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7/26 04:35:47瀏覽557|回應0|推薦0 | |
2012.6.12 中華讀書報/康慨
美國女作家連續四年將英國奧蘭治獎的小銅人收入囊中。30歲出頭的瑪德琳.米勒(Madeline Miller)以其描寫古希臘英雄同性戀情的小說處女作《阿喀琉斯之歌》(The Song of Achilles),贏得了英語世界這項最重要的女性書獎,並獲獎金3萬英鎊。 5月30日晚,頒獎典禮在倫敦的皇家節慶廳舉行。 此前三年,瑪麗蓮‧羅賓遜(Marilynne Robinson)、芭芭拉.金索沃(Barbara Kingsolver)和蒂婭.奧布萊特(Téa Obreht)先後問鼎。她們全來自大西洋彼岸。 奧布萊特小姐去年的獲獎作品《虎之妻》(The Tiger’s Wife)也是處女作,背景是南斯拉夫內戰。 《阿喀琉斯之歌》 瑪德琳·米勒實為今年的黑馬。在決選階段,她擊敗了多位高手與名家,包括前度奧蘭治獎得主安.帕切特、美國老作家辛西婭.奧齊克、去年的加拿大吉勒獎得主埃茜.厄杜堅,以及布克獎得主安妮.恩賴特。 《阿喀琉斯之歌》描寫毛手毛腳的青年王子派特羅克洛斯流亡佛提亞,與強健俊美的超級大英雄阿喀琉斯相識相戀,廝混之時,忽聞斯巴達的海倫被帕里斯拐跑,遂一同起身,前往特洛伊參戰。阿喀琉斯不願為阿伽門儂上沙場,派特羅克洛斯遂代友出戰,死於帕里斯的哥哥赫克托耳之手。阿喀琉斯大慟,置個人將因此赴死的預言於不顧,重返戰場,殺赫克托耳,辱其屍,厚殮派特羅克洛斯,自己也終被帕里斯箭傷腳踝而亡,死後與男友合葬。 後世的亞歷山大大帝以阿喀琉斯為榜樣,處處效仿。他與手下的青年將軍赫菲斯蒂翁相戀,曾同往阿喀琉斯和派特羅克洛斯墓前憑弔。赫將軍染病夭折後,亞歷山大如阿喀琉斯般痛苦,舉喪之隆重,則更要勝出許多倍。 今年奧蘭治獎的評審團主席、英國女作家瓊安娜.特羅洛普讚揚《阿喀琉斯之歌》「獨創、熱烈、新穎、激昂」,亦誇獎米勒女士:「荷馬也會以她為傲。」
古史情考 阿喀琉斯和派特羅克洛斯的故事正是來自荷馬史詩《伊利亞特》。瑪德琳.米勒自小喜愛古典文學,媽媽曾讀《伊利亞特》給她聽,她深為阿喀琉斯吸引,亦發覺派特羅克洛斯「撩人心弦」,因為他雖屬次要人物,卻對整個特洛伊戰事的進程產生了「大衝擊」。 米勒獲授波士頓大學古典文學碩士之後,在麻省高中講授拉丁語、希臘語和莎士比亞。寫作《阿喀琉斯之歌》,花去了她十年時間,中途一度將手稿銷毀,重起爐灶。她說,荷馬雖不曾明言阿喀琉斯和派特羅克洛斯相愛,但兩人之間的感情早已超出了夥伴之誼,昇華到了同志之情。在這一點上,聰明的古人早就看得清清楚楚。 「這是我從柏拉圖那兒竊來的!」米勒在其個人網站上寫道,「關於派特羅克洛斯與阿喀琉斯情同愛侶的說法源遠流長。許多古希臘-羅馬作家都把他倆的關係視作羅曼蒂克——在古典世界,這是一種普遍而且得到認可的解釋。我們甚至可以找到埃斯庫羅斯一出佚失悲劇的殘片,上面寫著,阿喀琉斯說,他和派特羅克洛斯『經常接吻』。」 米女士又說:「對我來說,最明顯的證據不僅在於阿喀琉斯的悲痛之深,也在於他怎樣表現悲痛:阿喀琉斯拒絕火化派特羅克洛斯的遺體,堅持要把屍身收入自己的帳篷,他在帳中持久地哭泣,摟住它不放手——全然不顧身邊眾人的驚駭反應。這種尋死覓活的感覺深深地告訴我,在這倆男人之間,存在著一種真切而極為親密的私情。」 《獨立報》去年9月11日刊發關於《阿喀琉斯之歌》的書評,興高采烈地配上一幅電影《特洛伊》的劇照:布萊德.彼特穿著皮短裙,飛揚著金髮。書評說,這下好了,「斷背山揚帆,駛向了特洛伊。」 放下感情問題不論,我們更應為年輕的米女士埋首古史、勇於求證的勁頭和學識喝采。 她還在耶魯戲劇學校進修,學習怎麼改編古典作品,以饗當代讀者。 末代奧蘭治 奧蘭治獎創辦於1996年,是英國首個專門為女作家設立的文學大獎,凡以英文寫作的任何國家的女作家均有資格參評。 在今年頒獎前,該獎過去17年來的冠名贊助商奧蘭治電訊公司宣布中止合作,並將捨棄圖書,從此專助於電影業的投資。《衛報》哀歎,此乃文學獎歷史上最慘痛的失意之一。 瑪德琳.米勒所得,料為最後一屆奧蘭治獎。即使順利找到新的贊助商,明年的這個獎,八成也不會再叫這個名了。 奧蘭治獎聯合創辦人、小說家凱特.莫斯說,5月30日的頒獎典禮標誌著該獎「第一章的終結」。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