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9/23 21:12:29瀏覽924|回應0|推薦0 | ||||||||||||||||
第一週(9/15-)中華文明的肇基(劉玉才) 1-1文化的概念 有人說文化是空氣無法給予定義,但如果就狹義文化而言,文化必須要有集體意識的形成文化載體才能呈現。文化與文明的辨析 (1)文化是民族的差異,文明則是差異減少 (2)文化是耳濡目染,文明則是需要學習 (3)文化具有抗斥性,文明則是不斷的運動擴大 1-2中華文化發聲的地理環境 中國境內涵蓋有地球上各種可見地形,主要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及平原等五類,山地、高原集中在西部,中國地形由西向東降,不同的地貌與其形成的生態景觀,至今早已經過數十萬年的變遷,而文化的形成相較之下只是歷史的一瞬間。至於地理環境是否制約歷史的方向?似乎至今未成定論。但是可以確定的是,中國地理環境形成的四周天然屏障,與世界其他古文明缺乏聯繫,因此中國文化深具「原生性」,但因其可發展的腹地遼闊,中華文化也因此深具「多元性」,各地理區其經濟與文化發展各具差異,但無庸置疑的是,長江流域中下游、黃河中下游深具農業發展的條件。 1-3文明的歷程(1)從聚落到國家 世界古文明中延續最長且未中斷,中華文明起源地誤曲有二:中華文明單一說與以歐洲中心論的西來說,目前考古發現可以證明中華文明是土生土長但不排除發展過程中有外來因素的影響同時存在多元發展的態勢。古代文明演進過程中「物化」的程度已存在差異,如果以文字、銅器、城市做為文明的標誌,則各種文明產生的時間各有先後差異,很難找出一定的標準,因此有以「國家」的出現做為文明的標誌,學界並以「國家」的出現作為史前的終結與文明的開端。學界對於國家形成的標誌各有不同的理解,部落聯盟到國家的發展以下模式演進。 劃分為三階段說 (1)9000-6000年前大致平等的農耕聚落-半坡、姜寨 (2)5500-5000年前中心聚落-仰韶、良渚、紅山 (3)5000-4000年前早期都邑型態-龍山、堯、舜、禹
1-4文明的歷程(2) 無論就物化標誌或國家形成為考量,中華文化皆肇始於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址豐富7000多處,時間約西元前6000-2000,已發現的半坡、姜寨遺址代表農工聚落的完善,共同性是聚落呈圓形、向心、內聚的格局,功能區分也很明顯。大小型房屋百餘座門皆朝向聚落中心,外有大壕溝形成保護的功能。 大小型房屋的對應關係也是人類的對應關係,其布局顯現已呈現有秩序的社會組織。其後考古的聚落規模更大,顯現群聚的擴大及其軍事的功能並有主從不平等的關係存在。社會已存在階層的劃分是文明起源必須經歷的過程。紅山與良渚則代表超越部落氏族的存在,紅山遺址形成的一統性,必然已經具備相當穩定的經濟與社會環境,即是國家的初級型態。 良渚有發達的農業及手工業,人口也有密集與高度發展的趨勢,手工藝則反映出社會分工的進步,良渚遺址建築在人工堆築的巨大土推上,貴族墓地有人殉人祭的現象,墓葬品的豐富可見氏族執掌社會重要的職能如祭祀、軍事等權力。黃河流域的圓形方形城邑建築,形成中心建築、護城河衛星式的遺址形成小型的「方國」,可見龍山時代已形成邦國林立的現象,國家雛型已經形成。 1-5中華文明的主要元素 文化遺址中的文化元素,黃河流域長時期是文化中心與發源地,其他地區的文化內容皆與商周文化有淵源關係,古代文化元素如器物形制皆為商周所繼承,只是其象徵的意義稍有不同,如良渚『玉琮』是通天地的禮器,到商周也許不是最重要的禮器為青銅器取代,但是其通天地的祭祀功能則相同。新石器文化的融合匯聚在中原地區創造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黃帝時的玉器已經過渡到青銅器時代。夏啟的即位出現家天下的繼承制度,進入『國』『家』的體制。 1-6神話傳說的意義 新石器文化的多元性可見古代存在很多方國部落,有很多資料可資佐證。古文獻的傳說是口耳相傳的史料,其傳說時代的相關文獻與西方史料相比較為支離破碎,但仍可梳理出一些神話傳說。其材料可分為『原生性』與『再生性』史料,『原生性』含早期的傳聞異說,『再生性』則包括後期偽託或孳生的,『再生性』材料多發生於東漢以後,但也有原生的內容,文獻時期可以劃分為以下: 第一期商周到戰國前期:甲骨文、金文、詩經、論語、尚書,周易等神話傳說 第二期戰國後到西漢末:史記、淮南子、周禮、諸子等 第三期東漢以後:多偽託的材料或圖像資料(帛畫、壁畫)等 撥開文獻傳說的神秘面紗,也可推測一些史前文化的面貌,神話不能當歷史但其流傳是文化演進必然經歷的階段,雖然歷史將如夢境般的神話人物不斷進行改造,但三皇五帝的傳說仍可發現其價值,是否真有其人不重要只代表不同的生活階段或是族部落的首領,或部落的交誼與擴大而組合成不同的民族。民族融合也是文化融合過程,文化高的也較具領導地位,中華文化分華夏(黃土高原與仰韶、龍山文化,姬姜二姓、黃帝炎帝兩氏族相關)東夷(黃河下游大汶口蚩尤)苗蠻(湖北湖南)等三大文化集團,皆有相關神話人物,部落以武力解決衝突文化的衝突與競爭,華夏集團勝利黃帝也成為共同始祖。三大集團文化交融、血液交流再也沒有單純的民族血統,因此文化越燦爛似乎民族越複雜。 1-7中華觀念的建構 (1)共識的中國-五帝時代:距今5000年前,前以黃帝為代表,姚舜時出現「中國」這詞彙,邦國訴訟都要到「中國」尋求解決的現象。此乃共識的中心-中國 (3)現實的中國-秦漢帝國建立:中國概念確立。 夷夏民族的組合 (1)夏商時代:夷夏消長期難分高下 (2)西周春秋: 以夷變夏、尊王攘夷 (3)戰國時期:吾聞用夏變夷(主流),未聞夏變夷者,夷夏共同體奠定基礎 夏商周三代應該是都在黃帝下的三個政治集團,處於平行的政治集團,各有消長互為重疊影響。文化一脈相承,繼承制度類似,文物形制也大同小異,表明其文化的凝聚力。秦漢帝國不單是政治人物的野心,也是戰國分裂的痛苦促進全社會對秩序的渴望與文化整合的力量,標誌中華文化整合的凝聚力與向心力,400年的建設產生強烈認同的心理,儒家一統觀念因此深入人心,橫向系統的文化改變成縱向的系統文化。 顧詰剛『古史辨』對儒家偽造出的『層累地中國史』提出幾個該破除的觀念: (1)民族出於一元 (2)地域向來一統 (3)古史人化的理念 (4)古代為黃金世界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