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8.31 新京報/貝小戎
在FSG的黃金年代,他們擁有眾多明星作者,如TS艾略特、伊利莎白‧畢肖普、蘇珊‧桑塔格、菲力浦‧羅斯等,被認為「給戰後美國的知識生活定了基調」。
2011年,在紐約時報廣場出現了一個以作家形象為主體的看板,而這個位置通常擺放的都是穿著CK牛仔褲的模特兒,或者代言萬寶路的牛仔。看板很醒目,黃底紅字,宣傳的是普立茲獎得主、《中性》作者傑佛瑞‧尤金尼德斯的新書《婚姻模式》,書的旁邊是略微禿頂、穿著馬甲的尤金尼德斯。做這個廣告的是「法勒、斯特勞斯和吉魯」(Farrar, Straus,and Giroux, FSG)出版社。
日前《紐約》雜誌記者伯里斯・卡奇卡(Boris Kachka)寫了一本書,《溫室:美國最著名的出版社生存的藝術和藝術的生存》(Hothouse: The Art of Survival and the Survival of Art at America's Most Celebrated Publishing House,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講述了這家出版社的歷史。
一份最具競爭力的作者名單
人人都喜歡問法勒、斯特勞斯和吉魯的創始人之一羅傑・斯特勞斯,在他的出版社出的書中,他最喜歡哪一本。斯特勞斯要從一批最有競爭力的作家中做挑選:羅伯特・洛威爾、伊莉莎白・畢肖普、菲力浦・羅斯。從他最親密的朋友中挑選:蘇珊・桑塔格、約瑟夫・布羅茨基、艾德蒙・威爾遜。雖然經常有人批評羅傑只追逐諾貝爾文學獎而排斥了其他作品,但被問到他最喜歡的作品時,他選中的並不是該出版社25位諾貝爾獎得主的作品,而是選擇了法國女作家尤瑟納爾的歷史小說《哈德良回憶錄》。
FSG的logo是三條摞在一起的魚,卡奇卡說:「書背上的這個圖案是對評論家和讀者的保證:也許你不喜歡這本書,但是我們喜歡。這一點從1968年這家出版社誕生以來一直保持著,直到它們這兩年出版的傑佛瑞‧尤金尼德斯、湯瑪斯‧佛里曼、羅貝托‧波拉尼奧等人的書。」
1945年,從美國海軍復員的羅傑‧斯特勞斯決定用他的公關天才做出版。羅傑出身大富大貴人家,但希望自己創業。他不是一個酷愛讀書的人,但喜歡書籍的魅力以及它給人帶來的振奮之情。他有著廣泛的人脈,他的舅舅哈里・古根海姆是《新聞日報》的出版人,但對於出版他是一個新手,他需要一位職業編輯。所以他就請了剛被另一家出版社解雇的約翰・法勒。1964年,羅伯特‧吉魯的加入使這家出版社定型,成了「法勒、斯特勞斯和吉魯」(FSG)。
吉魯出身於工人階級的天主教家庭,大蕭條期間被迫從高中輟學,靠獎學金讀了哥倫比亞大學,後來成為一家出版公司的總編輯,編艾略特的書,發掘了凱魯亞克等新人,在加入斯特勞斯的出版社時,吉魯帶去了許多重量級作者。
文學的黃金年代與法勒、斯特勞斯和吉魯的制勝法寶
法勒、斯特勞斯和吉魯的成立正好趕上了美國戰後的開放,一批半局外人開始闖進美國文化的核心地帶。FSG剛好有能力趕上一系列文學浪潮。吉魯等許多天才的年輕編輯使奧康納等南方天主教作家、菲力浦・羅斯和辛格等猶太作家成為明星。還有洛威爾、畢肖普一代的詩人,向斯特勞斯介紹歐洲作家的蘇珊・桑塔格;接著是上世紀60年代末的拉美文學爆炸。還有湯姆・沃爾夫、瓊・狄迪恩等新新聞運動的幹將,希尼、布羅茨基等外國詩人,莫里斯・桑達克和羅爾德‧達爾等兒童文學作家。他們都對所謂「法勒、斯特勞斯和吉魯」文化做出了貢獻,這種文化「高尚又混亂,好鬥又精緻,很美國又很國際」。對市場很敏銳的斯特勞斯發現諾貝爾文學獎對銷售很有幫助,到後來他們的作者中一共有25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包括聶魯達、米沃什、威廉・戈爾丁、戈迪默、略薩。
法勒、斯特勞斯和吉魯成功的法寶之一是羅傑・斯特勞斯的風度。他熱情、生氣勃勃,很有女人緣,打扮入時,愛說髒話,喜歡交朋友。他和他的才女妻子桃樂西婭經常在家裡辦派對,在沒有開派對的時候,他們家就像「等待飛機來臨的機場跑道」。但出版社的辦公室卻像「一家衰敗的保險公司的辦公室」。
羅傑開啟了一個偉人書信系列,讓著名人物編輯歷史上重要人物的書信,如特里林編濟慈的,巴贊編拜倫的,海爾曼編契訶夫的。這個專案的目的不是賣書,而是籠絡作者。
法勒、斯特勞斯和吉魯的特色是文學,它「給戰後美國的知識生活定了基調」。但成立之初,該社出版的節食食譜《看上去更年輕,活得更長》,以及通俗小說《無罪的罪人》賺到了很多錢。
法勒、斯特勞斯和吉魯非常講究圖書品質。吉魯造了一個詞叫ook,指那些被印刷、裝訂得糟糕的東西,它們不配稱為書(book)。羅伯特‧平克斯基翻譯的插圖版《地獄篇》在耶誕節前夕上市,但由於對照的義大利文出現了幾處錯誤,出版社就召回了1.5萬冊。
「後雷根時代」的出版變局
羅傑靠私人關係和書的品質來吸引作者,許多作家寧願因此而推掉其他出價更高的出版社。但羅傑奢侈的生活作風常為人詬病。2004年,在羅傑・斯特勞斯的葬禮上,聯合廣場咖啡館老闆的書面發言中說,如果斯特勞斯在他的餐廳裡別老是一頓飯就吃3,000元,他那些作者就能多拿些預付版稅了。但是到了人人為自己著想的雷根時期,法勒、斯特勞斯和吉魯的故事失去了其童話色彩,作家們開始貪戀錢財。桑塔格說:「當人人都是窮知識分子時,我樂於在紐約做一個窮知識分子,但是在80年代金錢滾滾而來時,一切都變了。」
湯姆・沃爾夫(Tom Wolfe, 1931-)出版了《虛榮的篝火》(The Bonfire of the Vanities, 1987)之後,有出版社花大錢簽下了他的下一本書。為了留住他,羅傑許諾再版他的書。菲力浦・羅斯聽說後,也希望能拿到更多的錢。這時一位代理人安德魯・懷利趁機把菲力浦‧羅斯給挖走了,後來又挖走了桑塔格。他說:「家長式出版商這種結構決定了作家對出版商會從感激變成憎恨。我們跟作家的關係就像園丁。如果園丁做了你讓他做的事,很在意很小心,做得很徹底,你怎麼會解雇他呢?」1993年,難以為繼的法勒、斯特勞斯和吉魯被出售給了德國霍茲布林克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