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書將變成什麼樣?
2013/06/22 22:22:53瀏覽3365|回應0|推薦12

2013.5.2 譯言網/Kevin Kelly ygml

next reader

一本書,是一個故事、一個論點,或一組知識,它自成體系,需要花一個小時以上的時間來閱讀。一本書是一個完整的存在,有自己的開頭、中段和結尾。

過去,任何有封面和封底的印刷品都被稱為書。一本電話簿可以叫做書,儘管它並不具備有著邏輯聯繫的開頭、中段和結尾。一摞白紙加上封皮,用線圈裝訂起來,就叫「素描書」(sketchbook,通常譯作素描本),它空無一物卻堂而皇之,因為它的確有封面和封底,就可以叫做「書」。

如今,紙質的書頁正在消失,剩下的只是書的概念結構——圍繞一個主題組織起來的一套文字,構成一種需要我們花時間去完成的體驗。

傳統上書的外殼正在消失,所以我們也有理由懷疑,書的組織形式是否也已成為化石一般的老古董?傳統上使一本書成為書的無形外殼,與如今形形色色的文字組織形式相比,有什麼優勢?

在網上,我們可以花上幾個小時去閱讀優秀的小說、報告,然後思考,其間不會遇到任何跟書有關的東西。點滴資訊,各種線索和蜻蜓點水式的隨意流覽,這是網路的吸引力所在:它把雜七雜八的資訊鬆散地組織在一起。

網路上也有書,很多。我在1994年第一次將完整的紙質書發布到網上,那是最早的電子書之一。不過,在網上,獲取這些書沒有任何門檻,所以這些書樣的內容就逐漸解體,成為無法分辨的一些預言片段。如果不加克制,讀者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離開核心故事或論點,向別處遊走。關注點的快速轉移構成了一種離心力,驅使讀者遠離書。

用一個專門的閱讀設備似乎有助於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現在可以用平板電腦,用pad,或者用手持的閱讀器。最讓人意外的是手持閱讀器。專家們曾經斷言,誰也不會願意對著一個只有幾英寸大的發光的螢幕來讀書,但是他們錯了,大錯特錯了。現在很多人都樂意用智慧手機看書,實際上我們還不知道,閱讀器的螢幕究竟可以做到多小。有一種實驗性的閱讀方式,叫「快速序列視覺呈現」,它所使用的螢幕只有一個詞的寬度。閱讀時,你的眼睛保持靜止,始終盯著一個詞的位置,但那個詞會換成書中的下一個,再下一個詞。這樣,你的眼睛看到的是一個「前後」排列的詞的序列,而不是一個挨著一個拍成一橫行的詞,所以螢幕並不需要太大。

另外一些新型的閱讀螢幕致力於創造像書一樣的閱讀體驗。眼下,反光電子墨水屏正在顛覆舊的出版業。這種技術就像是在一張能夠反射環境光的白紙上覆蓋一層可以變換的深色文字。對於一般人的眼睛來說,在這種特殊的「紙」(實際上是一層塑膠)上,文字就像傳統的白紙黑字一樣清晰易讀。第一代黑白電子墨水技術已經讓Kindle大為暢銷,遙遙領先於其他同類產品。

在電子墨水這個實例中,「書」就是一個平板閱讀器,一塊厚板,上面呈現出一頁內容。在這塊厚板上點擊一下就可以「翻頁」,前一頁內容隱去,換上下一頁的內容。使用電子紙呈現的電子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字體的大小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來調整。想讓字大一點?只需調一下,整本書的文字都會調整到你想要的樣子。

電子墨水屏可以是一本書的大小,也可以更大,kindle已經提供了兩種規格。隨著使用的增多,我們可能會看到電子書有這樣的推薦語:「這本書最好用3號的平板閱讀器來閱讀。」而你也可能擁有好幾台3號的閱讀器,最喜歡的一款或許是用了很久的帶軟皮套的那個,最合你的手型。對於藝術類雜誌,人們可能會推薦使用大號的閱讀器,也許它只適合放在咖啡桌上使用。

不過,電子書並不一定要以平板閱讀器的方式呈現。最終,電子墨水紙將能夠透過一種廉價的方式製造,成薄片狀。我們可以將一百頁左右這樣的紙裝訂成冊,讓它有書背,再包上漂亮的書皮。這樣,電子書就很像老式的書了。我們可以實實在在地翻頁,用3D的方式導航,透過猜測某個點在一摞書頁中的位置來尋找之前讀過的內容。要想換本書,只需要點一下書背。然後,同樣的書頁裡就顯示出另外一本書的內容。一本3D書,這太吸引人了,值得買本好的,它要像緞子一樣細膩光滑,書頁要最薄的!

就我個人來說,我喜歡大一點的。我希望電子書閱讀器能像折紙一樣展開,展開後至少要像現在的報紙那麼大,或許頁數也有那麼多。我不介意看完以後再花幾分鐘時間把它折回原來的尺寸,能放進口袋的大小。我很喜歡在同一個頁面上流覽多欄內容,在若干個大標題之間跳著讀。MIT的媒體實驗室正在試驗一種書的原型,它透過一種便攜的雷射器將書的內容投影在附近的平面上,手頭的任何東西都可以作為螢幕,或書頁。

同時,我們所看的螢幕也可以看我們。平板閱讀器上的「小眼睛」——攝像頭能看到你的臉,現在,原型的面部追蹤軟體已經能夠識別人的情緒,判斷你是否正在注視螢幕,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夠判斷你正注視著螢幕上的什麼位置。它可以讀懂你對一段內容是感到困惑,還是愉悅,或者無趣。這就意味著,一段內容可以根據讀者對它的感受而變化,可以擴充得更加詳細,或者在快速閱讀中縮短、簡化,如果你讀得很吃力,它也可以變換用詞,總之它可以做出上百種的變化。目前,關於這種適應性文本的試驗很多。其中的一種是,根據你的閱讀進度給出不同的人物介紹和故事梗概。

這樣的靈活性喚醒了我們由來已久但從未實現過的一個夢想:多結局小說。也就是有多個不同結局,或者不同故事線的書。過去,人們對「超文學」(hyper literature)的嘗試都沒有能夠獲得讀者的認可,以令人沮喪的失敗告終。讀者們似乎對自己決定情節並無興趣,他們還是希望由作者來決定。不過近年來,提供不同情節發展路徑的作品在遊戲界大獲成功。(順便說,在有些遊戲裡,玩家需要大量的閱讀。)用於簡化用戶驅動遊戲的前沿技術也可以一直到圖書中。

尤其是帶有動態圖像的圖書。現在還沒有一個詞來代表這種書。帶有很多靜態圖片的書,我們稱為繪本、茶几讀物、或者畫冊。但是在電子書裡,圖片沒有理由只是靜止的,我們也沒有理由認為有動態圖像的書就是電影。在一個螢幕上,我們可以將文字和動態圖像結合起來,讓兩者互為補充,相輔相成。圖像在文字中,文字也在圖像中。《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都製作過一些互動性的圖表,這已經很接近這種動態圖像與文字的結合了。

要想實現這種電影與圖書的混搭,我們還需要創造出一系列目前還沒有的工具。目前,人們流覽動態圖像、分解電影或為電影中的某一幀畫面做文字注釋都還很困難。我們希望達到的理想狀態是,控制動態圖像就像現在控制文字一樣方便、輕鬆地獲得強大的處理能力——可以製作索引,添加參考資訊,剪切、粘貼,製作摘要、引用、連結,以及對內容進行解釋。如果能具備這樣的工具(和使用技巧)我們就能製作一整套視覺內容豐富的圖書,它們特別適合用於培訓和教育,這種圖書可以供我們學習,還可以退回去重新學習。它會成為可以觀看的書,或者可以閱讀的電視節目。

當桌子不僅是桌子,還能用來顯示電子書,而書不僅僅是書,還能像電視一樣觀看的時候,我們就需要回到一個原始的問題:書是什麼?一旦改用數位的方式來製作,書會變成什麼?

使用數位方式製作圖書的直接結果是,書隨時可以在任何一個螢幕上顯示。書可以「隨叫隨到」,人們將不再需要先購買或囤積一些書,然後才能閱讀。書將不再是一種實體的存在,而成為一種隨時可以呈現眼前的資料流程。

目前的電子書管理商,亞馬遜、谷歌和出版商們,達成了協定,透過禁止讀者隨意剪切和粘貼文本內容、大量複製內容, 或者對內容進行重大篡改,來降低電子書的流動性。不過最終,電子書會被解放出來,書的本質將大放異彩。到那時,我們會發現,書,從來不曾希望自己只是電話簿、商品目錄,或任何一種龐大冗長的列表。這類功能是網站的長項,可以更新,可以搜索,而書並不擅長。而書所希望的,是被注釋、被做上標記,勾勾畫畫,折角,歸納要點,互相引用,添加超連結,被分享,和與人們交流。而變成電子書,這一切都將實現,還會有更多驚喜。

電子化賦予書籍的這種全新的自由,透過kindle可見一斑。人們可以一邊讀書,一邊標記出(儘管有點困難)希望記住的片段,還可以匯出這些標記的片段,以便反復閱讀所選的那些或重要,或精彩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如果我願意,我可以將我標記出來的內容與其他人分享,也可以閱讀別人分享的內容。我們甚至可以篩選出被最多讀者標記出來的精彩片段,從而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展開閱讀,或者,也可以專門閱讀某一位朋友、學者或評論家標記的內容。這樣,就會有更多的讀者能夠看到另一位作者在認真閱讀一本書時所作的珍貴注解(需要獲得他們的允許)。在過去,這是僅有極少數圖書收藏者才能享受的盛宴。

閱讀變得更加社會化。我們不僅能夠與人分享自己在讀什麼書,還能分享我們閱讀時的思考和筆記。今天,我們能夠對一個段落做出標記,明天,我們將能夠將不同段落聯繫在一起。我們可以將在一本書中讀到的某個短語和之前讀過的另外一本書中出現的它的反義詞連結起來,可以將書中的一個詞與字典裡的內容連結起來,將書中的一個場景同電影中與之相似的場面連結起來。(這些都需要有能夠查找相關段落的工具。)我們可以訂閱我們所尊敬的某位讀者發表的注解,從而在了解他們在讀什麼書的同時,看到他們給書做的注解,包括摘錄、筆記、疑問和思考。

今天在GoodReads等媒介上進行的智者讀書俱樂部討論活動,有朝一日將透過超連結的方式與書本身緊密結合,更深地嵌入到一本書中。當有人引用書中的某一段落時,會生成一個雙向的連結,將他的評論和這個段落連在一起。即使只是一小段精彩的內容,也能積累起像維基百科那樣的一長串評論內容,這些評論將與被評論的段落緊緊相連。

高密度的超連結會讓每一本書都成為一個網,而現在一本書最多不過是連結到另一本書的書名而已。而在電子書中,如果內容中或參考文獻裡提及了某一本書,就可以連結到整本書。此外,連結還可能具體到另一部作品中某個段落,只不過目前技術上還無法實現這一點。等到有一天,我們能夠讓連結深入到檔案的內部,精確到句子,而且做成雙向的連結,我們就將有用網狀圖書。這就是特德‧尼爾森(Ted Nelson)原來設想的docuverse。(他還設計了一個微支付和信用系統,構成一種完整的文字經濟。)

如果想知道這種設想會是什麼樣子,你可以去維基百科。把維基百科想像成一本巨大的書,一部百科全書(它本來就是嘛),這本書有2,700萬頁,其中大部分頁面都布滿了藍色的帶有底線的文字,表示這些文字可以超連結到書中其他相關概念。維基百科是第一部網狀圖書。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所有的書都完全數位化了,那麼所有的書都會積累起大量帶有藍色底線的段落,因為每一段文字參考都已與同一本書中或其他書中的內容連接成網。這種深入、豐富的彼此連結將把所有的網狀圖書編織在一起,成為一部巨大的「元圖書」,而它就是包含一切的大書庫。下個世紀,在計算演算法的説明下,學者和他們的粉絲們將把全世界所有的書編織成一張大網,讀者將能夠為這個巨大書庫中的任何一個觀點製作關係圖,給一個概念做出時間表,或為一種想法呈現一張影響力網。到那時,我們將會明白,沒有任何一部作品,任何一個觀點,是獨立存在的,一切美好的、真實的東西都是網狀的,是由許多相互交織的部件、物體和相似的作品構成的一個生態系統。

維基百科不僅是一部供全社會閱讀的書,也是一部由全社會共同寫成的書,這一點眾所周知。我們不知道還有多少本書將以集體合作的方式寫成。很顯然,許多科技著作者透過分散的合作來完成,因為科學就其本質而言,就是要靠協同合作。不過,大部分書籍的核心內容很可能仍將由一位作者獨立完成,但輔助性的網狀參考資料、討論、評論、參考文獻和周邊的超連結很可能將透過合作完成。沒有這種網路,書籍將會顯得赤裸、尷尬。

很快,一個完整的、包含全世界所有語種、所有圖書的大書庫就可以在任何一個螢幕上看到了。獲得一本書的途徑會有很多種,但對於大部分人,在大多數時候,任何一本書都將是免費的。(你需要按月付費,獲得「你所能閱讀的一切」)獲得書或很容易,但找到某一本書,或讓某一本書被人注意到,將會很難。所以一本書的網狀結構如何,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這張網,就是書籍贏得讀者的途徑。

網狀圖書的特點之一是,它永遠不會「完成」。書會變成一種詞語流,而不是一個靜止的、完成了的大部頭。維基百科就是不斷的編輯加工構成的一種「流」,每個曾嘗試引用其中內容的人都會明白這一點。書也一樣,將進入一種流動的狀態,書的雛形會在網上寫成,然後出版一個早期版本,然後進行修改、加入更新,經過審核誕生出新的修訂版本。一本書,不僅在空間上是網狀的,在時間上也是。

不過,我們為什麼還要把這樣的東西叫做書呢?一本網狀的書,按照定義來說,應該是有核心的,書中處處都是邊界。這個無所不包的大書庫中,存儲的單位會不會是句子、段落或章節,而不是一本一本的書?有這種可能。但長篇內容有它自己的力量。一個自成體系的故事,一種統一的敘述,或一個自圓其說的觀點對我們有著一種奇怪的吸引力。一種自然的呼應感會在這些東西的周圍拉起一張張的網。我們將把一本書拆解成若干要素,然後將這些要素編織成網,但書籍的更高級組織形式將透過注意力的中心來實現。一本書就是一個注意力單元。一個事實可以很有趣,一種想法可能很重要,但只有一個故事,一次扎實的論證,一段經過精雕細琢的敘述才是最吸引人的,能夠讓人過目不忘。正如莫瑞爾‧魯凱賽(Muriel Rukeyser)所說,「宇宙由故事構成,而非原子。」

眼下,我們還在摸索,為數位圖書尋找一種合適的載體。從紙質的外殼中解放出來的書,僅有一個廣闊無垠的網路世界似乎是不夠的。書喜歡PDF的緊湊,卻不喜歡它僵化死板的外觀,iPad是一種感官的享受,給人的感覺也很親切(這和書的內容一樣),但它拿在手裡還是太沉。Kindle能夠讓人集中注意力,這是書所想要的,而且它和iPad的一樣,都要為它們所提供的便利和閱讀介面收取費用,以此來供養作者。書可以出現在任何螢幕上,可以在任何適合閱讀的時間和地點閱讀,但我想,它最終會朝著一種最有利於閱讀的形式邁進。

長遠看(10-20年),我們為任何一本單獨的書所支付的費用都不會多過我們目前為一首歌曲或一部電影所付的錢多,一切都將透過付費訂閱服務來實現。你只需要「借閱」你想要的。這就緩解了眼下關於如何製作一種人們能夠擁有的電子書載體的焦慮。電子書不會被擁有,只會被獲取。未來我們要面臨的真正挑戰是,找到一種能夠讓人集中精力閱讀的顯示裝置。要發明一種東西,在人們的注意力被其他誘惑吸引開去之前,鼓勵他們繼續讀下去。我想要實現這一點,我們需要的將是一種軟體提示、高度進化的閱讀介面,以及最適合閱讀的硬體相結合。還有,作者在寫書的時候就要時刻考慮到,書將在這樣設備上被人閱讀。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080&aid=7801320
 引用者清單(1)  
2014/10/02 09:23 【udn】 我還找到這個網頁!反射 美國 大號 反光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