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教學科技與媒體閱讀心得 第二章認識21世紀的學習者
2014/09/23 21:08:13瀏覽1282|回應0|推薦0

教學科技與媒體   閱讀心得

第二章  認識21世紀的學習者   郝永崴 

第一節.緒論

新世代學生學習的有效教學,取決於教師對於教材的抉擇,亦即如何培養學生以今日的學習,為未知的明日做好準備。面對瞬息萬變的新知識與技能,『科技與媒體』除了是打開與國際社會聯繫的途徑,也可以開啟學生新的學習管道,成為學習歷程中的媒介。

第二節.21世紀學習者的特性

為建立高水準的學習經驗,教師不須了解學習者的特性。21世紀學生期待的是生動活潑、手動實作、自我探索或思考的學習,教師擔任引導者而非知識的陳述者。透過社交媒體工具使21世紀的師生之間縮短了距離。21世紀學習者的「動機」是學生學習後設認知的關鍵元素,而如何了解學習動機可以透過引起注意、切身相關、建立信心、獲得滿足等作為教師設計課程時參考。

()多元智力-有效教學應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列入考量,設計課程主動將學習能力列入考量,亦即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

()知覺偏好與優-學生對於感知類型(視覺、聽覺、觸覺、動覺)的使用偏好與敏感度差異性很大,例如學習慢的同學傾向偏好涉及觸覺或動覺經驗的活動。

()資訊處理習慣-學習者資訊處理的習慣有四,具體程序型(井然有序的組織性學習)、具體隨機型(傾向在錯誤的經驗中探索學習)、抽象程序型(喜歡透過閱讀及教師講授的方式學習)、抽象隨機型(學習者從演講中抓住重點的能力出眾,適合小組討論與問答式教學)

()生理因素-性別、健康、以及環境條件因素皆對學習者造成影響。亦即規律性作息的需求無法滿足,學生也無法集中精神從事有意義的學習活動。
(
)學習風格測量-其測量目的是讓教師修正教學,以及符合學生個別的需求,例如課堂中提供地毯、舒適的座位、閱讀的環境、燈光的柔和等,ASSURE模式即可以協助教師在解決學生學習需求時,能制定良好的對策。

第三節.學習理論

()行為學派:對於能夠觀察的行為進行科學性的研究。著重志願性的行為(學習新技能),較少著墨於反射性的行為,奠定電腦輔助教學的基礎,由教師決定知識或技能的傳授。

()認知學派:建立學習者接收、處理及操控訊息的模型。強調如何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決策制定,學生依照自己認知的能力使用資源進行學習,相較之下較不依賴教師的指導。

()建構學派:學習者將學習經驗建構在個人經驗之上,教師則是建立一個架構系統,使學生能夠自我解讀接收到的訊息,其最終的評量標準是其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能力。

()社會心理學觀點:其研究課題是課堂內的社會組織如何影響學習。如教室內的團體如何組織?權力結構如何?獎勵系統又如何?因為21世紀的學習者進入教室之前就已經具備很多的科技為基礎的社交網絡技能,因此學習中相互依存的協作能力,是21世紀學習者必須學習的。

第四節.資訊與教學

「資訊」泛指知識、事實、新聞、評論、以及學科內容,「教學」是指經由一連串刻意安排的的經驗,藉以協助學習者達成預期的理想與能力,目的在刺激學習。我們應該分辨教學與傳遞資訊兩者之間的差異。21世紀的學習是根據學習者個人目標與預期成果,在不同的學習階段中成長。

第五節.有效教學的原則(ASSURE模式)

教師除了為學生建立強化學習成效的環境,亦須不斷尋求方法改善教學,以滿足學習者需求為前提而決定最佳的教學方式,以下不同資料來源可演變出有效的教學原則:

*          評估先備知識-課前先收集個別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水平的資訊

*          考慮個別差異-教學內容考慮學生差異而有不同的教材

*          陳述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必須符合預期的成果或標準

*          發展後設認知技巧-透過教學技巧讓學習者在過程中獲得有助益的資源

*          提供社交互動-學習者得透過與他人合作獲得專業知能

*          融合日常生活的情境-了解如何運用到現實生活中替代死背下的『惰性知識』

*          讓學生從事相關的練習-不同情境下的練習會提高記憶的速率,學習更深層。

*          經常適時給予建設性的回饋-提供正確的資訊,其思考步驟有助理解所學。

第六節.有效運用科技的原則

教師增進學生使用科技的能力,幫助學生學習應同時培養創造力、溝通合作、研究與資訊流暢、批判性思考解決問題、數位公民、科技操作與概念等六大能力。

第七節.有效運用媒體的原則

身為各項媒體資訊的使用者,教師應引導學生,以明智、安全且有效率的方式使用這些媒體成為學習資源,謂之『媒體素養』。教師應提供機會讓學生探索如何使用這些媒體資源。

第八節.有效運用文字的原則

21世紀學習者藉由科技與媒體閱讀文字或蒐集資訊及與他人溝通可稱之為「文學素養」(text literacy),透過閱讀與書寫培養文學素養及與人溝通的能力,教師使用的教科書如果與科技與媒體結合應可增進此兩項能力。

()優勢:包含可獲得性、彈性、可攜帶性、容易使用、經濟性(低廉或免費)

()限制:包含閱讀水平、要求記憶、字彙、單向呈現、課程決斷性(特定地區的教材)、輕率鑑定(教科書遴選過程輕率)

()整合:至於文字教材輔助學習的最佳方式,應包含自行字型選擇、背景或圖案、版面設定、檢查修訂等

()評鑑:確定學生能閱讀並理解他們所接觸的資訊必須分配學生到適當的小組

第九節.總結

教師設計教學必須滿足21世紀學習者的需求,引起學習動機並幫助學生獲得所需具備的知識或技能。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c0129&aid=175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