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杜甫 石壕吏】一詩讀後
2014/08/29 07:17:06瀏覽3780|回應0|推薦5

【杜甫 石壕吏 】一詩 讀後    


杜甫在文學史上被尊之為[詩聖],所寫的詩描述記載了安史之亂,社會動盪、民不聊生的痛苦,所以杜詩又被視為[史詩]。

杜甫史詩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吏]、[三別] 今天我選讀的是三吏中的[石壕吏]。  

《石壕吏的寫作背景  》

唐肅宗乾元二年春,郭子儀的大軍在鄴城,被安祿山手下史思明打得大敗。為了補充兵力,便在關中一帶強行抓人充軍。     

肅宗乾元二年,杜甫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他離開洛陽,風塵僕僕的趕往華州任所。

所經之處,到處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途中經過石壕村,石壕村在今日山西平顺。

杜甫這一路上親眼看到人民流離失所悲痛苦楚的情形,就將所見所聞寫成有名的“三吏”、“三別”。《石壕吏》便是“三吏”之一。  原詩是: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迎。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我將原詩分成四個段落:

(一)暮投石壕村~婦啼一何苦。

杜甫要趕去華州,有天晚上來到了石壕村,求宿在一對老夫婦家中。疲憊的杜甫已入睡了,半夜被一堆官兵大呼小叫的吵醒,原來是官兵半夜抓人充軍。只見這家老先生翻牆逃走。

杜甫被安置躲到了後院的柴房。  老婦人開了大門,一群官兵像土匪一樣衝了進來。杜甫彷彿聽到了官兵大聲的斥責咆哮,老婦人嗚咽的抽泣。


(二)聽婦前致詞~出入無完裙。

老婦悲苦的向官兵訴說道:家中三個兒子全被抓去戍守鄴城了,剛剛接到一個兒子託人捎的口信,其中兩個兒子已戰死了。

我一家人也只能苟延殘喘。家中沒別人了,只有我的媳婦,及還在吃奶的小孫子。 可憐我的媳婦一身衣服破破爛爛,也不便出來見客。


(三)老嫗力雖衰~猶得備晨炊。

老婦人繼續哭訴說:我們家已沒有人可抓了,你們真的要抓人就抓我吧!我雖然年老力衰,我就替軍隊𥚃的官兵們做早餐好了。


(四)夜久語聲絕~獨與老翁別。

久久之後,夜又回歸了原來的寜靜,躲在柴房裡的大詩人,疲憊至極的昏昏睡去,睡夢中依稀的聽到年輕女人的啜泣聲。


第二天詩人繼續趕路,向這家的主人告別時,只看到昨天倉皇翻牆逃走的老先生,並沒有見到老婦人。此去一別江山萬里,詩人記下了這齣人倫悲劇,仍然要繼續的趕路!   


《文末感言》

安史之亂天下蒼生生靈塗炭,杜甫在石壕村親眼看到官兵深夜抓人充軍的悲慘情形。借宿的這戶人家,三個兒子都被抓去當兵了,其中有二個兒子已戰死,剩下的一個也生死未卜!

但是官兵仍然不放過這家人,不是老先生半夜逃走,恐怕也會被抓去充數。 不管老婦人如何哭訴哀求,官兵無動於衷,只要抓人交差了事。老婦人最後將自己交出。

一個老婦那能打仗?那就為士兵們做飯吧!  就這樣老婦也上了戰場。 


這首詩作者用他樸實無華的文筆,真摯深刻的感情記載了戰亂之下人民痛苦的心聲。作者除了反映了官吏胡亂抓人充軍的弊端外,同時為人民的苦難發出最深沉的吶喊!


杜甫的作品今日讀之,可以感受到詩人滿腔熱血,憂國憂民的情操。  蘇軾曾說:「古今詩人眾矣,而杜子美為首。」 

寫[中國文學發達史]的劉大杰認為「他具有任重道遠的積極的救世熱情,具有憂民愛物的思想,也有能愛人能惡人的憤世疾邪的善惡分明的直感。」


這些諸多的肯定與讚美,都奠定了杜甫在中國詩壇上[詩聖]的恆久受人敬仰的地位!

(圖/天明登前途 獨與老翁別)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nice720703&aid=1674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