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宮門進入園區 經過蘇州街就來到了宏偉莊嚴的香岩宗印之閣
2013年春天參團旅遊,短短幾天裡看遍北京所有知名的景點,只是北京的名勝古蹟占地
都非常遼闊,紫禁城、長城或是頤和園等等,每個點都值得花好幾天去看,去感受歲月的
遺跡和歷史的印記。短短幾個小時的走馬看花,也只能看景區的小部分而已。
很快的2015年又有機會體驗這些景點在不同季節時的面貌。這次是不趕行程的秋季輕鬆
自在遊。地鐵四號線有兩站可進頤和園,這次我們是從北邊的北宮門入園,從西苑站離開。
和上次遊園路線相反。感覺也不盡相同。
從北宮門站下車走沒多遠,就來到了頤和園的北宮門入口。
乾隆時仿江南水鄉的商店街建成的蘇州街
香巖宗印之閣是頤和園萬壽山後山建築群的主體建築。
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系仿西藏桑耶寺形式而建。當時是一座三層高閣,1860年英法聯軍毀壞後,
光緒十四年重修頤和園時改建為單層佛殿。殿坐北朝南。正脊歇山黃色琉璃瓦頂。殿內正中供奉
三世佛,兩側供奉十八羅漢。閣東、西各有三間硬山頂建築,坐南朝北。
平整寬廣的寺院前廣場上可清楚看見石獅和石塔(經幢),獅子是藏式風格的樣式,據傳石獅和石經幢都是前山大報恩延壽寺中的遺物。光緒年間重修頤和園時移至此處。
沿著萬壽山北麓建成的寺院,顯得氣派又嚴肅 。
智慧海--位於佛香閣後遊廊上方眾香界後面,是萬壽山的頂端建築,因整座建築用磚石砌成,
亦稱無梁殿,表面嵌有千尊無量壽佛。智慧海是萬壽山的至高點。
佛香閣位於萬壽山前山正中位置,為鐵力木修建的八角形三層樓閣,高41米,上覆綠剪邊
黃琉璃瓦,是頤和園內體量最大的建築。閣內供奉接引佛,每月朔望,慈禧太后在此燒香
禮佛。佛香閣原為九層佛塔延壽塔,修築到第八層時乾隆帝令拆毀,仿武昌黃鶴樓改建閣樓。
建於乾隆年間的湖山真意亭,據傳毀於英法聯軍,後於光緒年間重建。
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
前方即是昆明湖 遠處為玉泉山的玉峰塔
遼闊的昆明湖,綿延不盡的林木,遠處是十七孔橋和南湖島。
長廊東起樂壽堂西院,西至石丈亭。長廊長達728米,其間點綴以留佳、寄瀾、秋水、清遙
四座亭子,以及魚藻軒、對鷗舫兩座對稱的點景建築。長廊背山面水,平面呈展翅蝙蝠形狀
(取福字諧音),不僅把各處景點有機地串聯起來,本身也是頤和園中一處最有名的景觀,
長廊上有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西湖風景、二十四孝、中國古代詩歌和神話故事
(如張敞畫眉、牛郎織女、張良納履等)、山水花鳥等圖畫,共計一萬七千餘幅。
萬壽山南麓的中軸線上,金碧輝煌的佛香閣、排雲殿建築群起自湖岸邊的雲輝玉宇牌樓,經
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終至山顛的智慧海,重廊複殿,層疊上升,貫
穿青瑣,氣勢磅礴。巍峨高聳的佛香閣八面三層,踞山面湖,統領全園。
過了這個排雲門即是排雲殿
佛香閣位於萬壽山前山正中位置,為鐵力木修建的八角形三層樓閣,高41米,上覆綠剪邊
黃琉璃瓦,是頤和園內體量最大的建築。仿武昌黃鶴樓改建閣樓。
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橋和南湖島,遠處是北京電視塔。
頤和園是清朝三山五園中保存狀況最好的一座,也是清朝,乃至中國帝制史上最後修建的一座
超大型皇家園囿。此外,頤和園還是自漢武帝建章宮首創「一池三山」模式以來,最後一座、
以及僅存的一座保留著這種模式的宮苑。此外,由於規劃於清朝的鼎盛時期,這段時期也是中國
古典園林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因此頤和園/清漪園積澱了深厚的中國園林文化傳統,成為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集大成者。凡舉中國造園藝術中的山水規劃、借景、驀擬、對景等手段,
都在頤和園中得到體現,其氣魄之壯麗甚至超過了平地起造的圓明園和山地構築的靜宜園,成為
中國古典園林的登峰造極之作。
樂壽堂前巨大的青石有乾隆所題的字--青芝岫(音秀)。相傳明朝時有個愛石成癡的人,名為
米萬鐘。在房山中發現這塊型如靈芝的巨大青石,雖耗盡家產仍未能將此石般運回家,只有
棄置半路,後被乾隆移置於此,取名青芝岫。石上還留有當時一些大臣的詩文。
樂壽堂、玉瀾堂、宜芸館等庭院是慈禧、光緒及後妃居住的地方。
莊重威嚴的仁壽殿是清末慈禧與光緒從事政治活動的主要場所
頤和園是一座巨大的皇家園林和清朝的行宮。屬於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園之一。頤和園
素以人工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著稱於世,是中國園林藝術頂峰時期的
代表,1998年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經過了半天的遊園 有些飢腸轆轆,來到西苑地鐵站有個中型的美食街--龍湖星悅薈
正巧有家想了好久的西北面食快餐店--西貝筱面村
店內清新潔淨 雖未到晚餐時刻 已經快客滿了
現做的西北面食 價錢公道 餐點好吃 且服務親切 讓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