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8/26 00:19:04瀏覽2027|回應5|推薦31 | |
我們平地步出這金堤重鎮,玉壘仙都,終於遊完佈局嚴謹,占地約5萬餘平方公尺的 「二王廟」(東苑加西苑),雖然天陰未開,卻別有一番尋古幽境之感。 循著路徑,我們掠過二王廟以園林為主的「東苑」,向下來到「松茂古道」,眼前正臨都江堰的內江, 安瀾索橋蕩蕩跨過金剛堤,我們終於如此接近兩千多年的科技文明! 四川有一句諺語叫「先有都江堰,後有天府之國」。原本最容易氾濫成災的岷江,每年春天挾著海拔 眼前的內江,在灰灰濛濛的天候下,繼續千年的流動路徑,步在 松茂古道上,可以看見一旁展示的「 榪槎」──以三根木料組成的三角架,用繩索捆緊,然後用一橫木 ( 簷梁 ) 連結捆綁數個榪槎於角架腰處,並加豎木柱,在此木柱面鋪上竹笆,再用黏土築成硬泥埂,變是木構的攔水工具了;另外,還利用當地竹子編織成「竹籠」,裡面放入卵石,作為護岸做堰的低堤,引導水流,直到今天仍具作用。 我們循著「 安瀾索橋」向 「 金剛堤」走去,在搖搖晃晃的索橋下,是被分流而來的「內江」,橫跨 都江堰內、外兩江,長 魚嘴 飛沙堰 大致上來說,都江堰三個主要部分是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口,而飛沙堰可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患的關鍵,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餘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若遇洪水的非常情況時,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回歸岷江;另外,這條長 「深淘灘,低作堰」這句都江堰名言,淘灘便指飛沙堰一段河床每年要深淘,深淘的標準是古人在河底深處預埋的「臥鐵」,歲修淘灘要淘到臥鐵爲止,才能保障灌溉區用水;低作堰就是說飛沙堰有一定高度,高不利溢洪排沙,低會使寶瓶口進水量不足。我們駐立堰前,若不作說明,渾然不知這不起眼的堰口,便是調控四川富庶的關鍵。 寶瓶口 寶瓶口修築較早。寶瓶口是人工開鑿而成,原本是一整座玉壘山伸向岷江,據說春秋時代(約2400多年前),蜀國工程師開明為治岷江洪水(尚書禹貢篇、晉代常璩華陽國誌),以燒石開山法鑿穿玉壘山末端的山崖(在寒冷的冬天,將山壁先用火燒烤,形成裂縫,再澆以冷水,水結冰撐大縫隙,再配合斧鑿敲下石塊,如此反覆使用),是為「寶瓶口」,疏導岷江的洪水進入成都平原,到了戰國時,秦蜀郡太守李冰,在既有規模上加以修改,仍用火燒岩石,再澆以冷水,使岩石在熱漲冷縮的情況下爆裂(火藥發明於東漢時期,即西元25~220年間),拓寬寬 寶瓶口鑿成時,雖具分流和灌溉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仍難以流入寶瓶口,所以才會用竹籠在江心堆成一個魚嘴型的狹長小島(魚嘴金剛堤),將岷江分為內外,這才進一步順利確保水量。水源入了寶瓶口,再循著規劃好的灌溉網絡,阡陌 縱橫,讓四川盆地為稻米之鄉、天府之國。離堆側邊,還有一段河道,設計有人工暗渠,目前為成都工業用水的暗渠。 「都江堰」屬於「離巢水庫」岷江混濁時不進水,澄清時才引水入一旁水庫,讓二千多年前的古人科技,至今仍發揮著防洪、灌溉的功能;與今日的攔壩而生的水庫相較,今者淤積一年比一年高,難怪僅十年至百年壽命。 原本陰朦天氣,再加上非觀賞風花雪月,本是意興闌珊的我,在經過理解認識後,內心對先人的感動,有如對無明神祇的崇敬,想著兩千多年前,便有此番智慧規劃與定見,急功近利的今人,更動了自然生態,得到的確是短暫龐大的怪獸。 看完工程主體,我們並未繼續參觀附近新興公園或其他殿宇建築,兩人往回爬了一點,便在近出口處遇到師傅小劉已經與相遇的同行小酌了起來,我們便在這家沿水而築的涼亭點了茶和餐,憑水續溫古人浩偉之功。 四川的茶葉喝起來與台灣凍頂與烏龍大異,喝慣台灣高山茶的我,對於漂盪枝枝細小綠針的茶葉僅能說是特殊,並無段數去評判優劣,倒是不便宜就是;至於這家園區餐廳的食物則普普通通,菜色也不外乎就是一般店家的花樣,每次都要推薦我們吃辣子雞丁或是回鍋肉之類,也許是材料現成方便準備吧!我們點了雞湯、菜脯蛋、炒時蔬、辣子雞丁,拗不住服務員推薦回鍋肉,我們只好強調不要肥肉。口味大致都還好,就是辣子雞丁幾乎找不到幾個雞丁,這我們也就算了,但接著端上來的蒜苗炒回鍋肉,則全部都是肥豬肉,讓人冒火,真是欺負人,Tony招呼來服務員,請他自己看清楚這盤是什麼德性,端回去換一盤,服務員居然還說,他們的肥豬肉真是肥而不膩,真聽他在放屁,什麼都有他的話,那肥而不膩請他們端回去師傅吃,我們就是要換盤老實一點的回鍋肉,真是不踏實的店,就是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壞了古人福地勝景!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