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伊波拉病毒談起----劫難災病中的平安
2014/08/07 10:44:11瀏覽1585|回應16|推薦53

昨天(八月五日)讀新聞,看到感染Ebola病毒的Nancy Writebol宣道士被專機運送回美國的醫院。上個禮拜六(八月二日)另一個病患Kent Brantly醫生已經先被送回來了。

注意到Ebola病毒肆虐的情況,是幾個月前,陸續收到「無國界醫生組織」(Doctors Without Borders)的文宣報告,提到在西非幾個國家出現的嚴重病例。

透過體液傳染的Ebola病毒,因著非洲地區居處密集和衛生不良的環境,讓許多人患病。這個病毒目前雖沒疫苗可防範或是對抗,但不少病患是因為感染初期,輕忽發燒,喉疼,嘔吐,出疹的症狀,或是求助巫醫,待嚴重到體內外出血後已經難以救癒。

近幾個禮拜,因為病患死亡人數增多,更是常聽到媒體的報導;美國的一些航空公司也陸續停飛西非幾個國家。

上個禮拜四(七月31日)一則新聞卻深深觸動人心。

在西非賴比瑞亞醫療宣道的Kent Brantly醫生和一個醫療護士Nancy Writebol 都感染Ebola病毒。Brantly醫生得到一管還在實驗、研發階段的抗毒血清ZMapp,可是他堅持讓Nancy Writebol先使用,自己願意等第二管血清的來到。

33歲的Brantly醫生是Samaritans Purse(葛里翰牧師的兒子葛福臨所創辦的慈惠救援組織)的醫療宣道人員之一,去年十月,帶著妻子和兩個年幼兒女遷居賴比瑞亞。

多年來照顧孤兒和弱勢家庭孩童的Writebol夫婦則是去年加入SIM (Service In Mission,一個基督徒國際性關懷服務協會),成為在賴比瑞亞的宣道士,59歲的Nancy並且在醫療診所護理病患。

曾在德州接受住院醫生訓練的Brantly醫生,今年中對他昔日同事提到震懾於Ebola病毒肆虐的情況(He is "terrified" of the disease progressing further。。。)。多時以來忙於救助病患讓他也非常疲憊,可能因此免疫力降低;七月22日他發現自己出現感染症狀後,馬上自動隔離。

他的母親受訪時說道:Kent一直預備自己成為終身醫療宣道士,他的心在非洲(Kent prepared himself to be a lifetime medical missionary, His heart is in Africa.)

他自己也說:我熱切祈求神的醫治,相信神會救治我;如果沒有,我一生已為祂而活,沒有遺憾(Im praying fervently that God will help me survive this diseas. Gods going to deliver me from this but even if he doesnt, I have lived my life for him and I have no regrets.)

Brantly醫生願意出讓血清的報導一出來,有個被他治好的14歲賴比瑞亞男童自動捐給他一品脫的血,希望裡面有抗體可以幫助他,可惜他的病況還是急轉直下,呼吸困難,瀕臨死亡。

到最後,醫療人員取得Nancy Writebol同意,還是讓Brantly醫生使用第一管血清。因為ZMapp血清需要8-10個小時的常溫化凍,而第二管血清還未全然解凍。使用後一個小時,Brantly醫生奇蹟般的好轉,呼吸恢復正常,紅疹逐漸消退。

使用第二管血清的Nancy,並沒有馬上好轉,所以又用了第三管,情況終於有了改善。

與此同時,Samaritans Purse和SIM美國分會則是竭力籌款、協調,要讓這兩個病患能夠回到美國本土醫治。在多方奔走之後,一架軍機改裝成的醫療專機載著必要配備,飛往賴比瑞亞,將Brantly醫生和Nancy先後運送回國。

據初步估計,這樣一趟飛行加上醫療人員和器材,花費起碼一百萬美元以上。

從飛機是飛到亞特蘭大市的Dobbins空軍基地降落,而非在民航機場著陸;然後病患被警方護送到Emory大學附設醫院為類似這樣病毒而設的特殊加強隔離病房,因為這所醫院離美國疾病管制預防中心總部(Center of Disease Control & Prevention)很近,可知這是民間組織與政府、軍方通力合作的結果。

雖然兩個病患都還需要後續的醫療救治,但是他們一旦被治癒,很有可能還是會回到原先服務的地方,繼續幫助那裡的人。而他們的榜樣也會繼續激發有類似心志的人。

例如我想到我的小兒子的一個學長。他和小兒子,以及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大學時就組織一個為非洲內地會(Africa Inland Mission)醫療宣道站募款的社團。他在大學的最後兩個暑假都是在坦桑尼亞的一個醫療診所度過。現在這個年輕人已完成醫學院課程,正在肯塔基州一個醫院接受住院醫師的訓練,他選擇急診室醫療科,就是為了有朝一日到非洲醫療宣道,能應付多種急切病症或傷害。

當然,整個事件的過程重點不在於他們服務的地方在國內,還是國外;而是當生命遇到危機,這些人的抉擇,顯出「捨己」的生命本質。那樣的本質不是人的自然天性,而是因為認識創造生命的神和祂的恩典,接受耶穌基督的捨己生命,然後活出來。在考驗的節骨眼,他們不是「談論」信仰教義,而是直接呈顯「因信而得」的新生命。

世局如此紛擾,烏克蘭、伊拉克和加薩走廊的連綿烽火,接二連三的空難,突如其來的高雄氣爆,雲南地震。。。這些災禍如同烏雲壓頂,人是何等無助無力。

然而,有人無論是生,是死,都覺得沒有遺憾,他們澄澈坦然的生命,是災禍與死亡的威脅也無法震撼的,因為在接受新生命時,他們也得著給予生命的耶穌基督所應許的:「我留下平安給你們。。。你們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

[以下照片取自網路]

[Kent Brantly全家, Brantly醫生在賴比瑞亞醫療站的檔案照]

[David & Nancy Writebol,  Nancy與一些非洲孩童]

[運送Kent Brantly和 Nancy Writebol回美國的專機]

[放置病患,徹底隔離的設備]

[專機內部的改裝]

[軍警協力護送的救護車]

[身穿隔離衣的Kent Brantly正要走下救護車]

[Samaritans Purse的工作人員宣導對Ebola病毒的防範]

[在西非,要進入醫療站的醫護人員必須穿戴嚴密的隔離衣]

( 在地生活北美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chen50&aid=15856804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大海(穿新衣)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8/09 02:02

有一次大海去查經班。一進門,大家已經在唱詩了。當時正在唱「耶穌愛你」。 一進門就聽到:有人愛我!大海突然很感動。

唱完詩,大海恢復理智和冷靜。我問大家: 你(妳)們有什麽經驗嗎?怎麼知道耶穌愛你?大家都答不出來。

貞吟的這篇報導,讓人感動。也讓我彷彿真的看到: 耶穌愛你!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4-08-11 02:34 回覆:

哇!不可思議耶!大家答不出如何知道耶穌愛你?那怎麼知道自己到底“信”什麼?跟隨什麼?

今天讀到Brantly最近(八月八日寫)的一封信,我想將之翻譯,與大家分享。我讀到時,覺得很感動。“愛”是最大的驅策力量,唯有行在愛裡,才讓人無悔無憾。


Sien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8/08 19:21

殉道

是的,如此多的天災人禍,人是如此無助。

我熱切祈求神的醫治,相信神會救治我;如果沒有,我一生已為祂而活,沒有遺憾」這樣堅貞的信仰是求仁得仁,也是幸運的歸依。

我想,第一天出發,帶著妻兒遠赴非洲行醫,就有殉道的準備,如果美國醫療系統無法保證將病患運回,能完全不感染給其他人。

其實Donald Trump的講法不一定有錯。

亞洲經過Sars,許多香港醫生搬入威爾親王醫院,決定與病人共生死,後來許多人陸續死亡,醫師護士沒有失守,一直到一個月後,病情得到控制,醫師脫下高防護性醫療口罩,與病人初相見。

「啊,原來您長這樣啊」

血淚史。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4-08-11 02:45 回覆:

一些疫情剛開始時是人們的輕忽才逐漸擴大。SARS最初如果不是中共當局隱瞞,後來可能也不會造成中國大陸,台港澳(因為從這些地區出入大陸的人數比較多)那樣嚴重,難以收拾的可怕後果。

相信美國DCD如果沒有把握這個病毒可以得到控制,他們是不會讓這兩個病患回來的。不過有些疾病在醫療設備不是很好的地區是致命的,在已經開發地區則不是,例如肺炎,腦膜炎等。

但是疫情擴散之後,堅守崗位,站在對抗的第一線的醫護人員真是令人尊重,他們的使命受到考驗,也是這個時候。

如你所說的,Brantly醫師,或是類似他這樣的人,去到宣道地區,已經抱著捨命的決心。他們不是為自己或是兒孫積福積德,而是回應一個生命的呼召,順服前往。


包╰Φ╯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8/08 15:52

但, 人所知的有限

有多的是死於無知

無知不斷上演

人類還在無知裡互殺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4-08-11 02:51 回覆:

無知---仇恨,恐懼是種籽,生出的就是無知,結果就是殘殺,對立,指控。

從國與國,族與族的殺戮(伊拉克,加薩走廊),到人們之間的謾罵,責任推諉(台灣高雄氣爆之後),我們的世界實在需要“愛”,如同乾旱需要甘霖。


新天新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仁義
2014/08/08 04:38

無論我們的身分是處於哪一種領域, 或像我只是一名母親,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 從報章雜誌的報導裡, 有沒有看看別人, 想想自己? 然後, 付出行動? 做正確的事?

身為一名醫護人員, 我們會不會背棄自己當年醫護的宣言, 向現實低頭, 進入一個較舒適的科別? (如: 拒急診就醫美。)

身為一名教師, 我們會不會因為老師變成了服務業, 就不敢用心傳道解惑, 只想顧好飯碗比較重要?

身為一名即將踏入社會的年輕人, 會不會為了收入, 謀職容易, 冷血的被動工作, 而放棄自己原來的熱血理想?

身為一名教會的牧者, 是不是擔心會眾反感, 而刻意避開神要子民遵行的保護與教導, 整天忙著年度活動, 享受頭銜帶來的尊榮, 日復一年, 等候退休安老 。

身為一名基督徒, 我們到底是跟神建立關係? 還是跟教會(牧者)建立關係? 我們是否想從教會或弟兄姊妹當中得到好處才去教會? 或是因著一種習慣而去教會?

身為父母的我們, 有沒有因著青少年即將獨立的思考, 視為大逆不道, 不聞不問, 各過各的, 任由高大的身軀, 犯下無法挽回的罪刑?

PS: 請問貞吟: 身為一名非基督徒地方父母官或是公務人員, 若沒有好好的於理於法照顧人民, 他將來會不會跟我們基督徒一樣, 必須跟耶穌交代的清清楚楚啊?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4-08-08 11:28 回覆:

有些基督徒誤以為,“信”就夠了,無須談到行為,但是使徒保羅在一些書信裡,勸勉信徒時,一再提到“行為要與信心相稱”,例如,以弗所書4章,一開始就要信徒“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然後保羅陸續寫下一些該顯出的生活樣式。

我想這就是你提到的,做正確的事---不是要以此誇口,而是既然有對神的信心,也領受新生命,自然活出新生命該有的樣式。

聖經有提到,所有的權柄都是神給予的,而領受權柄的人如何使用,是以此求自己的好處,還是在其位,善用權柄,建造社會?不管是基督徒,還是非基督徒,都是一樣的。當末日審判(啟示錄20章),人一生事跡的案卷展開時,一切都會呈現。你覺得他們還需要交代清楚嗎?還是記錄已經都在那裡了?

神並非嚴厲的審判官,不斷捉拿人的錯處,然後加以判決。按著聖經說,祂是有恩慈而憐憫的,所以祂會鑑察我們的動機,給予最公正的判斷---但是祂的判斷是按著我們一生的抉擇而定。也因此,聖經才一再重申,趁著現今還有時日,趕快來接受神的恩慈。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4-08-08 12:05 回覆:

我還想補充,按著你敘述的這些例子,基督徒的生命應該彰顯於生活各個層面,沒有所謂聖潔與世俗之分,或是上公司的班與上耶穌的班之分。

基督徒所在之處,無論是公司,學校,社區,公共場所,都是生命的光顯現之處,不是只有教會聚會時才顯出光來。


新天新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永遠以神為樂
2014/08/07 13:01

這篇報導, 讓我想到聖經哈巴古書3:17-19的信心之歌:

無花果樹縱不發芽, 葡萄樹不結果, 橄欖樹無所出, 田裡無收成, 圈內的羊被剪除, 棚裡也沒有牛, 我卻要因耶和華歡喜, 以救我的神為樂, 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 他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 在高地上行走。

我想身為一個基督徒, 有一天, 都要面對自己對神的信心試驗。

當我們家庭幸福, 父慈子孝, 飛黃騰達, 健康快樂, 應該會以神為樂; 若當我們傾家蕩產, 妻離子散, 資遣失業, 病痛纏身, 仍然能以神為樂, 這才叫真正的信心。

PS: 我還會回來, 還有話要說。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4-08-08 11:06 回覆:

多半時候,我們看地上的這些人際關係,例如配偶,父母,子女,都很重要,因此抉擇時,也會考慮到他們。他們的確是很重要,我們也不能隨便輕忽在這些關係裡該有的責任。但是當賞賜生命的耶穌基督要我們以祂為最優先,而有時以祂為優先,會與其他親密的人際關係衝突時,我們是否會順服?那就是一個考驗。

還有如同你提出的,生活平順時,我們覺得神很近;然而生活顛簸時,是否覺得祂還是那麼近,那麼親呢?我們的追求和所看重的,到這些考驗的節骨眼,才會曝顯出來。


新天新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閱前回應
2014/08/07 12:22

貞吟知道嗎?我們各自為此醫療宣教的病毒受害禱告時, 兩次都想告訴你要貼出來, 讓大家有機會為這群不怕死的醫療宣教團隊來禱告, 結果還是忘記; 哈哈, 人會忘記, 聖靈可不會忘記呢!

快快快, 我要趕快來閱讀......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4-08-08 10:59 回覆:
愛你喲!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