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國】邁向獨立出版社的頂峰
2012/07/31 23:53:22瀏覽523|回應0|推薦2
2012.6.19  出版廣角

brazillerbraziller01

阿爾西爾弗曼在《黃金時代:美國書業風雲錄》專章點評了美國12家著名的精裝書出版社,而能和藍燈書屋、西蒙舒斯特出版社媲美的就有一家碩果僅存的獨立出版社,這就是布拉齊勒出版社。西爾弗曼之所以如此看重這家出版社,是因為在其他獨立出版社或者上市發展成為出版集團,或者托庇於出版集團之下的同時,布拉齊勒出版社對所謂的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不以為然,仍然去尋找自己認為的好書,追求它所在乎的多樣性,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輝煌。這主要得益於它長期以來擁有一位絕佳的當家人——喬治布拉齊勒(George Braziller)。

一、從圖書俱樂部起家

與其他著名出版人相比,喬治布拉齊勒既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也沒有像樣的名校學歷。他因為家境貧寒,上到十年級就輟學了。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連襟開辦的一家庫存書處理公司當裝運員,週薪15美元。因為要求1美元的加薪,他和他的連襟翻臉,轉而創辦了自己的圖書俱樂部。

受英國傳奇出版商維克多戈蘭茲開創了高品位的左岸圖書俱樂部啟發,布拉齊勒先是創辦了翻書客圖書俱樂部(Book Find Club),然後是七藝俱樂部(Seven Arts Club)。其目的都是為廣大會員發現好的文學作品。他喜歡給他的會員贈書,這是其他大型圖書俱樂部,比如每月一書俱樂部、文學會等不會去做的。1948翻書客俱樂部最引人注目的選書是諾曼梅勒(Norman Mailer)的《裸者與死者》(The Naked and the Dead),該書大量出現了美國小說界此前從未有過的連篇累牘的髒詞,簡直是驚世駭俗。由於該書純粹的真實性,它為翻書客俱樂部帶來了更多的會員。

braziller02

二、兩部書成就出版的夢想

布拉齊勒的圖書俱樂部生意經營得非常成功,但是他並不滿足。到了20世紀60年代,由於龐大的家庭債務,也由於他要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圖書出版生意上,他把這兩家俱樂部賣給了時代-生活集團(Time-Life),出價是100萬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30年間,正是美國圖書出版業的黃金時代,路易士梅南德稱之為圖書為王,文學當道的世界。早在1955年,他創辦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布拉齊勒出版社(George Braziller, Inc.),但是一直沒什麼起色。現在有了充裕的資金投入,再加上他原本有的獨特的選書眼光,布拉齊勒出版社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主礦脈」——高品位的文藝作品。

當時的文學出版界主要由藍燈書屋、克諾夫出版社等大出版社把持。而文學代理人控制了作者,做的都是大作家的生意,出價很高。像布拉齊勒這樣的小出版社要想拿到好書,必須突破這兩者的封鎖,把眼光放到世界範圍內的新興作家身上。

19585月,布拉齊勒去了法國巴黎碰碰運氣。此時的法國正處於政權更替的混亂局面,法國軍隊還陷在阿爾及利亞戰爭的泥潭之中。這觸發了他那根敏感的神經。他聽說子夜出版社將出版亨利阿萊格(Henry Alleg)寫的一部自傳《問題》(La Question),書的主要內容是有關法國軍隊在阿爾及利亞駐紮期間所經歷的恐懼與折磨。作為遭遇過這段經歷的當事人之一,阿萊格的寫作完全來自於親身的戰場體驗。該書出版後不久就在法國被查禁了。布拉齊勒把一本法文版帶回紐約,交給編輯理查西弗閱讀。

西弗看完後對老闆說:這是一本很精彩的書,一本非常重要的書。但是我不敢想像在美國會有人對這樣一本書感興趣。這位老闆生氣地回應道:夠了!給我寫份報告來。西弗在報告中反復重申他對銷量的擔心。但喬治仍然看好這本書的未來市場。他讓詩人理查霍華德翻譯成英文,並出人意料地勸說讓-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為此寫了序言,加班加點趕出了這本書。該書迅速賣出了1萬本,成了一部暢銷書。由於《問題》的龐大銷量,它也成為該社重印書目中的主打產品。

當越南戰爭進行到高潮時,布拉齊勒又如法炮製了一回。他聽人說起,有一個參與越戰的醫生根據他的親身經歷寫了本小說。有家出版社將他的書稿壓了6個月,最後還是退稿了。當天他就拿到了這部名為《365天》(365 Days)的書稿,並連夜看完,馬上決定出版。這是當時美國出版的有關越戰經歷的最早書籍之一,從一開始就大獲成功。作為一本布拉齊勒版平裝書,它自1971年出版以來一直很受歡迎,版權也買到了歐洲各國。2005年,喬治出版了全新的《365天》精裝版,以紀念他的出版社成立50週年。

這兩本書顯示了布拉齊勒非凡的選書眼光和獨特的出書風格,把他的出版社提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braziller03braziller04

三、選書的世界眼光

1958年的巴黎之行為布拉齊勒打開了一個新的視窗,讓他發現了眾多的新興小說家。他曾經說道:我知道紐約是世界出版之都,但我不相信它是世界文學之都。因此我開始到歐洲、非洲和澳洲尋找作者,來支持我的出版社。我追尋各種各樣的作者,他們正在為主觀世界的複雜性和客觀世界的普適性而奮鬥。

納薩莉薩洛特(Nathalie Sarraute)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的小說《無名氏畫像》(Portrait of a Man Unknown)於1947年在法國出版,但在美國卻一直找不到買家。這本晦澀難懂的小說寫的是一個貪婪的父親與女兒之間的關係。沙特稱它為一部反傳統小說。布拉齊勒在美國推出了該書的英文版,並從此和沙洛特成為最要好的朋友,而她的書一直都由布拉齊勒出版社出版,直至1999年以99歲高齡去世。

出版薩洛特的書使得布拉齊勒發現了其他重要的法國作家,他們都期待能在美國出書。其中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克勞德西蒙(Claude Simon)和沙特,還有瑪格麗特杜拉絲(Marguerite Duras)、克勞德莫里亞克(Claude Mauriac)和伊夫伯傑(Yves Berger)等。而在法國以外地區,布拉齊勒出版過的作家還有尼日利亞的布基埃梅切塔(Buchi Emecheta)、愛爾蘭的尼爾喬丹(NeilJordan)、澳洲的大衛馬婁夫(David Malouf)、珍妮特弗雷姆(Janet Frame)、土耳其的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等。珍妮特最著名的作品是她的感人自傳《天使與我同桌》(An Angel at My Table),而帕慕克正是200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由於布拉齊勒對優秀文學作品的孜孜以求,20世紀60年代《紐約時報》評論了他們出版的每一本書,而每月一書俱樂部也經常將這些書作為選書,它的市場地位也得以確立。那是喬治布拉齊勒的輝煌時代。

braziller05

四、強調書目多樣性

除國際性的文學作品之外,布拉齊勒出版社的書目涉及各個領域,包括非小說、詩歌、藝術、建築和設計等等。其中藝術類圖書和建築類圖書成為書目中兩個重要的板塊。前者有《美國藝術大師書系》(Great American Artists)、《中世紀藝術叢書》等;後者有《世界建築大師書系》(Masters of World Architecture)等。

布拉齊勒對藝術不是很了解,但是他對藝術十分感興趣,願意而且能把這種巨大的興趣轉化為藝術作品的出版專案。在操作美國藝術大師書系時,他非常注意和懂藝術的專家合作。他找到了著名藝術評論家多爾阿什頓(Dore Ashton)和《藝術新聞》(Art News)的主編湯姆赫斯(Tom Hess)。他們在幫助布拉齊勒設計該系列的書目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當然,如何出版、投入市場、找到讀者就是布拉齊勒的事了。

1964年的某一天,他在閱讀《紐約時報》時,看到一篇藝術評論家約翰卡納迪的署名文章,高度評價正在摩根圖書館舉行的卡特琳娜克萊烏斯(Catherine of Cleves)藏畫展。摩根圖書館就在他的辦公室附近,因此他就去看看到底有什麼值得卡納迪這樣大驚小怪的。

當他走進去時,他一眼就看中了《卡特琳娜克萊烏斯藏畫概覽》(Hours of Catherine of Cleves),有著157副插圖,顯得那麼的光彩奪目。他立刻就為之瘋狂,當即決定要出版它。布拉齊勒又將最後的定稿寄去荷蘭,那裡的印刷廠知道如何印刷一本如此複雜的書。卡納迪在《時代》雜誌上為該書寫了書評。到當年耶誕節,這本書就賣掉了2萬本,而它在每月一書俱樂部也很受廣大會員的歡迎。因此,布拉齊勒又開闢出一塊出版領域,發展成為《中世紀藝術叢書》。

相對於藍燈書屋的貝內特瑟夫、克諾夫的艾爾弗雷德克諾夫這些功成名就的穩健派,布拉齊勒和格羅夫出版社的巴尼羅塞特一樣,屬於大膽追求的激進派。他們都是美國獨立出版社中的佼佼者。但是他和羅塞特不一樣,後者喜歡出版《查泰來夫人的情人》《北回歸線》等情色圖書,業界人士稱之弄髒了出版界的臉面。因為經營不善、毫無節制,最終使自己的出版社落入他人之手。布拉齊勒既大膽出好書,又不越界出書,而且小心地控制出版成本,謹慎地拓展可供書目。因此他走上了和羅塞特不一樣的道路。現在布拉齊勒已經96歲了,出版社也度過了55週年的生日,對他來說,真的是書使人長壽。阿爾西爾弗曼在《黃金時代:美國書業風雲錄》高度評價了布拉齊勒的出版成就,對他來說僅僅是單純地尋找佳作,擁有屬於自己的輝煌。

此外,值得一提的就是詩集的出版。因為詩集不賺錢,很少有美國出版商願意出版。布拉齊勒出版社每週會收到數十本詩集書稿。為了出版高水準的詩集,他必須依仗詩人理查霍華德的眼光。霍華德為他帶來了當時並不知名的查理斯西米克(CharlesSimic)。成名後的西米克後來去了別的社,並獲得了普立茲獎和國家圖書獎,當選為美國桂冠詩人,極大帶動了早期詩集的銷量。雖然出版其他詩人的詩集賠了不少錢,但是西米克早期詩集的不斷重印可以彌補這一切。另外,能夠出版美國著名詩人朗斯頓休斯(Langston Hughes, 1902-1967)的作品,也讓喬治布拉齊勒引以為榮。

braziller06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080&aid=668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