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書籍裝幀在日本
2006/04/11 11:54:03瀏覽1496|回應0|推薦0

在日本的書籍裝幀藝術中,用於封面裝飾的構成手段可謂風格各異、流派繁多。但最富於時代精神的表現形式之一莫過於「點」的構成運用。縱觀近十年來日本書籍裝幀藝術中「點」的表現形式,大體可以歸納出四種類型:

1、強調整齊劃一,以形成秩序美
秩序美也是一種韻律美。它蘊含在大小相同、間隔相等、橫平豎直的嚴格模式中。整齊劃一極易陷入刻板呆滯。然而背水一戰,也會產生極具個性的優秀作品。《日本國憲法》一書的封面裝飾效果簡潔、醒目。是採用橫豎點的等間距排列法。應用到法典類圖書封面裝飾中,則將人們所期望的秩序並然的心態統一起來。同時,白地印紅「點」,也巧妙地揭示了這一構思的來源。當設計者感到這種「點」的等間距排列法用於此書的裝飾十分貼切時,就又在前後環襯的設計中再現了這一裝飾主題。妙在不是一次簡單的重複,而是採用了封面裝飾的翻陰版。這種一正一負的反複變化,產生了節奏和韻律,給讀者帶來鮮明的印象。

諸如此類,還可舉出許多。比如1986年,日本廣播出版協會出版的《圖書目錄》,封面裝飾圖案的骨架依然強調著一種秩序美。但較之上例更為寬鬆,採用「點」的等間距連接縱向平行移動方式。加上充分發揮現代噴繪技術塑造物體逼真、細膩的特點,使得各個圓點猶如泛出銀光的粒粒珍珠,設計者的立意大約要突出該協會出版物所具有的價 值吧。為了活躍構圖,增加表現力,設計者把靠近書名位置的三粒「珍珠」偷換成三顆藍色調絞花「玻璃球」,因而又形成了同樣大小的「點」的不同質的對比。


2、運用自然散點的構圖,造成多變的視覺效應。
如果說整齊劃一如同節奏感很強的打擊樂,那麼散點構成就是旋律優美的絲竹樂。散點構成活潑多變,散而不亂,變化有序。設計者需慘澹經營,而又不露聲色。


日本已故裝幀大師原弘為《櫻大鑑》一書所做封面設計,運用的是一種近乎日本傳統印花紙的設計風格。呈「點」狀的五瓣櫻花圖案大小相間,層次分明,參差地佈滿版面。底色為深紅,花朵為淡紅,猶如上野公園盛開的櫻花,十分自然,毫無做作,表現出一種高妙的藝術境界。相比之下,《年鑑廣告藝術》一書的封面設計所採用的散點構成就顯得更含蓄、更理性化。設計者以實物攝影的手法,拍攝對象為國外撲克牌遊戲中使用的備色圓形塑膠籌碼。封面、封底的照片各不相同。封面所用照片中這些籌碼似乎被漫不經心地散亂在桌面上。但作為同行,我們從籌碼位置的疏密聚散,色彩的協調搭配感到均經過設計者精密地計算。在封底的照片中,這些籌碼是一個個提起來,形成一根直立的五彩圓柱。透過籌碼──圓點由散到聚,由點到線,在讀者的觀感中再現了時間的延續,合理地表達了年鑑的內涵。

如同散文風格的多樣化,散點構成的規律亦難於一言以蔽之。我們再透過作品分析一下散點構成的變化。《阿林短篇集》是一部散文集,散文集封面設計的風格要浪漫多於嚴謹,散點構成的手法是最合適不過的。這本書的封面上除去書名字外,僅有六個較大的紅點作為裝飾。這六個點的形狀是不規則的,組織排列也很自由,設計者為了達到吸引讀者的注意力,進一步表現出散文家的個人特徵,別出心裁地有間隔地在三個圓點內透出作家頭部特寫。換言之,將作家的頭像變幻為三個不規則 的圓點來加以表現。散點構成不論採用何種視覺形象的語言加以表述,關鍵在於構圖的均衡,才能引起讀者審美感受的共識。


3、採用類似群化的組合,顯露時代風格
「點」 的外形並不局限於圓形一種,也可以是正方形、三角型、矩形及不規則形等等。但其面積的大小,當然要限制在必須是呈現「點」的視覺效應的範圍之內。在等間隔構成的網路上,把某一個或某一組單元的圓點,變換為上述其他各種形狀中的某種或某幾種,這種手法被稱為類似群化組合。類似群化組合的特點在於統一之中蘊育著變化。《平凡社大百科事典》的裝幀是由日本當代著名設計家杉浦康平完成的。這是一部全18卷本的大部頭書籍,精裝封面材料為偏冷黃色調的塗塑紙。封面裝飾圖案是用圓點、方點、菱形點、十字點等12種形狀共1,260個點的類似群化組合構成,均勻分佈在16開的封面上。加工手法是燙金色電化鋁,星星點點的凌飾效果,顯得這部百科事典更貴重高雅,內涵更為豐富。《楠田枝里子的情緒科學》一書的封面裝飾也是採用類似群化組合,不過更具有空間感。先以橫排9個、豎排6個共54個不同顏色的淡雅的色點等間距排列於版面,然後在各色點上又套印各不相同的幾何圖案,其中五個「點」套印的是與內容有關的、略有些突破「點」的範圍的、大小不一的人物插圖,畫面氣氛活潑,可讀性很強。

4、借方為圓巧用日語漢字,形成理念的表述。
一般說來,包括日語漢字在 內的方塊字在視覺上是呈「點」的排列組合,因此也可以把日語漢字作為「點」的裝飾「材料」來加以利用。《風姿花傳》封面是摘取滿版文字作網底,印色為黑地黃字。一般人在運用正文作網底時都是直接運用原文的排版格式,而該書的設計者采以違反常規的字空行距等距離排列法。由於文字縮得很小,在視覺上形成了 「點」狀,構成了空靈的網紋。《複眼的思考》一書封底是以三頁整版文字疊印成紅、黃、藍版。筆劃不同,段落又長短不一,套色後,文字已失去原有意義的可辨性,直接表現為若干「點」的複雜色彩變化,完成其裝飾網底的功能。

平面構成規律的運用應該是有機的,不能讓定式把自己禁捆起來。方塊字形成的 「點」與幾何形的「點」結合使用,也具有新意。《藝術中的證人們》一書正是這樣設計的。在這本書封面中心部位安排了三行書名字,字型大小雖小但因深底色印成白字,輕而易舉地形成視覺中心。三行文字的行間分別裝飾由一至四逐行遞增的並略有重疊的深色圓點。在封面兩側左右對稱排列著十幾位作者的英文譯名,字型大小同樣不大,各行間也用一個圓點分隔。從整個畫面效果來看,雖然以「點」作為主要裝飾材料,卻由於「點」組成了長短不等的虛線和由這些虛線所組成的灰面,使畫面 既單純文靜又具有豐富的變化。

日本是個出版印刷各種書籍十分可觀的國家,書籍裝幀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推銷的成敗,競爭十分激烈。綜上所述各例可以感到,日本設計家們正在因此而無窮盡地挖掘著「點」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也正因為如此,「點」也更具有無窮盡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080&aid=234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