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7/22 09:57:19瀏覽831|回應0|推薦3 | |
小記07/20澎湃心情。 這兩天為了寫金門貢糖,在網路蒐尋、細讀了至少30篇文章, 居然找到一篇姐夫小說家吳鈞堯(他是金門人), 寫他帶岳父(咦!不就是我爸爸嘛 !)造訪金門時的 這一篇文章。
文學記錄了親情與美食的互動與回憶,這就是文字的魅力啊。 http://www.kmdn.gov.tw/1117/1271/1274/38553?cprint=pt 金門日報 副刊文學-摃貢糖
小時候,姨丈曾在金門山外開貢糖店,常帶給媽媽加工後的殘料, 用來餵雞、餵豬。媽媽不知道,我常趁著左右無人,打開麻袋袋口, 小心翼翼、心頭雀躍,伸手, 在不知混著花生糠、還是米糠的殘料裡,摸索已結成硬塊的貢糖。 被我取出貢糖不再是一塊一塊,而黏搭成碩大、黏糊的糖條, 我滿懷歡喜取出,單是握著那沈沈的重量,就讓人無比幸福, 儘管味道已變了樣,入口後依然甜美。 花生跟糖,是製作貢糖的兩大材料,金門空氣新鮮,水質好, 加上島上風大,造成土壤乾沃,花生結粒雖小,卻堅實甘美。 我的家鄉昔果山,地多紅壤,花生印著自然的紅土色澤, 煮過曬乾或賣給貢糖店,價錢都特別好。 製作貢糖時,需先炒過花生,再與麥芽糖混合,趁熱取出花生糖 敲打,直到變成花生酥,然後再包餡、壓平、切塊、包裝。 人力敲擊後,糖質綿密細緻,貢糖也被稱為「摃糖」。 我少時搬遷台灣,民國七十幾年,金門尚為戰地, 加以觀光尚未開放,回鄉,除了辦理「離境」手續麻煩, 還得搭乘海軍艦艇,歸鄉被視為畏途, 所以,在台北而能品嚐貢糖美味,是極為難得的。 要不是民國九十一年,出版︽金門︾散文集,跟家鄉以鄉愁之外 的方式聯繫,金門對我,仍會是遠的。後來參加詩酒藝術節、 碉堡藝術館以及文藝營等活動,漸漸找回昔日金門, 認識金門其他風貌,這才領略,故鄉也在大步邁進著。 九十三年冬天,特地偕岳父回金,他克服搭機恐懼, 重返三十年前服役舊地。金門變化大,幸運的是, 他服役處居然還沒變成廢墟,加上文友林媽肴權充導遊, 很快找到營區,岳父興奮地跟駐守的士兵說,「我以前, 就是宿在這裡的啦!」 金門變很多,有些東西卻留存下來,且變得更好, 像是高粱、貢糖。岳父還記得金瑞成貢糖店就在八達樓子旁, 只沒料到,規模已變得輝煌。老闆洪松柏出面接待, 岳父舊事重提,不忘試吃貢糖。 貢糖口味演變繁多,金瑞成貢糖則以「竹葉貢糖」獨享盛名, 製作竹葉貢糖,是先把砂糖跟麥芽熬成糊狀,加花生粉攪拌, 然後取一糰,將其輾成片狀,再捲成條狀,內包花生粉, 整型之後,切割成小塊狀,裡襯麻竹竹葉, 不止吸掉油份,還有竹葉芳香。 我愛吃各種貢糖,有茶一杯,便能仔細回味。 |
|
( 在地生活|台灣離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