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中市清水區眷村演進史進史
2022/12/12 14:55:33瀏覽2061|回應0|推薦9


以下文章引述曹正華先生臉書所撰寫



臺中縣市改制直轄市將屆12年,原清水各眷村住戶或搬遷至『陽明果貿新城』或『和平新城』,也有搬至外縣市者,無論現住何處?大家私下都有保持聯絡,眷村長者大多已凋零殆盡,心中無限感懷,遂將七年前的舊作,重新貼文分享,緬懷我眷村變遷與過往的人事物。

2010年12月25號台中縣市改制直轄市,同時原台中縣各鄉鎮市改制為區。2015年清水區公所編寫清水鎮誌,有鑑於清水鎮誌中對眷村沿革、人物及文化著墨有限,有感於此,遂自不量力,狗尾續貂寫我「清水眷村」。

話說『清水眷村』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膾炙人口的名句,出自劉禹錫《烏衣巷》。描述魏晉南北朝時期「侯景之亂」,南朝仕族摧毀殆盡,江南社會殘破混亂,百姓流離失所與社會階層流動的景象。

同樣的場景出現在民國卅八年,隨著國民政府部隊轉進,咱們好山好水的美麗小鎮-清水鎮,一群「外省人」在眷村聚落住了下來,於是一段光陰的故事就此在竹籬笆內展開。

清水眷村概分為:忠勇新村、信義新村、和平新村、陽明新村、果貿一村、銀聯二村等六個眷村,另位於清水國中西側之慈恩廿村係軍方之職務官舍為現役士官兵眷屬居住。

《慈恩二十村》

慈恩二十村前身為空軍第三後勤支援處軍官單身宿舍,係日據時代遺留之老舊房舍,年久失修,不堪居住。

民國75年由婦聯會出資重建,命名為「慈恩二十村」,隸屬空軍第三後勤支援處做為職務官舍,改建工程於民國75年11月竣工,共4棟96戶〈軍官26坪72戶3棟,士官24坪24戶1棟〉,分配在職有眷無舍官兵進住。

《信義村》

忠勇新村、信義新村、和平新村當年系隸屬於空軍第三後勤支援處;忠勇新村、信義新村居民係前空軍發動機製造廠於民國三十八年由貴州省大定縣遷台時,接收日本石油公司所屬之工廠與員工眷舍,作為遷廠用地及供有眷官兵居住。

信義村眷舍包括甲區、乙區、丙區、五棟房,以及後因新婚官兵所需而建之四十二戶、十六戶、克難房等七眷區,合併改稱為信義新村,居住官兵眷戶共計一百九十二戶。

信義村與港區藝術中心比鄰,環境優美,住戶分別於前庭後院種植花草樹木,與藝術中心相映成輝。享譽國際的超導體博士朱經武先生,前立法委員沈智慧及台中市議員沈佑蓮小姐,均自幼在本村長大。

《忠勇村》

忠勇新村由大陸貴州省遷入,有眷戶72戶,因地緣關係,所使用之方言均以貴州話為主,以嗜辣出名,村民擅長烹飪,大陸各地不同風味的菜餚眷戶們均會製做。其中以醃漬品如泡菜、糖醋蒜頭、豆腐乳、豆豉粑,最為出名,尤其是豆豉粑,製作過程奇臭無比,媲若臭豆腐更勝臭豆腐,但是配上辣椒末、肉末等佐料,經過熱炒後,立刻化腐朽為神奇,不論是拌麵當臊子(肉燥),或是吃火鍋時當沾醬,美味無比,其辣如驚濤拍岸澎湃洶湧,其香如猛水潰堤滔滔不絕,輕嘗一口當香氣竄入鼻腔之時,其辣味已直衝腦門,絕妙滋味盤旋齒頰。本村雖小,但子女均能努力向上,除碩、博士外,迄今已有三位晉升為國軍將領。

《和平新村》

坐落於南社里的「和平新村」共五十五戶,與空軍降落傘修製廠相鄰,,眷戶係民國三十八年隨國軍轉進來台,以降落傘修製廠之官兵為主,浙江、四川省籍住戶居多;降落傘修製廠原位於浙江杭州,民國二十六年七七事變遷至四川,三十四年抗戰勝利後遷回杭州。民國三十八年遷台隸屬空軍航空工業局,四十三年十ㄧ月一日與發動機製造廠合併改編為空軍第三供應處。 

降落傘修製廠員工大多熟稔針線裁縫,當年物資貧乏,眷戶兒女眾多生活艱苦,部分眷戶中之女主人,即前往台北貴戶達門家中幫傭,以貼補家用。當年傘修廠除修製降落傘、攔截網與飛行個人裝備外,有時亦徵調至北部支援劇團縫製戲服,這些人利用晚上兼差,替官夫人、官老爺們縫製旗袍馬褂以賺取外快。就這樣胼手胝足,靠的是一手針線絕活以及江浙菜、川菜廚藝,將子女們拉拔成人。由於眷村住戶幾乎自大陸即共事至今,因此情感交融,困苦時經常同鍋共灶,相互扶持。對於子女之教養也不遺餘力,眷村中有成就之第二代,第三代子女眾多,例如前任清水國中校長周先庭先生,前軍法局長許可仁中將,另裴浙昆將軍先後歷任455副聯隊長、空軍官校飛指部指揮官及空軍總部情報署副署長等要職…他們都是和平新村的優秀子弟。 

當年先總統經國先生曾多次訪視和平新村,充分展現親民愛民作風。據悉村中耆老-毛老先生為經國先生幼時玩伴,來到這兒與村民與以浙江話交談,或可一解經國先生思鄉之情。

和平新村配合政府改建,眷戶們於九十四年搬遷,現已改建成公寓大廈共四棟一百六十二戶,與忠勇新村、梧棲新村及大雅公館新村眷戶共同入住。

《銀聯二村》

「銀聯二村」係台灣省銀行界聯合捐款興建之第二批眷村,故命名為銀聯二村。民國三十八年自大陸來台軍眷很多,拖家帶眷,一家少則四、五口,多則十來口、均無舍可住。於四十年後,蔣夫人特發起全國工商各界捐款興建軍眷眷舍,使軍眷有安身之所。 

銀聯二村完工於四十六年春,建有乙丙兩種不同建坪之眷舍二十三棟,另有活動中心乙座、公廁三所、抽水泵十三台。 

國防部平均分配空軍與陸軍各一百戶,第一批軍眷於民國四十六年四月二十六日遷入,住戶當中陸軍與空軍各半。

民國65年於歐陽璽村長任內,經爭取列入社區發展,命名為「西社社區」,是全國唯一之軍眷社區。社區經建設發展,擁有了活動中心及籃球場兩座;另修花園二座,並成立消費合作社與菜市場。銀聯二村第二代中以賈輔義中將官階最高,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陳展鵬老先生的兩位公子陳梅鑫、陳宗禔將軍,深受庭訓家風薰陶,忠勤任事,分別先後晉升少將,一門雙傑有此殊榮絕非偶然。

《陽明新村、果貿一村》

陽明新村眷戶102戶,果貿一村眷戶185戶,兩村均係民國四十八年空軍任務整編,將清泉崗機場之運輸機調往屏東機場成立運輸聯隊,而屏東機場所有之戰鬥機則調於清泉崗機場成立作戰聯隊。該兩村眷戶均係維修戰鬥機之地勤人員因任務轉移而由屏東遷入;房舍係由婦聯會蔣夫人號召企業界及水果貿易商捐獻,由婦聯會具名所建,並取名為「陽明新村」、「果貿一村」。

兩村成立之初,因人口多,民生必需品消耗量大,因而攤販群集,自然形成一個小市集,使得牛肉麵、涼麵、擀麵、包子、大餅等家鄉口味流傳坊間。

兩眷村於九十年改建搬遷,於95年改建完成,為十四棟696戶之公寓大樓,與信義新村、銀聯二村住戶共同入住。

上述七個眷村,想當年可是國民黨選舉時的鐵桿部隊,大家秉持著親愛精誠的精神,懷抱著肝膽相照的情操,不受威脅不為利誘,團結一致,以「軍令如山、軍紀似鐵」的意志,聽從上級指示,開票結果保證是標準一致。

時至今日,改建後的眷村,接收了新聞輿論資訊,經過了自由民主洗禮,民智啟迪,思想改變視野放大,「選賢與能」已不再是口號。

話說五0年代「外省人」與「台灣人」是兩個壁壘分明彼此不相往來的族群;除了同看「諸葛四郎與惡魔黨」的漫畫外,血氣方剛的「眷村子弟」與清水街仔的「少年兄弟」,江湖恩怨不時發生,冤家路窄的街頭巷戰不免一觸即發,衝突一旦擴大,往往拉幫結黨兩派人馬對峙街口,場景仿若電影「艋舺」情節。為此警察局特別成立了「少年隊」,條子伯伯專門整治這批太保學生。

六0年代裡,銀聯二村新修的兩座籃球場竣工後,一顆籃球讓周遭眷村的子弟與鎮上的青年學子拉近了距離,利用課餘時間於眷村籃球場上奔馳「鬥牛」,隨著參與球隊的增加,比賽規模擴大,於是有了『周末盃籃球賽』。一時之間來自各方的球隊,每逢周六下午紛紛捉對廝殺起來,藉著比賽與交流,眷村與外界之藩籬也漸漸打破。

當年來台的阿兵哥許多娶不到老婆,於是類似電影「老莫的第二個春天」裡的情節也不時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遭。只見大喜之日,鴛鴦枕、鑾鳳被,紅燭昏羅帳,孩子們爭前搶後看新娘,「良緣夙締,金石同心。月圓花好,心心相印。百年偕老,美滿姻緣。天作之合,佳偶天成。鸞鳳和鳴,比翼齊飛。珠連璧合,芝蘭千載。洞房花燭,秦晉之好。」吉祥話讚美聲不絕於耳,媒人婆也準備了紅棗、花生、桂圓、瓜子等四果取其諧音「早生貴子」,祝福新人「瓜瓞綿延」。眷村裡的新娘,不論是台灣人、客家人還是原住民,大家相處在一起卻是和樂融融,許多眷村媽媽都說一口濃厚的四川話,那裏知道他們都不是「外省人」。

當時軍眷主副食,以糧票按口計量每月發送米、麵、油、鹽、黃豆等物資,除了逢年過節鮮少能夠吃肉。

筆者幼時常聽爺爺嘆曰:「無竹使人俗,無肉使人瘦,若要不俗又不瘦,每天要吃筍燒肉」,事隔多年爺爺早已不在人世,每逢春節「筍干燒肉」仍是我們家必備的年菜。

清苦的日子當中,眷村住戶格外相互扶持照顧。利用公發的麵粉、黃豆,或磨豆漿,或做蔥油餅;早上吃麵疙瘩,晚上就擀麵條;今天蒸饅頭,明天就包水餃。

每當有包子、饅頭、花捲出爐時,孩子們幫忙分送四鄰。有道是:來而不往非禮也,因此今天張家回贈大餅,明天李家就饋送煎餃,一家炒菜萬家香,大江南北各地美食佳餚就這樣融合交流了,也成就了眷村美食文化。

談到吃辣,眷戶當中尤其以川、湘、滇、黔四省最為嗜辣,若是硬要一較高低,請看:「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貴州人怕不辣」,當可一窺程度高低功夫深淺了吧!

因此在眷村可說是「無辣不歡」,只要有辣椒、泡菜,大家一碗麵就可以打發一頓了。

子女眾多的眷村就像一個大家庭,孩子們一個個呱呱墮地後,就用「大毛、二毛、大柱子、小豆子、毛妹、丫頭、么弟、川娃、川妹」的小名稱呼。至於命名就以省籍簡稱或是出生地為名,例如:祖籍是山東青島,出生於台灣就叫台青,表示是在台灣出生的青島人;當時四川人替孩子命名喜歡帶個川或蜀字,重慶人的子女帶個渝字,安徽人就用“皖”字,河南人用 “豫”字,於是名字裡有個“湘”字就知道祖籍是湖南了,看到 “冀”字八成就是河北人。

另外為了彰顯反攻復國的決心,取名:「復國、復華、復邦、興國、興邦、興漢、興華、建華、國華」等復興中華文化貫徹愛國思想的名字四處可見;重男輕女的家庭中,為了能夠早生貴子,「盼男、招男、招弟、改弟、跟弟、來弟、隨弟、拉弟、盼弟、親弟、兆璋」等的名字亦時常可見,雖然未必遂願卻恰恰反映出了當時國家的處境與社會的氛圍。

當時孩子們課餘會打彈珠、玩紙牌;男生騎馬打仗、爬樹戲水;女生玩沙包、跳房子,日子倒也過得怡然自得。

尤其夏夜裡薰風徐來,蛙鳴蟲吟聲中,孩子們圍坐昏黃的路燈下,看身邊大人淺啜香茗輕搖羽扇大擺「龍門陣」,從 “力拔山兮”的西楚霸王項羽說起,扯到了過五關斬六將的關羽;有人說趙子龍長坂坡“單騎救主”最威武,偏有人說張飛當陽橋上一聲吼,喝斷了當陽橋,嚇死了夏侯傑才神勇,兩人爭辯不休抬起槓來,此時卻有人插話說 :「“精忠報國”的岳飛才是真英雄」,一不小心「張飛殺岳飛,殺個滿天飛」,大家插科打諢哄笑起來。

而孩子們總愛央求爺爺說故事,爺爺常說在遙遠的大陸北大荒裡有一群東北大鬍子與山東響馬,這些土匪迫於環境落草為寇,四處侵擾地方百姓,於是有俠客勇士就組織了自衛隊與之抗衡,這些江湖兒女豪氣干雲快意恩仇,當八年抗戰時,為了國仇家恨,土匪與自衛隊捐棄前隙,聯合起來組織游擊隊,浴血作戰打日本鬼子,講的是草莽英雄忠孝節義的故事。

最恐怖刺激的是講湘西趕屍的鄉野傳奇,以及酆都鬼城的聊齋奇譚,真是精彩絕倫,孩子們聽的心驚膽跳不寒而慄,既害怕又不願錯過,此時暗處突然傳來一陣貓叫,鬼魅氣氛瞬時讓空氣凝結,讓人毛骨悚然不敢喘氣。若是碰上放映露天電影時,大家扶老攜幼拿著板凳,自顧搶好位子去囉。

春節來臨前夕,家家戶戶殺雞宰鴨灌香腸醃臘肉,年節臘味越發濃厚,除夕夜鞭炮連天,拿手菜紛紛上桌,有回鍋肉、宮保雞丁、涼拌三絲、豆酥鱈魚、筍干燒肉,再看隔壁譚家的湖南臘肉、吳家的川味香腸、李家的紅燒獅子頭、張家的東坡肉、彭家的粉蒸牛肉、顧家的珍珠丸子、何家有四川口水雞、趙家有雲南大薄片、梁家有梅干扣肉、孟家有椒麻雞、張家有滷牛腱、劉家會丏陽三蒸、還有陳家的香酥八寶鴨道道都是地道的功夫菜;每道菜上桌時還都有個吉祥的名字,例如:紅燒獅子頭叫大四喜(因為擺盤為四粒),牛肉、牛肚、牛筋、滷蛋、豆乾等五樣滷菜拼盤叫五福臨門、筍干燒肉叫節節高升,糖醋黃魚叫年年有餘,花生燉豬腳叫花開富貴…此刻若佐上一碗桂花酒釀湯圓,配上一碗八寶飯,當油亮的豆沙混搭著爆漿而出的芝麻與花生餡料,香氣剎時盈滿嘴中,那幸福的滋味已直沁心坎;此時滾滾沸騰的酸菜白肉火鍋已不斷翻滾咕咕作響,全家團圓圍爐,滿屋氤氳瀰漫,爺爺將珍藏多日的金門高粱酒斟上…家鄉年味四溢飄香,觥籌交錯酒酣耳熱後或呼盧喝雉或方城夜戰。孩子們領了壓歲錢,也快樂聚在一塊殺將開來,竟是方城更深夜未眠,不覺東方魚肚白。

雖然過年時眷村家長或許對孩子比較鬆懈縱容,但是平日裡對於子女的教養則採勤教嚴管方式,「食不語,晝不寢」是基本禮貌;儀態要求隨時保持端莊,要「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吃飯要如「龍吞珠」,夾菜有如「鳳點頭」。在這種氛圍下,眷村子弟大多好學苦讀,當年家中子女眾多,軍人收入微薄,即使考上國立大學,一般家庭還要被迫舉債供讀,因此許多眷村子弟選擇投筆從戎就讀軍校,以減輕家庭負擔。

這些年出自清水眷村傑出優秀人才眾多,例如:超導博士朱經武先生、前軍法局中將局長許可仁先生,前陸軍副司令中將賈輔義先生、曾任空軍副參謀長陳宗禔將軍、影星張國柱與張震父子等…這些人或許就是您的同學、鄰居,曾與您有過相同的記憶,提起他們讓身為清水人的我們與有榮焉。

眷村老兵當年為了豐富家用供兒女讀書,於是兼賣各種家鄉口味以貼補家用,當時有「馬家的大餅」、「王家桿麵」、「謝家桿麵」、「陳媽媽涼麵」「馬媽媽涼麵」,「毛家稀飯甜粥」、「黃家大餅煎包」、「彭家牛肉麵」「舒家的機器饅頭」以及清水街上橋頭旁邊專賣「外省麵(麻醬麵、雜醬麵、牛肉麵、水餃、餛飩、滷菜)」的店家。這些店家最初隱身於巷弄之間,卻是聞香下馬,饕客絡繹不絕,當真是味美不怕巷子深。

直至今日在清水或能找到當初的口味,例如「陳媽媽涼麵」、「馬媽媽涼麵」已經交由第二代由兒子媳婦接棒,「王家桿麵」由女兒在第二市場繼續掌廚,「雪美涼麵」藝出馬家,「士官長桿麵」師承王、謝兩家;「張鴨子桿麵」河南口味獨樹一格;「老潘大餅包子」傳承北方麵食與眷村傳統口味;「黃家早點」是由陳媽媽的女兒女婿經營,專賣鹹豆漿及燒餅油條;「任家桿麵」、「浯江御麵館」目前都是網路上票選熱門的眷村美食;「張媽媽的店」以及清水街上「阿弟的店」是標準的外省口味;另外在銀聯二村大門口,「何家麻辣鴨血火鍋」也依然飄香,這些眷村美食提供了「眷村媽媽的好滋味」,在你我舌尖徘迴流連至今不散。

說到過年,眷村裡「華清的川味臘腸」、「齊媽媽的豆腐香腸臘肉」、「何家臘腸臘肉」、「陳媽媽湖南臘肉」也是遠近馳名享譽遐邇,由於都是手工精製,所以越到過年越是難買,內行老饕往往早早預購以免向隅,這些美味雖然經過時間的更迭,至今依舊是老饕嘴裡不可或缺的那一味呢。

韓熙載非常著名的詩寫道:“我本江南人,來作江北客。”詩中說:到了江北待了很長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的國家亡掉了,等到再回到江南,江南已沒有人認識他了。

隨著時光的流逝,當年的「老芋仔」或已鬢髮蒼蒼或是墓木已拱。當七0年代,解除戒嚴,開放觀光探親,這些人返鄉時卻成了「台胞」。

當初經過「東征」、「北伐」、「勦匪」、「抗日」的軍眷們,走過了大江南北,千里河山,歷經了半個世紀以上,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努力打拼,好不容易才得以有棲身之所。

這群人在部隊、眷村的圈子裡待了一輩子,憨直的性格不懂得見風轉舵阿諛奉承,單純的思想不會投資理財買地購屋,雖然擁有一身傲骨卻是兩袖清風。改建後的大樓矗立風中,眷村的遺跡卻不斷消逝,恰如老兵不死卻逐漸凋零。當他們逐漸離我們遠去,猛然回首才驚覺自己已是耳順之年,幼時父母長輩口中的「客鄉」早已成為我的「故鄉」,而他們魂縈夢繫的「故鄉」卻成了我既熟悉又陌生的「他鄉」





眷村文化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jemen&aid=177710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