開始融合。 歷史已經證明,茶馬古道原本就是一條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馬幫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與死的體驗之旅。茶馬古道的艱險超乎尋常,然而沿途壯麗的自然景觀卻可以激發人潛在的勇氣、力量和忍耐,使人的靈魂得到升華,從而襯托出人生的真義和偉大。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