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27 23:40:15瀏覽4968|回應3|推薦38 | |
倘若這也算一條莫非定律的話,你會不會覺得,電子產品總在過了保固期之後壞掉? 我家這台年近古稀的DV,幾個月前才發生腦溢血,送醫急救之後,開銷掉將近三張小朋友,好不容易撿回一條命,行走如初。 前陣子在墾丁拍了一些影片,回家想轉拷到電腦,以便存檔上傳。在舊電腦本是例行公事,頭一回用新電腦操作,不料竟無聲無息。搔頭抓耳一陣不得要領,懷疑是什麼相容性問題,拉回舊電腦,居然也是一動不動。別說舊電腦,每一台支援火線(Firewire,又稱1394,Sony稱為i.Link,下圖)的電腦都不靈。這時候才覺悟,DV老爺又中風了。 再拿到維修站,工程師說主板被火線打壞,換新板子要台票一萬三。真是獅子大開口。便宜的國產品,可以買全新的;就算他Sony自家的入門新機,也夠買半台。那工程師擺出一臉「諒你也不會想修」的德性,送客! 雖然以電子產品來說還算高壽,可以歡喜送終,然而留下的孤兒,也就是那批卡帶,特別是最後兩三捲沒備份,處理起來有點棘手。卡帶式DV當初已經是強弩之末,幾年來儲存媒體劇烈演變,由光碟、硬碟到如今記憶卡當道,還在用卡帶的幾如鳳毛麟角;親朋好友的舊機器,即使有過的話,不是壞了就是扔掉。孤兒卡帶無依無靠,不知如何是好,一度考慮找網路上的代客製作DVD服務。 且慢!仔細檢查,其實整台機器大部份都還是好的,只差連接電腦的火線接口燒掉而已,連半身不遂都還稱不上,充其量只是患了失語症,就這麼丟掉太可惜。再看輸出接口,除了火線(1394)之外,尚有USB和AV端子。後者向來少用,然而當初購買的時候,附件裡頭確實有這兩種連接線。只是幾年內搬了兩次家,不曉得埋到什麼地方去了。 USB線好辦,一般外接硬碟都有。但是這台的USB輸出只支援VCD的解析度(352x288),和DV應有的D1規格(720x480)差距太大,難以接受。Sony DV的AV線則是獨門秘技(左圖有個半圓小接頭那種),輕易買不到,跟原廠買又要被敲竹槓。於是卯起勁,花一整天翻箱倒櫃。皇天不負苦心人,這條Sony獨家的詭異AV線,居然躲過兩次搬家大清倉,躺在辦公室抽屜裡。順便找到一片年前購物加贈的類比電視卡廢物利用,安裝妥當,就透過AV線把幾捲DV帶上的影片錄進電腦。 成果差強人意。原本DV帶上的數位影音資料,經由火線可以分毫無差地傳送到電腦。AV線路徑複雜得多,輸出前要經歷一次數位轉類比,輸入電視卡之後,還要一次類比轉數位,某種程度的失真難免,好在家庭錄影看不出太大差別。其次,可能軟硬體設備提升,過去V8轉檔最惱人的影音不同步,也不大明顯。最重要的,由於軟體支援16:9寬螢幕影片製作,畫面不致於變形。 關於寬螢幕,原本擔心畫面變形失真,因此做了一番研究。這部攝影機是支援寬螢幕的先驅機種之一。當年寬螢幕的做法並沒有統一標準,大夥各顯神通。更早期機種把4:3畫面的上下邊剪除,比例雖然是16:9,解析度卻變差,實際上是「扁螢幕」。這台的感光晶片解析度夠,因此採取向左右擴展的方式,理論上畫質更好。然而為了輸出標準一致,不論4:3或16:9,最後記錄到磁帶的格式都是NTSC電視標準的720x480(3:2),在播放時才調整顯示比例。所以嚴格說來,儘管感光時用了更高的像素,記錄時解析度依舊,只能說可以支援寬螢幕,實際畫質並沒有高出多少。也虧得如此,倘若真是高畫質寬螢幕,走AV線轉電視卡這條路,就完全糟蹋了。 解決了磁帶轉檔的問題,就可以把老爺機送進安養院,換新寵。現代攝影機款式琳琅滿目,規格也強得太多,一時無所適從。目前想挑一款支援Full HD的記憶卡式機種,價位居然從一萬多到五、六萬都有,得花點時間研究。朋友若有使用經驗心得,還請指點一二。先謝啦! |
|
( 興趣嗜好|電腦3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