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口述歷史的功能與侷限
2007/10/24 14:52:19瀏覽3775|回應0|推薦3

口述歷史(ORAL HISTORY)是歷史方法的一種:口述歷史的歷史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在人類文明進步到有國家社會,有文字記載以前,許多民族發展的起源、傳說或大事,就是靠口述歷史流傳下來的。雖然那時的口述歷史混雜許多神話,但是也頗有許多可信之處,並非完全是無稽之談,諸如洪水的故事,伏羲氏、有巢氏、神農氏的傳說,至少代表了不同民族冰河時期的共同記憶以及先民進化的過程。文明發展到信史階段雖然許多文明如中國從商周時代朝廷就有史官的編制,所以中國歷史就大量根據國家檔案,但是也有不少事件是根據口述歷史的資料,如史記中的刺客列傳,荊棘刺秦王的故事,司馬遷自己說「太史公曰:世言荊軻,其稱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馬生角』也,太過。又言荊軻傷秦王,皆非也,始公縣季功,董生與憂無且游,具知其事,為余道之如是。」可見賢如司馬遷,也大量引用口述歷史,口述歷史到了第三個階段,二十世紀四十到五零年代是口述歷史學發展期,口述歷史經美國歷史學者亞侖.芮文斯(Allen Nevins)等人創立「哥倫比亞口述歷史研究處」。口述歷史漸漸發展成一門獨立的有科學方法的學問。

    在非信史的時代以及二十世紀以前因為資訊、教育、政府制度等因素口述歷史是史學中一種重要資料來源,史學對口述歷史也有相當程度的依賴性,而口述歷史的不精確性也是無可奈何的事。但是人類文明進入二十世紀,由於資訊發達,政府組織,制度漸趨嚴密,史學方法也更精準,口述歷史對史學而言發生重要變化。

一、史學對口述歷史的要求得更嚴謹,同時口述歷史必須與國家或其他相關檔案相互印證,而不是自說自話

二、口述歷史的產生許多新功能,如可以補正史之不足,可以印證國家或其他相關檔案有無作偽。

三、口述歷史可以深入瞭解歷史事件,或者當事人更深層的情境,如治美國近代軍史的學者可以透過訪問越戰士官兵、將軍、當年政要,還原當年越戰時不同階層人物心靈深處的想法,口述歷史的價值己不限於史學,口述歷史的功能甚至可以延伸到社會學,心理學的範圍。

四、由於資訊發達,國家機具功能日趨完備,對史學而言無論素材之取得、整理、專題研究等都比過去來得容易,口述歷史對斷代史或歷史事件研究的重要性相對降低。

五、口述歷史是對史學提供一種口述素材(ORAL SOURCES)其歷料價值要經過史學家嚴格求證,並且要綜攬全局,方可認定,不可以像當年司馬遷寫史記一樣,這個故事是聽張三說的,那個故事是聽李四說的,經過個人研判就可入史,在那個時代資料缺乏,無法求證,真假全賴史家之判斷。今非昔比,做二二八口述歷史,除了本省受難人及家屬,還要比較當年各階層政府官員,而不只是高官,外省受難人,受難家屬等等資料,與官方檔案,官方說法,嚴格比對,方能下判斷,做結論。

總之口述歷史隨史學方法的進步而日趨完善,口述歷史的缺點即使完全剔除,口述歷史對史學而言,也不過是歷史方法之一,不可把口述歷史的功能太過擴張。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wu0211&aid=132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