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0/28 02:31:00瀏覽305|回應0|推薦4 | |
2012.10.24 百道新出版研究院/汪靜赫
很顯然,在資訊暢通的社群網路上,近日一條關於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印刷版即將停刊的消息遭遇了冷落。 在它的相反面,是總在熱門話題前排就座的明星藝人們。 如今這個年代,似乎沒有什麼能比娛樂八卦更快激起公眾一致的熱情了。 正因如此,當《蘋果日報》和《壹週刊》賣出37億元天價與80年歷史《新聞週刊》印刷版行將落幕這兩個事件碰撞到一起,紙媒從業者的內心不得不陷入矛盾和失落:難道真的要靠狗仔盛行的娛樂八卦來拯救紙媒嗎? 這幾天微博上的最熱話題是關於一對明星夫妻的婚變。一件本屬於私人的家事演化成跨越地域的社會大討論——這幾乎是娛樂八卦的一貫口味,除去不同的明星人名,類似橋段幾乎每隔一陣都要上演一回,而公眾樂此不疲。 在海峽對岸的臺灣,《蘋果日報》和《壹週刊》換老闆的消息已經傳了好幾個月,具有諷刺效果的是,這兩家以狗仔爆料明星八卦出名的紙媒也因此成為臺灣各個媒體的娛樂頭條。 在紙媒「日子不好過」的今天,《蘋果日報》和《壹週刊》不僅是其所屬壹傳媒集團最賺錢的「生意」,而且也是整個臺灣最暢銷的報刊。此前壹傳媒在香港證交所公告宣布「獨立第三方」要買《蘋果日報》、《壹週刊》。消息傳出,壹傳媒香港股價隨即大漲10%。 這兩家以狗仔聞名的娛樂報刊所體現出來的強勢身價,來源於業已形成的強大影響力。援引媒體的說法,壹傳媒自2000年由香港進入到臺灣後,《蘋果日報》出刊半年閱讀率就達9.4%,緊追臺灣數一數二的大報《聯合報》。《壹週刊》和《蘋果日報》也將香港的狗仔文化帶到了臺灣,並發揚光大改變了臺灣媒體生態的「狗仔監督概念」,壹傳媒甚至還有「民間監察院」之稱。娛樂八卦和狗仔文化竟能如此強勢,因此賣得天價37億元也在情理之中。在該消息傳出不久,不少臺灣名人都認為這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似乎覺得這家報刊易主後就此可以趕走「侵占」臺灣多年的狗仔文化。 相比較而言,內地的狗仔文化似乎也正顯現「勃勃生機」。在各大小網站,明星的八卦傳聞和偷拍爆料總是被放在最醒目位置。微博上的熱門話題也基本圍繞明星藝人,似乎看明星出醜、名人戀愛就成了唯一有價值的新聞。為了追求關注度,網媒和娛樂產業競相「攜手」,製造噱頭毫無底線,各種炒作「明刀暗箭」。不幸的是,這種風氣也漸漸染及傳統紙媒。一些娛樂報刊極盡八卦,已經不輸港臺狗仔。 過去的十多年裡,狗仔文化對臺灣媒體尤其是紙媒的侵占表現在「從不屑、防堵到向蘋果(日報)學習」,從而導致「臺灣媒體的生態加劇改變,讀者的閱讀口味也越來越庸俗化」。一位臺灣資深媒體人認為狗仔文化「最可悲的是毀了記者這個職業……記者聚在一起話題也是八卦,越來越淺薄,新聞越來越沒營養。」 以上正是內地紙媒所不願意看到的未來。因為即便擁有如同《蘋果日報》和《壹週刊》37億元的身價,也是一個根基已損的淺薄「軀殼」。正如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教授何鎮飆所言:「不尊重倫理很可能會有市場回報,但是只要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試圖用八卦精神武裝自己的紙媒是沒有靈魂的,它注定會在同數位媒體的激烈競爭中越來越弱。 2012年10月19日,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看到了「新聞週刊將停刊印刷版」的消息,他感到了震撼:「作為一個從事印刷出版的人,大有一種『數位欲來電滿樓』之感,惶惑而思慮中……」 與王旭明有著同樣感受的還包括不少業內人士。一直關注紙媒發展的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范東升想起了自己在北大讀新聞專業時曾把《時代週刊》、《新聞週刊》視為辦刊楷模。「沒想到世界變化如此之快,如今網路新媒體當道,《新聞週刊》80年老品牌也終於扛不住了」。 不久前,北京市民胡先生發現一份喜歡的報紙售價已經漲到5塊錢,他在微博上感歎:「讀者買不起,報紙賣得更少,這也是紙媒的黃昏吧?」 《新聞週刊》所面臨的困境跟大部分傳統紙媒如出一轍:既要適應數位閱讀時代,還要應對廣告和發行量下降的局面。據統計,《新聞週刊》2001年的付費發行總量為315多萬份,到了2012年6月,發行量已經降低了一大半。 「實際上,沒有人能單槍匹馬地扭轉這一趨勢。」《新聞週刊》總編輯蒂娜.布朗說。 2012年2月,梅鐸創辦了《太陽週日報》(Sun on Sunday)以此來取代關閉的《世界新聞報》,最初該報的發行量達到了驚人的320萬份。諷刺的是,這兩份報紙都是以挖掘名人隱私專賣爆料的「狗仔報」,因此有業內人士認為,這不僅不能被當做紙媒的復甦,反而越發顯現傳統報業處境尷尬。 2012年7月27日,英國《金融時報》(FT)宣布其網路付費用戶已達30萬,超過報紙訂戶,合計付費用戶逼近60萬,這是《金融時報》成立125年來的最高值,因此被視為「專業化報紙在網路時代的成功路徑」。新華社新聞研究所研究員唐潤華認為,「如同《華爾街日報》一樣,《金融時報》數位化的成功對絕大多數報紙並不具有可複製性。」 早在2011年2月,唐潤華就在微博上發表觀點直指「紙質雜誌日漸萎縮是不爭的事實」,他認為這一事實的標誌「也許不是停刊的雜誌數量,而是以《生活》、《新聞週刊》等為代表的老牌大刊的衰落」。他的話不幸言中,一年後,《新聞週刊》終於宣布停刊印刷版。 走過80年歷史的《新聞週刊》將於2012年12月31日出版最後一期印刷版雜誌,並於明年初全面轉向數位版。未來的全數位版雜誌將基於用戶訂購的模式,並將透過平板電腦和網頁的電子閱讀工具發布。 在很多人看來,印刷出版和發行業正面臨挑戰,紙媒已進入嚴苛寒冬。一種較為悲觀的看法是「中國印刷出版還能有10-20年的時間」,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還沒有到最後說再見的時候。眼下的緊迫形勢會進一步促進媒體間內容分化,「對紙媒的內容要求更高」,紙媒的轉型可以將壽命「無限延期」。此種觀點認為,告別印刷的報刊雖不再以紙張作為介質,但這並不等於抹殺紙媒的存在。事實上,由於亞馬遜(微博)Kindle等設備的普及,《新聞週刊》的讀者數量正在上升。 蒂娜.布朗在為《新聞週刊》停刊印刷版做出的聲明中表示:「離開印刷對我們這些熱愛紙版之浪漫、熱愛每週五晚上繁忙之餘獨特閱讀的人來說是一個艱難時刻。」 然而,她同時也說:「我們正在推動《新聞週刊》的轉型,而不是向這本雜誌說再見。」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