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 麗江古城 / 納西古樂 (2008/4/15) (其餘相片請參考福基閣、納西古樂)
當初剛到麗江為了俯瞰古城所以住獅子山上,幾日轉悠後,發現麗江古城四方街的夜晚既沸騰又有燈光儷影,為了湊熱鬧,於是決定〝搬家〞,找間離四方街鬧區近一點的標間。運氣不錯,沒花多久功夫就找到算是乾淨的〝福基閣〞客棧,鏘!鏘!一晚 RMB 60,雖然店家說可以先挑二樓,不過木板樓梯太窄囉,如果拖上我們的行李,怕是會出人命,所以我們選了一樓,哎!這一樓可真讓我體會了〝木愣建築之美〞~
因麗江古城內是禁行車輛,所以除了公安車之外,大家都得靠兩腳走!先前獅子山靠古城邊,又有客棧夥計自願搬行李,所以行李不是大問題,現在換到四方街邊的客棧,行李得「喀啦~ 喀啦~ 」地拖在古城石頭路上!如果我真像沒撇步的觀光客般「喀啦~ 喀啦~ 」地拖行李,那我就太對不起行李箱的小輪子!注意囉,請客棧店家幫你叫輛小三輪車(RMB 10),這種小三輪車,會幫你把行李給拖到車子不能再行的位置,接著,當然是要求客棧店家幫忙給抬上去囉!沒辦法,服務業嘛~(可是那輛小三輪車好像甚麼都載,所以我的行李變得好髒,晚上開始角色扮演─清潔婦!)
到福基閣要由科貢坊進入 科貢坊門下兩邊是東巴象形文。三輪車到此為止
看到安樂居右轉爬往福基閣 ↑爬往福基閣
路底。夜晚的福基閣大門 清晨由大門往下看
福基閣隔壁是〝麗江市納西文化傳司協會〞
福基閣在哪裡?請看橘2 (此客棧僅能說離四方街、酒吧一條街超近,非常不適合度蜜月)
十趾瞎魔
住木楞客棧最好別選一樓,除非你跟我家胖Tony一樣會卡在狹窄的木樓梯上(每家梯子寬窄不同,最好慢慢挑,當作參觀麗江重點行程)。木楞房白天沒客人時,毫無樓上樓下差別,但是一到了晚上,一樓客人就有得受囉~ 想像一下樓上的房客穿著皮鞋或高跟鞋走來走去,便是咯!咯!咯!穿著球鞋或軟底鞋走動,就是砰!砰!砰!頭頂上的木樓板變身為瑕疵版的〝阿房宮〞廊腰縵迴〝音廊〞,咯咯砰砰響得不得鳥,踩在上面的絕對無法與婀娜多姿聯想,配合臨近酒吧一條街傳來的喧鬧,如同被關在悶鼓裡整,是為「功夫」電影裡的六指琴魔進階→十趾瞎魔,弄得一晚心律不整,惡夢比尿多!
夜晚的福基閣,左下為我們標間
〝魔〞了一晚,大清早便在昏沉中被院內喳喳呼呼的客人吵醒,由於我們房間杵在客棧關鍵位置,團客在小院集合,順便噴上兩管菸,頓時像煙燻穿山甲般,我們破窗呼吸,可惜關窗也不是開窗也嗆壞。等到這些人用完早餐出門後,院子才回歸安靜,可以想像當時我除了不會啃竹子外,面相和Panda相去不遠矣!人生有得必有失,方便了四方街附近夜景、清晨拍攝,就得犧牲聽覺與嗅覺。
清晨的由房內看客棧小院
由我們房間,可以看到對角的客棧入口 客人離開後的安靜晨光
安靜斜光下的躺椅 開門開窗的那間,便是我們接著幾日的落腳處啦
搖啊搖~ 船兒搖到外婆橋
一般人大半都耳聞麗江納西古樂之可貴,並稱之為〝中國古典音樂活化石〞。納西古樂可分為三部分,一為〝熱美蹉〞,屬民間歌舞樂器音樂;二為《白沙細樂》集舞曲、歌曲以及器樂曲牌三個部分;三是據傳在明洪武十五年(西元1382年),沐英屯兵雲南,將中原唐宋以來的一些詞牌和曲牌音樂傳到了麗江─《麗江洞經音樂》,之後揉合納西族原有的演奏風格,遂漸漸形成納西古樂,而此同時,這種唐宋詞曲卻在中原漸成絕響。
《白沙細樂》
針對《白沙細樂》有很多考據說法,我取故事性較足的列文。納西語音為〝崩石細哩〞,有如〝別時謝禮〞。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時,革囊渡江攻克金沙江邊的石頭村,挺進麗江,而後滅大理,最終滅南宋完成一統中國的大業。相傳當時獲麗江納西族首領阿良的幫助,故忽必烈離開時,留下一半隨軍樂師和樂譜給阿良作謝禮,此即〝別時謝禮〞的由來。不過亦有一說─《白沙細樂》是納西族憑弔戰爭亡靈的〝安魂曲〞。
不論是元人遺音或戰亡安魂曲,《白沙細樂》均傳達繾綣懷念、哀怨憂傷之感,故多用於喪事。目前白沙細樂僅能將原12套古曲,再現其中8套─《篤》、《一封書》、《三思吉》、《美麗的白雲》、《公主哭》、《跺磋》、《南曲》、《北曲》。樂器有笛、蘆管、蘇古篤、箏、二簧、胡琴…等,以合奏為主,演奏人數不固定。【註1】
《麗江洞經音樂》
《麗江洞經音樂》是元明以來,從中原逐漸引入麗江的道教〝經腔〞音樂,保存部分唐宋以來失傳的詞、曲,帶有漢曲絲竹樂風,主要談演道教經典《玉清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麗江的洞經音樂,便是古樸的江南絲竹樂風融合納西族傳統音樂而成。 《山坡羊》、《浪濤沙》、《柳搖金》、《水龍吟》、《步步嬌》、《萬年歡》、《漫五言》、《到春來》、《一江風》、《到夏來》、《到秋來》、《到東來》等22個曲牌,其中《八卦》、《浪淘沙》、《山坡羊》、《水吟龍》則屬中國唐代遺存詞曲,旋律典雅,可用於婚、喪、祝壽等。樂器有笛、蘆管、琵琶、三弦、二簧、胡琴、雲羅、小鈸、小鈴、搖鈴…等。
1981年,由宣科為首,並擔任會長組成了〝麗江中國大研納西古樂會〞,經多年宣揚與應邀至世界各地展演,使納西古老樂曲得以馳名中外並深受矚目。當年老團員,現今已有多位辭世,因此不少人是衝著樂會古稀老人而來。
我們既然住到四方街附近,不去聽聽中原失傳已久的唐宋古樂就太可惜了!雖然事先做功課,由網路得知〝麗江中國大研納西古樂會〞對面有個〝東巴舞〞,票價便宜甚多,既可聽古樂、民歌,又能看東巴舞蹈,比〝麗江中國大研納西古樂會〞僅聽古樂有意思且活潑多了,但是Tony認為古樂會80幾歲的老先生快走光了,再不去聽恐怕留有遺憾,因此決定還是選擇名氣較大的〝麗江中國大研納西古樂會〞。於是請客棧老闆訂票(客棧通常均可幫忙訂票,也可說說價),在高、中、低不同價位中,我們選擇了中價位RMB 140/1人 的票,再跟客棧老闆小殺一下,以RMB 115/1人 成交,時間為是日晚間八點。
古樂票。封面人物為宣科,封底則列出時間、座位、票價。兼具古樂說明小書本
納西古樂會
當晚,我和胖Tony由客棧花不到3分鐘便走至四方街邊的東大街,〝古樂會〞前已經有一群人等在門口了,仔細一看,怎麼大部分都是〝阿豆仔〞!難不成外國人比較懂得欣賞唐宋古樂?魚貫進入會場後發現,哎呀!我們中價位的票也沒高明到哪去,因為已算是中價位最後排,至於低價位?頂多一排人在我們後面!這些〝阿豆仔〞真有錢,通通買滿前面的位置,不過我心裡懊惱的不是拼不過外國人,而是,我當初怎麼不摳門一點,買後一排好像也沒差,想到那幾文錢,不禁憂傷了起來~
古樂會內廳。前面幾乎都是〝阿豆仔〞
沒多久,開始了!終於得償聆聽人稱麗江經典的古樂。好多人拿起相機或Vedio開始拍攝,我當然也不例外,心裡執著地只想著記錄殘存幾位80多歲、絕無僅有古樂家演奏。但是,過程實在太辛苦了,一開始是前面的〝阿豆仔〞動來動去,害我螢幕黑頭幢幢,要不然就是突然起立鼓掌,大屁股塞滿我的鏡頭!很氣耶,整個錄影畫面跳動得像在海上遇到風浪一樣,浮浮沉沉!
看到沒?80幾歲的老樂家剩沒幾位。正中模糊的2008年為86歲,他是古樂靈魂人物歐,也就是指揮啦!他操作的指揮樂器叫做〝十面雲鑼〞,此面樂器已經200多歲囉!
不過,最慚愧的是,怎麼每一曲對我來說都一樣呀!啊~ 我到底是不是中國人?還是 古樂實在太莊重典雅,不符我的格調?當我發現自己鑑賞力太弱時,坐在旁邊的胖Tony居然慢慢進入彌留狀態!開甚麼玩笑~ 這胖傢伙居然想睡掉RMB 115!人家《白沙細樂》是安魂曲,不是催眠曲,胖Tony竟然加入攪局行列,我不但要閃前面黑頭,還要用手軸撞他,導致畫面風浪加強為十級;沒想到胖Tony愈來愈浸淫於樂曲中,合音漸起,這像話嗎!你聽過唐宋鼾聲古曲牌嗎?大夥說說看,這麼高雅的藝術活動,怎麼到我們身上就走樣哇!我變成手很忙的八爪章魚,胖Tony則是睡很沉的安魂軍,為什麼我們註定就是下里巴人命,不禁喟嘆:「陽春白雪實無慧根領受」。
曲牌《一江風》,為擊鼓罵曹的故事,元代音樂家借古諷忽必烈而作。親愛的,本影音連中英說明,總長5':52",提醒您,別手癢,無誠勿試!(雖然這已經是其中較活潑的了~)
幾套古樂戲曲表演結束,外國人洶湧至出口搶購CD與紀念品,雖然我很想附庸、催眠自己剛享受了一場美妙絕倫、欲罷不能的古樂巡禮,最終還是摸摸鼻子牽著睡了很久的Tony擠出會場。
你問我納西古樂如何?我實在印象不深耶~ 硬要歸納的話,我只能說,唐宋時代的人是不是只會鏗鏗鏘鏘!+ 咚嗡~ 咚嗡~ 鼓聲呀!?羞~ 敝人實在沒素質,先閃~
後來到束河古鎮,四方街旁的石橋上,納西古樂不用買票就可以聽耶~(沒素質的人,沒差啦)
【註1】白沙細樂三種歷史淵源說法:(刪節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38205.htm)
一說:為古代文獻記載。清乾隆八年 (1743) 編撰的《麗江府志略》記載:「夷人各種,皆有歌曲跳躍歌舞,樂工稱〝細樂〞。箏、笛、琵琶諸器與漢制同。其調亦有《叨叨令》、《一封書》、《寄生草》等名,相傳為元人遺音。」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有關白沙細樂歷史的記載,認為始自元代。與這一說法相似的亦有清末的《麗江縣誌》的記載:「現實元太弟革囊渡江,其音樂相傳有胡琴、箏、笛、諸器,其調有《南北曲》、《叨叨令》、《一封書》、《寄生草》等名。及奠期,主人請樂工奏曲靈側,名曰〝細樂〞,纏綿悱惻,哀傷動人。其發引也,亦以送之。」由此可見,白沙細樂至少在清代已作為哀樂使用。
二說:為民間傳說,主要有兩種。其一,相傳白沙細樂是當年忽必烈贈送給納西族首領阿良 ( 一說為木天王 ) 的禮物之一。南宋理宗寶元年 (1253) 蒙古憲古憲宗命其弟,也就是後來的元世祖忽必烈親征大理,納西首領阿良在剌巴江迎接蒙古大兵執禮甚恭。不久,忽必烈攻破大理,在揮師北還之際,為感謝阿良,封他為〝茶罕章管民管〞,並且賜阿良大量禮物,其中,包括半隊樂工和一半樂譜。忽必烈南征的這段故事,在明代納西宗譜牒《木氏宦譜》中有明確記載,但在關於禮物並未提及音樂。其二是為龍女公主而作,相傳木天王想吞併西番國,便把女兒龍女公主嫁給西番王子,龍女得知此消息後便寫封信,將信掛在狗脖子上帶到西番國去,西番王子知道這陰謀後,便率兵來攻打麗江,但被木天王打敗,木天王旋即將公主囚禁於玉龍湖中的玉龍亭。公主死後,人們為紀念她而創作白沙細樂。所以白沙細樂有一種月寒風輕冷雨霜魂般的悽楚情調,常有聞此樂後感慨紅塵苦難而悲從中來、失聲慟哭者。這是一個淒美的故事,還將白沙細樂的名曲《一封書》、《公主哭》、《赤腳舞》、《阿麗哩格吉拍》等揉進了故事情節之中。
三說:為當代學者的研究。北京學者毛繼增曾於 1962 年赴麗江進行實地考察,他認為白沙細樂可能是元代蒙古族軍隊入滇時傳入麗江,由於一部分蒙古士兵長期留守、定居麗江,這音樂也就伴隨著他們而流傳至今。其依據除了上述兩部志書的記載外,還有如下幾點: 1. 一部分蒙古士兵留駐麗江是事實。如今當地有一村子的名稱漢譯即為〝蒙古人居住的村子〞,亦有部分當地還稱自己為蒙古族的後裔。 2. 演奏白沙細樂時,樂工作蒙古族裝束,而其他民間表演藝術均無此習俗。 3. 在白沙細樂的樂隊中有一種叫〝蘇古篤〞,其形制與元史中記載的〝火不思〞基本相同,麗江的鄰近地區和雲南其他地方亦無此樂器。此外,雲南學者黃鎮方認為白沙細樂不僅是〝元人遺音〞,而且具體來說是約於明代中葉傳入雲南麗江的昆曲。其基本形式是南北合套。黃先生主要從曲牌名稱、音樂形態和伴奏特點的比較以及結合其他史料分析等方面進行了考證。比如白沙細樂中有與南北曲同名或相似的《南北曲》、《叨叨令》、《寄生草》、《一枝花》等曲牌;在旋律上白沙細樂與昆曲唱腔有許多共同特徵;在結構方式上,白沙細樂的組套法則與昆曲的曲牌聯套多方面吻合。
白沙細樂的曲調大多為羽調式,包括五聲性的七聲音階、六聲音階,個別部分運用五聲音階。在元曲和漢族其他民間音樂中亦有《一封書》的同名曲牌,白沙細樂中的《一封書》極有可能是元人遺音。從音樂形態上看,它那輕柔婉麗與昆曲中的南曲一脈相承;另一方面,曲調中頻繁出現的 re-do-la 和 la-sol-mi 等旋法特徵,又隱約透出幾分北方草原音樂的風格。白沙細樂的曲式結構靈活多變,不拘一格。它既可以將 7 個部分進行連續演奏成為一部完整的大型套曲;又可以將各部分單獨運用,獨立出現。在音樂上,各部分之間有一種內在的有機聯繫。這是因為《篤》、《一封書》這兩首重要樂曲中的部分素材,經過多種發展變化後反復運用於各部分之中的緣故。
樂器按照演奏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 3 個樂器組:一為吹管樂器,有豎笛、橫笛、波伯。其中橫笛是主奏樂器,而波伯則是納西族特有的竹制樂器。二為彈撥樂器,主要有箏、琵琶、蘇古篤等。現在,箏幾乎不再使用。蘇古篤又叫〝胡撥〞,形似〝火不思〞。三為拉絃樂器,只有二簧一種,其形制類似漢族胡琴。白沙細樂的樂隊編制並不固定,根據場合和主人貧富狀況,可從 3~4 人直至 10 多人不等。其最常見的兩種編制是 8 人組和 4 人組。在演奏中,樂隊的排列有一定之規:樂隊必須位於靈台右側、布幕之後。演奏者則按年齡的大小依次排列,年長在前,年幼在後。
同其他民族喪葬音樂一樣,納西族的喪葬也有一套固定儀式規範。白沙細樂的樂隊由一位年長者負責領導,嚴格按規定的儀式進行演奏,同時,每個儀式都配上了相應的樂曲。納西族的喪事一般為 3 天。 3 天所演奏的順序和樂曲都有所不同。
第一天為〝懸白〞,家中有人去世的時候,將一個白紙糊的燈籠懸掛在大門前,表示家中要辦喪事,下午要在死者靈前進獻 3 次貢品,第二次獻貢品時,樂隊演奏《篤》,獻貢品之後,要朗誦祭文,樂隊則奏《一封書》。這時親友紛紛前來憑弔死著,樂隊演奏《篤》。
第二天為〝正祭〞,也叫祭奠,是喪事中最為重要的一天。最開始是〝奠主〞,此項儀式進行時,樂隊演奏《公主哭》。在接下來的儀式中,樂隊奏《一封書》。在亡者的子女們哭靈之際,樂隊則演奏《篤》。下午,親友們坐在一起,聆聽白沙細樂,以音樂來表達對亡者的哀思。一般式將《篤》、《一封書》、《三思吉》、《阿麗哩格吉拍》連綴進行演奏。晚上,表演者站成一橫排,面對靈台,齊唱《挽歌》。隨後,表演《弓劍舞》和《赤腳舞》,表演者手持松毛繞桌而舞,每舞一周則停下來向死者歌唱,如此不斷反覆。按納西族的風俗,如果死者是男要跳 9 次,如果死者是女則 7 次。在舞蹈之時,樂隊以《一封書》伴奏。
第三天為〝送靈〞,即出殯。在行走之時,演奏者之前,靈柩緊隨其後。其曲目為《篤》和《一封書》。白沙細樂的樂隊按習慣並不用將靈柩送至墓地,在半路即可回家。至此,白沙細樂為期 3 天的喪葬音樂方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