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陳可崗教授《十月的天空》譯後記
2006/12/22 10:51:34瀏覽1577|回應0|推薦2


……工作一開始,我的孩子告訴我,依據本書改編的電影剛於兩個月前上演,於是我立刻找到一家電影院欣賞這部影片。接著我以一個星期的時間,將全書閱讀一遍,腦中便對整個故事有了大概的印象。儘管電影的內容比小說簡單得多,不過有那麼一個影像存在,總比憑空想像要好得多。

此時我想到先賢嚴復先生說的「信」、「達」、「雅」三項翻譯要件,逐漸體會出其中的意義。「信」表示譯文必須忠於原文,譯者應該確實了解作者的每一句話,不能用不求甚解的態度隨意寫。「達」表示譯者要將原文的含意,所謂「字裡行間」的意思或者「話中有話」都能表達出來。顯然「信」與「達」之間略有矛盾,可能造成譯文與原文之間的誤差。如果譯者能與作者達到「心靈溝通」,那麼此誤差便能減至最小程度。至於「雅」就要看譯者的文學素養了,當然英文中的倒裝句、被動語氣,以及使用一連串的形容詞等,都要盡量改成中文的習慣用法。這是我個人對於嚴復所提三要件的體會,覺得非常適切。

我譯書的方法是先逐句譯,不作修辭上的琢磨,但盡量將英文寫法轉變為中文寫法,以這種方式譯了一百多頁之後,再回頭來重新寫作一遍,我稱之為「中譯中」。有時我發覺譯文的意思不清楚,或者甚至前後矛盾,才再對照原文仔細推敲。最後再校對和仔細唸一遍,把不對勁之處再作改正。

這次譯書使我領悟到讀中文小說和讀外文小說有不同感受的原因。我覺得外文小說往往含蓄得多,作者經常不把話說白,而留給讀者去體會。這種差異在電影中也常看到。中國電影喜歡把事情說個明白,外國電影則往往讓觀眾去思考。在譯書過程中,時常遇到一些含蓄的幽默,我自己體會出來覺得非常有趣,但我擔心讀者讀不出其中的精髓,偶爾也會將它點明……我也發現讀小說和譯小說的一項最大的差異是,讀小說不必探究也不必逐字逐句推敲;譯小說則必須將每字每句的意思弄清楚,而且由於語言的隔閡,遇到詞意不清楚時,更要設法模擬當時的情景、體會作者的心境,才能把整句整段的意思完整表達出來。

因此我發覺自己往往活在作者的生活環境裡,愛他所愛的東西,厭惡他所厭惡的東西;他高興時我也高興,他悲傷時我會眼眶含淚……

——1999年9月30日於洛杉磯


注:
書名:《十月的天空:一位NASA科學家的築夢少年歲月》(October Sky
作者:希坎姆(Homer H. Hickam, Jr.
譯者:陳可崗
出版:天下遠見出版,2001

簡介:本書作者桑尼出生於西維吉尼亞的煤林鎮,鎮上舉目所見的盡是煤坑、煤塊,在當地長大的男孩,不是參加軍隊,就是進入礦場,在一次偶然聽到廣播裡播報「同路 一號人照衛星」時,便逐漸在心裡孕育一個夢:送火箭上太空。起初,它的想法被當成一樁笑話在鄰里間廣為流傳,在不被家人支持、外人看好的情況下,奮鬥歷程 經歷了心酸與淚水、矛盾與衝突,後來,透過許多人的諒解與協助,他們的努力終於有收穫、夢想得以實現。藉由細膩寫實的手法,把親情、友情、愛情、師生間的情誼刻劃的淋漓盡致,綿綿密密的情感像一縷絲線牽引我們進入一部回憶史,去見證一趟築夢與追夢的旅程。

作者:希坎姆Homer H. Hickam, Jr.生長於美國西維吉尼亞州煤林鎮,是一位退休的航太工程師,曾任職於美國國家航太總署16年,至今仍擔任該機構的航太研發計畫顧問,現居於阿拉巴馬州亨次維市(Huntsville)。他有多項著作,包括曾獲「每月一書俱樂部」推薦的軍事歷史名著《魚雷會合點》(Torpedo Junction),以及發表在《史密松航太期刊》(Smithsonian Air and Space)、《圖解美國歷史》(American History Illustrated)等刊物的多篇文章。新著小說《重回月球》(Back to the Moon)於19996月由狄拉可特出版公司發行。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080&aid=609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