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
想像一下你活在1900年的夏天,住在當時世界的首府倫敦。歐洲統御著東半球,沒有地方不是間接或直接由歐洲的首都發號施令。歐洲和平安定,享受著前所未有的富庶繁華,各地因為貿易投資往來仰賴彼此甚鉅,甚至有審慎之士說打仗變成件不可能的事了—如果不是不可能,那麼開打幾個禮拜就會結束了—因為全球金融市場禁不起折騰。未來看起來不會變了:安定繁榮的歐洲會統治世界。
想像一下你正活在1920年的夏天。因為接連不斷的戰爭歐洲四分五裂,整片大陸殘敗不堪。奧匈、俄羅斯、德意志與奧圖曼帝國不見了,戰爭經年累月打下來,上百萬人死非命。美國一隻百萬人的軍隊來去匆匆,結束了這場世界大戰。共產主義籠罩俄國,撐不撐得過去還很難說。像美國與日本等在歐洲勢力邊緣的國家,突然浮上檯面成為關鍵後起之秀。大家據信德國身上壓著和平協定,篤定沒法立刻捲土重來。
想像一下1940年的夏天,德國不但捲土重來,還征服法國把持歐洲。共產主義挺了過來,蘇聯現在與納粹德國同盟。只有大英國協挺身反抗德國,在大部分明理人眼中,戰爭結束了。如果帝德大業無法延續千年,至少歐洲下一百年的命運已就此定調,德國會把持歐洲,繼承歐洲帝國遺產。
想像一下現在是1960年的夏天,德國已經在戰爭中被擊垮,不到五年就敗下陣來。美國與蘇聯從中一分為二,割據歐洲,歐洲帝國瓦解,美國與蘇聯競相逐鹿爭雄。美國用火力強大的核子武器包圍蘇聯,可以在數小時內讓蘇聯煙消雲散。美國已經崛起成為全球強權,控制世界所有大洋,又有足以號令天下的核子戰力。除非蘇聯已入侵德國,征服歐洲,不然維持這樣的僵局對蘇聯已是萬幸。大家對戰爭爆發都有心理準備,而人們的潛意識中,信奉毛澤東思想的狂熱中國是另外一個威脅。
現在想像一下1980年的夏天。美國打了場長達七年的戰爭,輸了,不是輸給蘇聯而是敗給北越共產黨。在眾人及美國人的眼中,這個國家聲勢下滑,不但從越南被趕出來,後來也被趕出伊朗,那裡的油田不再受美國控制,幾乎淪為蘇聯俎上肉。為了圍堵蘇聯,美國和毛澤東領導的中國結盟─美國總統與中國主席在北京友善會晤,看來只有這個聯盟能遏制勢若崛起的強大蘇聯。
想像一下現在是2000年的夏天,蘇聯完全瓦解,中國名義上仍奉行共產主義,但實際上已經變成資本主義國家。北約範圍推進至東歐,甚至進入前蘇聯領域。世界和平富庶,眾人皆知地緣政治已不若的經濟考量重要,剩下都是像海地、科索沃這類彈丸之地的區域性紛爭,不是首要之急。
接著2001年9月11號這天到了,世人又一次開竅了。
講到當代事務,我們多少可以肯定常理不可靠。沒有神奇的二十年輪替,也沒有一股簡單的力量在背後推動。在歷史的每個當下,事務看起來都是如此恆常又舉足輕重,卻會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改變。時代來來去去,國際關係中世界當下的面貌在二十年後完全不一樣,轉變還不用二十年呢。我們想不到蘇聯會垮台,由此可見傳統政治分析都嚴重缺乏想像力,把過眼雲煙當作常態,卻對普天下長期的轉變視而不見。
如果我們處在二十世紀初,要預測我剛剛提的特殊事件是不可能的,不過有些事情本來是料得到的,而且也有人料到了。舉例來說,德國在1871年統一成為歐洲強權,地理位置危險(困在法國與俄羅斯間),再加上德國想要重整歐洲與全球政治體系,二十世紀前葉大部分衝突都和這個國家的歐洲地位有關。儘管戰爭爆發的時間地點無法預測,許多歐洲人都算到會有場戰爭。
這套預測方法比較困難的地方在於預測出這場戰爭毀滅力如此之大,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歐洲也接著輸掉了帝國。不過還是有人預料到這場戰爭會傷亡慘重,特別是看到炸藥發明的人。如果趨勢預測可以納入科技趨勢與地緣政治發展,那麼或許歐洲崩壞會就不會讓人意外。我們可以確定,十九世紀就有人算到美國與俄羅斯的崛起,因為托克維爾與尼采兩位都看出美俄兩國實力不容小覷。因此站在二十世紀的起點,用對方法再加上點好運,預視這個世紀未來的輪廓是有可能的。
二十一世紀
站在二十一世紀的起點,我們要掌握二十一世紀的關鍵,關鍵只有一個,其重要性相當於東西德統一對二十世紀的影響。歐洲帝國留下的斷垣頹瓦已盡除,蘇聯餘威不再,還有一個強權屹立不搖,影響力無遠弗屆。此強權即為美國。當然啦,一如往常,美國似乎在世界各地留了一堆爛攤子,但可千萬別被一時的混亂給蒙蔽了,就經濟、軍事、政治而言,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目前還無人能出其右。如同當年美西戰爭,儘管美國對抗激進伊斯蘭分子的戰爭沸騰一時,百年後不會有多少人記得。
南北戰爭以降,美國經濟一直都挾著驚人之勢成長,從邊緣發展中國家轉變為龐大經濟體,規模超過排名位在其後四個國家的總和。武力方面,美國已從微不足道的小國成為雄踞全球的強權。政治上,美國差不多事事都有分,有時候是因為主動參與,有時候只是因為它就在那裡。你讀到這裡會覺得這本書以美國為中心,寫的是美國觀點,你說不定是對的,但是我論述的重點在於世界實際上繞著美國運轉。
原因不僅在於美國的勢力龐大,同樣也和世界體系運作的根本轉變有關。過去五百年歐洲是國際體系的中心,歐洲帝國創造了人類史上第一個單一全球秩序。通往歐洲的捷徑是北大西洋,能控制北大西洋者就控制了通往歐洲的要道─以及歐洲通往世界之路,初步全球政治版圖即成定局。
接著在八○年代初期,讓人嘖嘖稱奇的事情發生了,史上頭一遭太平洋兩岸追上了大西洋兩岸的貿易量。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衰退為次要強權集團,加上貿易模式轉變,北大西洋不再是往來各地的唯一鎖鑰。現下,要是有國家掌控了北大西洋及太平洋,就能隨心所欲控制世界貿易系統,進而將全球經濟操弄於股掌之間。在二十一世紀,任何國家只要位於此二大洋之上,就佔盡優勢。
考量到建立海軍戰力的花費以及在世界各地部署兵力的昂貴成本,先天鄰靠兩大洋的政權成為國際事務體系中卓越超群的一員,原因和英國稱霸十九世紀一樣︰居其海就得以制其海。如此這般,北美取代歐洲成為世界重心,只要能支配北美無疑會成為稱霸全球的強權,至少就二十一世紀而言,美國佔了強權這個地位。
先天實力加上地理位置讓美國成為二十一世紀關鍵的一方,但美國當然不會因此受人敬愛,其力量反而令人畏懼,因此,二十一世紀的歷史,尤其是前期,會繞著兩股對立力量的拉扯運轉。其中一股力量是次等強權結盟試圖制約美國,另一股力量則是美國先發制人阻止有效結盟成型。
若將二十一世紀看作美國時代的開端(取代了歐洲時代),序幕則由一群回教徒拉開,他們試著要重建回教王國,過去輝煌的伊斯蘭帝國曾一度從大西洋拓展至太平洋。為了讓世界頭號強權捲入戰爭,這群回教徒必須攻擊美國,藉暴露美國弱點以刺激伊斯蘭再興。美國以入侵伊斯蘭世界作為報復,但是侵略的目的不是為了贏得勝利,勝利意味著什麼也不甚清楚。美國的目的僅只是為了瓦解伊斯蘭世界,引起內鬨,這樣伊斯蘭帝國就不會崛起。
美國打仗不求勝利,只求攪局,這樣對方就無法累積足夠的實力與其匹敵。一方面來說,二十一世紀會發生一連串的衝突,因為次等強權試著結盟約束美國行動,美國又發動軍事行動打散結盟。因為科技變動與地緣政治挑戰的性質,二十一世紀的戰爭數甚至會超過二十世紀,但是戰爭的殺傷力大大降低。
如你所見,引領新時代的改變永遠都讓人猝不及防,新世紀的前二十年也不例外。美國與伊斯蘭的戰爭已經接近尾聲,下一場衝突已然成形。俄國開始重建過去的勢力範圍,勢必會挑戰到美國霸權。在北歐大平原上往西擴張,整建勢力的俄羅斯會碰上美國為首的北約勢力,首當其衝的北約國家為波羅的海三小國—愛沙尼亞、拉托維亞與立陶宛,再加一個波蘭。二十一世紀初期還會有其他衝突,但是在美國與伊斯蘭衝突平息之後,新冷戰會接著成為衝突爆發點。
摘錄自木馬文化最新出版《未來一百年大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