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前些日子寫給報系系刊的文章,關於紅衫軍。
....當局者迷,其實寫得是有些濫情了。倘若踏在遠處來觀看
,對於這樁事件該如何被描述,倒有身為讀者的另一番看法。至
少,我並不贊同有媒體過度參與甚至指導這場活動,而在這段期
間,部分媒體對特定階級的溢美之辭、對特定族群過度概化的負
面論述,也令我反感。
但身為記者,倒是很容易被氣氛所感染。有光就有影,置身現
場,我看到感人的時刻,也看到偏激的時刻,風風雨雨、是是非
非,不論怎麼看、看到了些什麼,能就近觀察這齣歷史大戲,畢
竟難得。
--------------------------------------------------------
●紅色印象
〈一〉
那一個晚上,微涼,細雨時落時歇。
未曾止息的是湧向車站的紅色潮水。從傍晚到深夜,連續幾個
小時裡,無邊無際的紅從街道各個角落湧現,溢出了視線所及之
處。
我站在高處張望這一切,止不住激動。不自覺扯緊了簇新的藍
外衣,不為天冷,是站在歷史的浪濤上。
放下350D的片刻,忍不住撥了兩通電話給友人,希望他們出門
瞧瞧這一幕。更直接的方法其實是寫下來或拍進相機裡。通常在
這種時刻,才發現記者是如何奇妙的工作。眼前數十萬人,為了
同一個目的來到此處,吶喊、歡呼、流淚。而我們不吶喊也不流
淚,我們負責紀錄這一切。
〈二〉
時間回推到離圍城恰恰一周之前。
夜半,開會。長官叮嚀著,「群眾運動瞬息萬變,下一秒什麼
事都可能發生,每個角落都得注意」。
那時我還心想,凱道是有多長呢?同事們佈了天羅地網,總不
會錯過什麼。
後來發現,凱道還真的像是給拉長、拉寬了。
....有幾天我輪大夜班,接近子時進場,到日上三竿才離開。
原以為要撐過慢慢長夜會挺吃力,但其實時間過得飛快。雖說只
是短短一段路,但邊走著卻被各式各樣的故事與場景所圍繞,有
人唱歌有人畫畫、狗兒奔跑嬰孩啼哭,前方靜坐後方叫囂、士農
工商五花八門。沿途總有些事物引人注目,一路上看著聽著,且
不時駐足找人問話聊天,只是從公園路走向景福門再折返,竟然
就花了兩個鐘頭,所以才說凱道像是被拉長又拉寬了。
一路上,瞧得見的,是倒扁手勢與創意巧思。我想這些群眾是
比我厲害多了,「阿扁下台」之聲不絕於耳,邊喊叫邊打手勢,
一整夜沒停歇,也未見疲態。景福門邊的民眾尤其悍勇,一有風
吹草動,即上前與警方對峙。廣場上則挺有些園遊會的歡鬧氣氛
,有黃金獵犬叼著寫有「國務機要費」的水桶,四處索討發票,
也有樂團打邦加鼓敲三角鐵,群眾吟詠唱和,而在紅巾掛滿樹梢
的那一夜,更添了幾分魔幻色彩。
瞧不見的,則是群眾的心中酸楚或氣憤難平。每個人都有故事
,我遇上了流浪漢、商人、教師、勞工、學生、主婦、榮民、公
務員....這幾年來的甘苦,他們點滴在心頭,即使臉上未見情緒
,只要問得他們開了口,有時即是一首長恨歌。
在凱道上要交朋友很容易。其實這也是理所當然的,素昧平生
的老婦可以睡同一個帳蓬、賣飲料的夫婦連續幾夜騎車載來兩大
桶稀飯....除了少數激進份子,大抵上都令人感到溫暖。但容易
打交道,未必等於能問出、寫出好故事。有好幾天我讀報看了同
事的文章後,都忍不住暗罵自己,「前晚怎會沒瞧見這個人、沒
看出這角度?」或是看了照片後,才驚覺某個沒注意到的角落。
有點遺憾、有點自責,卻是次日更用心去尋找故事的動力。
〈三〉
再回到圍城的那一個晚上。
車站是我從學生時代起不知走過多少遍的地方,我沒想過它有
一天會上演如此驚人的戲碼,熟悉的街道、廣場在雨夜裡被紅黃
兩色給填滿,我不知何時才會再看到這樣的景象。
但數十萬人真的是為了同一個目的來到此處嗎?似乎未必。
有人不計代價希望阿扁下台。
有人在乎阿扁下台,但不願社會動盪。
有人不在乎阿扁下台,他說上街頭是為了公義。
....閱讀這一幅又一幅的群眾圖像,是難得又難忘的經歷。
要說有什麼可惜的,大概也只有那件事了。沒能現場聽到羅大
佑與胡德夫合唱,最令人搥胸頓足。
但其實也已經夠了。無論如何都已是採訪生涯裡某個令人興奮
的時刻,身為記者,在歷史的浪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