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第三的羅傑‧馬丁(Roger Martin)從前年的第六位上升了三個名次。他是多倫多大學羅特曼管理學院(Rotman School of Management)的前任院長,與寶潔公司(Procter & Gamble)執行長阿蘭‧喬治‧雷富禮(A.G. Lafley)合著了《制勝遊戲:如何讓策略真正發揮作用》(Playing to Win: How Strategy Really Works)。馬丁率先提出了名為「整合思維」的理念,提倡同時權衡兩種相互對立的方案。不要拘泥於二選一的思維,而是同時考察兩個方案,並從中總結出一種創造性的解決方法。
克雷納‧迪爾洛夫團隊的排名基於來自兩個方面的投票,一是從網站上收集的投票,另一方面是來自一個顧問團的投票,該顧問團由來自世界各地的權威人士組成,其中包括來自馬德里IE商學院(IE Business School)的兼職教授:《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前任編輯卡倫‧狄龍(Karen Dillon);還有阿米特‧卡普爾(Amit Kapoor),印度管理發展學院(Management Development Institute)教授兼麥格羅‧希爾公司(McGraw-Hill)和約翰‧威立國際出版公司(John Wiley & Sons)主管。
以下為十大思想家中的其餘七人。 4.唐‧塔斯考特(Don Tapscott),著有《維基經濟學:大規模協作如何改變一切》(Wikinomics: How Mass Collaboration Changes Everything)。最近的研究課題:在解決全球性問題的過程中,網路所提供的替代性手段,與聯合國或國家政府等傳統機構的手段之間的對比。
5.維傑‧戈文達爾楊(Vijay Govindarajan),達特茅斯大學塔克商學院(Tuck School of Business)國際商業教授,首次提出了「反向創新」(reverse innovation)的概念,用以描述為新興市場設計並隨後出口至西方經濟體的產品與服務。
6.麗塔‧麥格拉思(Rita McGrath),哥倫比亞商學院(Columbia Business School)教授,專攻不確定環境下的策略型業務成長。著有《引爆市場力:驅動企業持續成長的關鍵》(Discovery-Driven Growth: A Breakthrough Process to Reduce Risk and Seize Opportunity)。
8.琳達‧希爾(Linda Hill),哈佛商學院教授兼作家,與肯特‧L.萊恩拜克(Kent L. Lineback)合著了《老闆學:自我對話超越盲點》(Being the Boss: The 3 Imperatives for Becoming a Great Leader, 2011)。她還為奇異電氣(General Electric)、IBM、三菱(Mitsubishi)、貝塔斯曼(Bertelsmann)以及科威特國民銀行(National Bank of Kuwait)提供過顧問服務。
9.埃米尼亞‧伊瓦拉(Herminia Ibarra)。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專注領域為職業和領導力發展,其中包括協作型領導、身分認同、女性職業生涯以及職業轉型。著有《工作身分:重塑職業生涯的非常規策略》(Working Identity: Unconventional Strategies for Reinventing Your Career)。雖然對外提倡非線性的職業生涯,但她承認,自己從13歲時就希望成為一名組織行為學教授了。
10.馬歇爾‧戈德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高級主管培訓師,首創了360度回饋評價方式。著有或合著有30多部書籍,包括1996年的《未來的領導者》(The Leader of the Future),被譯成25種語言。還著有《魔勁》(MOJO: How to Get It, How to Keep It, and How to Get It Back If You Lose It),按照他的解釋,「當我們從事於有目的、有影響力的積極行動,並受到他人認可時,這時你所感受到的就是魔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