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國】藝術的福音傳播者──費頓藝術圖書
2009/02/22 02:37:04瀏覽997|回應0|推薦4
2004年第1期出版廣角/陳青


文森特梵谷於1890年去世,當時這條消息簡直不值一提。作為一個藝術家,梵谷生前是個小人物,他的大部分作品無人問津,但在其死後的半個世紀裡,卻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畫家之一。在這場重新評價梵谷藝術地位的風潮中,發揮最大作用的可能還要歸功於一家出版社──費頓藝術圖書出版社Phaidon費宗)。

1936年,費頓藝術圖書出版社的社長貝拉霍洛文茨(Bela Horovitz)親自主持了《梵谷》藝術專輯的出版。在當時,出版這樣一本用四層封面包裝的梵谷分類作品集無疑是一次賭博。《梵谷》作品集剛剛出版沒兩天,霍洛文茨前去維也納印刷廠的庫房裡查看存貨情況。出乎意料的是,疲憊不堪的工人們告訴他,所有的圖書,足足5.5萬套全都發貨出去了。於是,緊張的重印立即開始。光是頭一年,德文版就重印了三個版本。

第二年,《梵谷》便被翻譯成其他語言在英、法、美等國銷售。英國的圖書發行商為該書制定的低價策略促使該書的銷量發生了革命性的突破。由此也掀起了影印藝術原作的出版潮流。費頓藝術圖書代表的是推廣到沙龍以外的藝術,憑藉先進印刷技術與市場拓展能力堅持走「平民化」的路線。梵谷花費畢生精力去為普通大眾繪畫,但如果沒有一個像費頓藝術圖書一樣的「福音」傳播者,這個夢想可能永遠只是夢想。

費頓藝術圖書1923年由年僅25歲的霍洛文茨與年僅 27歲的魯迪高斯切德(Ludwig Goldscheider)創立。出於個人志趣,出版社的社名本身就具有很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Phaidon」是柏拉圖對話錄中關於靈魂永恆論的標題(英語一般翻譯成Phaedo),那是一段描寫一個叫「Phaidon」的學生耳聞目睹蘇格拉底演講與自殺的悲文。雖然這位老哲學家被暴君的議會賜死,但他勇敢地堅持自我以及對輪回的信仰,受到了人們的尊敬。同時,他宣稱美既是抽象的,又是絕對的,「透過美的形式,美麗的東西才會變美。」高斯切德與霍洛文茨在出版圖書的過程中將這一原則付諸實施,並奉為信條。他們採用雋永的文字、美麗的字體,手工排版,使用潔淨優質的紙張印刷,再以精細的手工縫製封面包裝。也許你會覺得這樣做過於追求藝術的純粹性,但高斯切德與霍洛文茨並不是藝術的盲目追隨者,他們既沒有一昧跟隨當時維也納盛行的先鋒藝術,又與當代藝術保持著一段距離。霍洛文茨原來的專業是律師,他在帶來創辦資金的同時也很快顯露出敏銳的商業嗅覺。高斯切德曾經研究過藝術史,並自學過美術,注重印刷工藝、版式與封面設計。同時,他也是一個美學家,幻想自己能攬詩人、藝術家、作家、學者與翻譯的美名於一身。兩人都非常精通古典藝術,喜歡一邊刮鬍子一邊吟誦荷馬的詩篇,他們在當時維也納文藝圈內非常活躍。

出版社成立伊始並不是很順利。高斯切德在選題上一昧追求個人興趣。而霍洛文茨也曾為他錯失日後成為世界名著的雷馬克的《西線無戰事》而懊悔不已。但無論如何,費頓藝術圖書早期出版的圖書很快就以其漂亮的裝幀設計與多樣的圖書品種令人耳目一新。

蒙森(德國古典學者及歷史家)1856年的「封山之作」原版並沒有配插圖,但高斯切德透過加入插圖重版的方式卻使其脫胎換骨。1860年,某出版社出版義大利文藝復興的研究專著時,首印只有1,000冊,但還是在倉庫裡積壓了很多。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高斯切德他們在1937年推出的該專著的新版本首印就是2萬冊,並在一年內重印。依照相同的思路──「優質的內容 + 精美的圖片」,費頓藝術圖書對一些版權進入公共領域的學術經典進行了重新包裝,例如《米開朗基羅的生活》(1933年)與《拉斐爾的生活》(1934年)。此時其他一些出版社也開始了試驗學術書出版的插圖化,但高斯切德對插圖挑選的獨到卻一直使費頓藝術圖書版圖書自成一派,獨領風騷。

由於費頓藝術圖書在藝術圖書出版中的優異成績,各大博物館、畫廊對費頓藝術圖書代表的歡迎簡直到了阿諛的程度。眾多曾經在神情嚴肅的保安注視下完成拍攝任務的攝影記者無不羡慕費頓藝術圖書特約攝影師享受到的「特殊待遇」。例如,為了方便拍攝,巴約(Bayeux)研究所的所長竟然破天荒地同意移開掛毯的玻璃罩。高斯切德偶爾也會隨同攝影師一起,保證重要專案的圖片拍攝效果。


英國喬治‧艾倫與昂溫George Allen & Unwin)出版社的社長史坦利魯文(Stanley Unwin)也注意到了費頓藝術圖書的成功與巨大的發展潛力。由於納粹勢力進一步控制奧地利,霍洛文茨不得不把出版社遷到了捷克,並在魯文的協助下將出版社由猶太人創辦的背景掩護起來。德國是費頓藝術圖書的主要市場,佔有70%的比率。在英國喬治‧艾倫與昂溫出版社的名義下,費頓藝術出版的圖書大批銷往德國,而且幾乎所有書都是在48小時內被搶購一空的。喬治‧艾倫與昂溫出版社為費頓藝術出版發行圖書達十年之久。1949年,雙方的合作還是因意見的分歧走到了盡頭。

戰後,費頓藝術出版回歸維也納似乎變得理所當然。但霍洛文茨卻決定帶領費頓藝術出版社走向世界。費頓藝術出版社開始了一系列大舉動,不僅與皇家珍藏館(the Royal Collection)合作出版了一套名為「老大師」 系列的繪畫作品集,還在1946年將辦公樓搬遷到了南肯辛頓州。高斯切德還以希臘字母「Φ」設計了費頓藝術出版社的社標。與此同時,霍洛文茨還開始培養奧地利本土藝術史作家,出版他們的作品。霍洛文茨挖到的最大一桶金是戰爭中在一家旅館相識的一位落難同胞──年輕的恩斯特漢斯貢布里希(Ernst Hans Gombrich)。


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影響了數代讀者。目前,該書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全球發行超過600萬冊。該書當時就被預言將很有可能 「影響整整一代人的思想。」其實,霍洛文茨早在敦促貢布里希完成手稿過程中就意識到了這一點。

貢布里希曾把他的藝術史寫作提綱拿給著名的韋氏(Faber & Faber)出版社審讀,但吃到了閉門羹。同一份樣張被轉交到霍洛文茨的女兒艾麗手中。在艾麗極力熱情地肯定與推薦下,霍洛文茨支付了貢布里希50英鎊的訂金──這筆錢對於一位囊中羞澀的瓦爾堡學院教授來說,已經相當於一年的退休金了。但是,迫於工作壓力,貢布里希覺得自己沒有精力按計劃完成手稿,甚至想過退還訂金。曾經有過一段時間,貢布里希都不敢去牛津看望父母,以免被守株待兔的霍洛文茨纏上。但霍洛文茨卻一直鼓勵貢布里希繼續堅持。


1950年,《藝術的故事》出現在費頓藝術出版的秋季書目上,並被描述為「一本可以被年輕讀者與有著一顆年輕的心的成年讀者所喜歡的書。」雖然首印只有2萬冊,但霍洛文茨相信該書很快就會進行重印,而且是多次重印。21先令的低廉價格使該書僅僅維持平本,但牛津大學出版社卻包銷了1萬多冊。這無疑意味著《藝術的故事》天生就是一本暢銷書。《藝術的故事》出版以後,費頓藝術出版在接下來的50多年裡之所以一直收款穩定,實際上都靠著這本書的常勝不衰。難怪《藝術的故事》被人稱為費頓藝術出版的「現金大奶牛」。霍洛文茨曾想以當時算是較高價錢的700英鎊一次性買斷《藝術的故事》的版權,但貢布里希是一個聰明人,他聽從了好友的建議採用了版稅制付酬方式,事實證明這樣的選擇是對的。

儘管費頓藝術出版的形勢一片大好,但它也面臨著來自國內外直接的競爭壓力。霍洛文茨病逝前一直在紐約忙著開拓市場,但19553月的一次 心臟病發作最終還是使這位優秀的出版家離開了他熱愛的事業。有這麼一則軼事,醫生來到霍洛文茨的病榻前詢問他的病情,「請問您對什麼過敏?」 霍洛文茨在呻吟中回答:「美……國……」據說,這就是他的臨終遺言。霍洛文茨終年56歲。

在霍洛文茨去世的一年後,曾經極力促成《藝術的故事》出版的艾麗也加入了費頓藝術出版的管理層。1955年,艾麗的丈夫哈威米勒成為費頓藝術出版的社長。高斯切德個人對執掌費頓藝術出版行政工作從來就沒有什麼興趣,他依舊只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圖書編輯出版工作中。霍洛文茨的逝世對他打擊很大。從米勒出任社長職務起,高斯切德逐漸開始在家辦公,直到1973年去世。

米勒時期的費頓藝術出版聚集了一批有實力的新作者。如吉塞拉里奇特(Gisela Richter)、奧托本尼奇(Otto Benesch)等。而「G博士」因諾森斯格拉夫(Innocenz Grafe)則保證了費頓藝術出版高品質的編輯水準。出版社內部工作氣氛和諧,員工不多,但每個人都能文能武,工作上沒有具體的分工。如果需要,甚至一個校對都能勝任印刷出版工作。

但是,家族企業的缺點開始顯露,逐漸束縛了費頓藝術出版的發展。1967年,經過霍洛文茨繼承人的勉強同意,米勒將費頓藝術出版賣給了一家美國企業──Frederick Amos Praeger公司。Frederick Amos Praeger公司是大英百科全書出版公司的分支機構。在一段不長的時間內,費頓藝術出版似乎的確風光了一陣。1970年,在競爭全國圖書聯盟組織的「英國最佳設計獎」時,費頓出版社參評的5本書全部獲獎!之後,出版拿獎書似乎成了費頓藝術出版的專利。但大英百科全書出版公司自身就有很多問題,並不能為費頓藝術出版帶來真正的發展。1974年,費頓藝術出版被轉手賣給了荷蘭的出版豪門──愛思唯爾出版公司(Elsevier)。

令人遺憾的是,愛思唯爾只是對費頓藝術出版的經營管理進行了簡單的修修補補,而且還背離了費頓藝術出版的創立宗旨。費頓藝術出版傳統的自立政策被改變,開始傾向於從海外大量購買成品書版權,甚至連書中插圖也是如此。

受此影響,僅僅因為書中彩色插圖較多,很多「奇怪」的新書便在費頓藝術出版的在版書目中出現了,例如《哺乳動物是如何生活的?》、《全球鴿子大全》等。就拿《全球鴿子大全》來說,雖然這本精緻的參考書對於世界上每一個愛鴿人來說都是如獲至寶,但它的確與費頓藝術出版傳統的出版範圍與品牌難以融合。幸運的是,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一直保持著較高的銷售業績。1978年出版的第13版《藝術的故事》英文版每年銷量依然保持在9萬冊左右。但儘管如此,光靠《藝術的故事》並不能掩蓋愛思唯爾對費頓藝術出版社經營的失敗。19819月,費頓藝術出版脫離愛思唯爾,並以自己為基礎成立了慕斯特林出版集團(Musterlin)。


改組以後,費頓藝術出版不再出版與其傳統風格明顯不相符合的雜亂圖鑑,逐漸回歸正軌。可是,慕斯特林出版集團並不打算繼續將費頓藝術出版沿著藝術圖書專業出版社的路線發展下去,而是制訂了「進軍國際市場,多品種出擊」的經營策略,將精力投入到了旗下一個名為「Equinox」的圖書公司, 出版了一系列百科全書式的參考圖鑑,如《動物百科》,以此擴大費頓藝術出版的出書品種與領域。

為了實施集團的策略計畫,費頓藝術出版希望「複製」多幾部類似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暢銷+常銷」的奇蹟。於是,費頓藝術出版先後出版了《手工藝的故事》、《建築的故事》、《現代藝術的故事》以及《溫蒂嬤嬤講述繪畫的故事》。此外,費頓藝術出版還在1985年出版了「費頓藝術文化入門」叢書與「費頓藝術畫廊」系列。但後者卻使用了大量從西班牙參考書出版社購買的插圖與圖片。如果有在天之靈的話,高斯切德一定會氣得捶胸頓足。1982年,費頓藝術出版開始與拍賣師克利斯蒂耶合作出版了一系列針對收藏愛好者的「藝術家圖書俱樂部」叢書,主要介紹壺罐、地圖、美酒、木製古家具等珍貴藏品。同時,一些實用藝術類指導叢書也相繼出版。但是,在新增的眾多圖書出版領域中,還是建築類圖書最為成功。

20世紀七、八十年代,費頓藝術出版又幾經易手,直到1990年理查斯克拉格曼(Richard Schlagman)接管後才恢復了往日藝術圖書領跑者的地位。

斯克拉格曼一直希望能為後人留下一筆有意義的財富。並且,他本人就是一個20世紀藝術品收藏愛好者,家中買了不少費頓藝術出版的書。正是他對藝術設計的興趣及對藝術設計圖書的喜愛,使他從根本上有別與過去那些對費頓藝術出版歷史與傳統冷漠無情的投機商人。所以,雖然他對做書一無所知,但199010月,他與對圖書同樣知之甚少的馬克法特(Mark Futter)合夥買下了費頓藝術出版,並全面負責主持費頓藝術出版事務。斯克拉格曼對費頓藝術出版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整頓與改革,但首先最為重要的是要保住費頓藝術出版的「搖錢樹」──貢布里希。而斯克拉格曼最終也說服了貢布里希與費頓藝術出版同舟共濟。

斯克拉格曼接手費頓藝術出版,一切似乎都是命運的安排。斯克拉格曼本人恰恰同時兼具了霍洛文茨與高斯切德兩人的特點與長處,他對細節與總體效果的不懈追求與當年的高斯切德不相上下;在延續費頓藝術出版傳統與風格的同時,又從未放鬆過對圖書品質的高要求。費頓藝術出版終於又回到了「產品主導一切」的經營管理路線。

費頓藝術出版的復興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還有安德魯帕賴斯(Andrew Price)和阿瑪達雷梭(Amanda Renshaw)。帕賴斯主管費頓出版社的財務與投資。他為費頓藝術出版的發展提出了很多好點子,並對費頓藝術出版美國市場的開拓功不可沒。在他的主持下,費頓藝術出版與幾家美國藝術書大出版公司簽定了合作出版協議,接著又雇用了一個大發行公司,依靠臨時招聘的銷售代表進一步加強發行力量。到1998年,費頓藝術出版終於在美國站穩了腳跟。雷梭則精於藝術史研究,憑藉其對現代藝術與市場的敏銳嗅覺為費頓藝術出版把好選題關。

印製總監法蘭塞斯詹森(Frances Johnson)則把遠東發展為費頓藝術出版新的印務基地,在保證圖書印刷品質的前提下又降低了成本。1991年,大衛傑金斯(David Jenkins)開始為費頓藝術出版負責建築圖書的編輯選題工作,並成功收購了建築藝術出版社adt。接著,adt的建築師個人作品集被編入費頓藝術出版的「細看建築」圖書館系列中,目前該系列已有在版圖書60多種。由此,費頓藝術出版也在國際上得到了建築界的一致好評。費頓藝術出版圖書被認為是能用精美版式呈現建築與技術之美的最佳典範。從1995年開始,費頓藝術出版每年都能獲得美國建築師學會頒發的系列圖書獎。安藤忠雄(Tadao Ando)、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尼古拉斯格林肖(Richard Meier)、雷諾皮安諾(Renzo Piano)與理查羅格斯(Richard Rogers)等世界著名建築師都是費頓藝術出版旗下炙手可熱的作者。


正是有了斯克拉格曼與一個滿懷熱情的團隊,費頓藝術出版復興的步伐逐漸加快。1994年,費頓藝術出版了《藝術大全》(The Art Book)。這部作品在為費頓藝術出版帶來巨大成功的同時,平裝本甚至在1997年竄上了暢銷書排行榜,引起了廣泛關注。

從一個方面來說,《藝術大全》是為那些對藝術毫無興趣的人們準備的又一個「藝術的故事」。精美的裝幀設計讓每個人都忍不住想將它據為己有。所以,除了滿足藝術愛好者的需求,費頓藝術出版又一次達到了它的出版宗旨──把藝術介紹給藝術圈外的大眾。

今天,費頓藝術出版出品的圖書以其優質的內容、精美的裝幀與印製聞名於世,出版範圍涉及藝術、建築、攝影、設計、舞台表演、室內裝飾、當代文化、時尚與電影。費頓藝術出版的成長與發展歷史始終追求著創新與精美,難怪本文作者尼爾斯皮維這樣論述費頓藝術出版圖書的獨特魅力──「人們掏錢購買費頓藝術出版的圖書,僅僅就因為這是費頓藝術出版出版的。」







◎ 巴約掛毯The Bayeux Tapestry)有70米長,半米寬,現存62米。共623個人物,55隻狗,202隻戰馬,49棵樹,41艘船,約2,000個拉丁文字,超500個鳥和龍等不知名生物。此文物飽受英法歷史戰役之苦,多次輾轉英法,最近兩次是拿破崙從巴約(法國小城,又稱巴游)把它拿到法國大教堂,二戰後英國從德國拿回。


恩斯特漢斯貢布里希(Ernst Hans Gombrich, 1909-2001,宮布利希)1909330日出生於維也納,逝世於2001年。他來自一個猶太人家庭,1928年至1933年在維也納大學攻讀藝術史以及古典考古學。他以義大利畫家兼建築師羅馬諾(Giulio Romano, 1499-1546)為題,撰寫博士論文並獲出版。取得博士學位後,曾與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負責手工藝品收藏的恩斯特‧克里斯(Ernst Kris)共事,並研究諷刺畫的歷史與理論。克里斯和佛洛伊德關係密切,從而帶領他進入藝術心理學的領域。

他是許多學術研究機構以及學會的會員,並擁有十三個榮譽博士頭銜。1972年受封為爵士;1975年獲贈奧地利聯邦總統所頒發之學術藝術一級十字勳章;1977年獲選為德國科學藝術卓越獎章(Orden Pour le M?rite)得主;1984年獲頒奧地利學術藝術榮譽獎章;1975年榮獲歐洲之伊拉斯謨斯獎(Praemium Erasmianum),1976年獲頒德國司圖加特市(Stuttgart)頒發之黑格爾獎。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080&aid=2673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