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閒聊一些關於《此書無名》心法的私設
2022/07/17 09:06:46瀏覽381|回應0|推薦3

根據遊戲中《嘆世寶卷》一些細節的基礎,以胎藏界密法——密續《大日經》(故事裡改稱《普照心經》,是為了配合女主的命格,還有避免得罪宗教團體)和傳說故事《日月同暉》,以及日月同暉在中文上的各種詞解,增設了《日月同暉心訣》此心法。並將《九泉心經》以《地獄經》做為基礎想法,配合劇情將三者關聯在一起。

***

設定——皇帝的想法:

既然燃燈大師你苦民所苦,那我就讓你失去感情,沒有感情的人怎會有同理心?在吐蕃密宗的協助下改編出一部《嘆世寶卷》,內多為違反常人認知的行氣方式,會造成修練者經脈內損,慢慢喪失感情。(有點類似腦白質切除術的功法版)

在無生教之亂當時,皇帝遙見了楚天碧等武林中人會成為朝廷的第二個心腹大患,在暗樁千面公子的協助下,知曉了楚天碧與魔女姬憐容育有一雙子女,且早早掌握了水若嬋未死之消息。

又與密宗合作,改編出了第二本殘缺心訣《九泉心經》,修練者會被強化腦中的負面情緒(海馬迴受損,記憶錯亂,長期記憶與近期嚴重毀損,只會記得內心裡情緒最重的事件,以及過去遙遠的回憶)。

成功造成了無生教之亂十八年之後的第二場武林大亂,並且全然按照皇帝的算計,讓俠隱閣元氣大傷,楚天碧甚至差點被廢。

段霄烈正是看透了這一點,才帶走了一半與自己相同理念的師生,以求保護俠隱閣。(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這時,皇帝又發現了當初他下的餌,竟也成長成了對朝廷的威脅,根據錦衣衛探聽來的消息,以及聽取了石司命的說法後,為女主量身打造了《日月同暉心訣》,這是一本效果與前兩本殘缺版心訣完全相反的心法。

修練者感情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不理智,而且由於能同時讀取他人情緒與想法,精神會越來越混亂,越來越不能肯定自己真實想法到底是什麼。

我現在所想的,是讀取到了旁人情緒與想法?還是真的是我自己所思所想?

此心訣還強化了修練者的記憶力,接收他人念頭之後,忘也忘不掉,越累積越多,造成腦中壓力極大,最終各種情緒與想法互相混亂成一片,導致修練者最終瘋魔。

只要再給予修練者一點刺激,對方就容易崩潰失控,照著皇帝的想法去殺掉那些武林中人與乞丐流民。

但此三本殘缺心法,皆可以意志力抵抗影響,無名最終保護深愛之人、身邊之人、天下眾人的心,大過於一切,成功反抗了瘋魔的下場,卻也失去了修練了十八年的內勁,終生不得再修練任何心法。

***

而日月同暉的基礎故事:

傳說太陽神有十個兒子,只有小兒子刺日宅心仁厚、心地善良。太陽神年老體衰時,刺日終日在身邊照顧他。在太陽神心中一直都藏著一個死結,只是永遠都無法訴說,在他死去的那一刻,目光與刺日的一個短暫的交匯中,他微笑著死去了。同時刺日冥冥中也有了對自己前世朦朧的回憶(他邂逅了月神之女——暗月,暗月雖然身姿嬌弱,但眼神極為冰冷。想起一切的他便發誓:即便保留最後一份光熱,也要再續他和暗月之間前世今生註定的情緣。),潛意識裡在心中暗藏著一份至真至純的光。(終於,這份真誠與執著打動了暗月,她的眼神不再冰冷,他們重新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太陽神死後,十個兒子在天空肆虐的炫耀自己的光和熱,只有刺日一直都保留著那份最耀眼的光芒。

大地萬物被照的生靈塗炭,接著也就有了后羿射日。后羿毫不留情的射死前九個太陽,當拉開弓弩射向刺日時,他猶豫了。刺日哪裡是照射大地?他對大地的目光像母親看兒子一樣和藹,又像小孩子撫摸自己心愛的玩具熊一樣溫柔。后羿還是放棄了。

大地萬物一直都是一片詳和的景緻。直到天神在人間種下情種。

接著大地上的戀人們總是抱怨對方不夠愛自己。人間充滿怨氣。

刺日和暗月為了減少人間的怨氣,頭一次一塊高掛在天空。來告訴人們:不是他不愛你,相反你們對彼此的愛都沒停息過。

而後,刺日和暗月總是不定期的同時出現在天空,用以繼續告誡與勸告那些相愛的人:你們對彼此的愛都沒停息過,請珍惜身邊的幸福。

後來就演變成了傳說:一塊看到日月同輝的戀人,都會一生相守。只是人們總是忙著自己的瑣事,很少有機會看到日月同輝。

因此在故事的安排裡,石崑千方百計去尋能解決無名劍意缺陷的方法,石司命誘導著他取得了此心訣,他被此心訣裡暗藏的含意給深深吸引。

他藉由送心訣一事,隱晦的對無名告白,並且心中期望無名修練心訣後,就算只有一瞬也好,能讀懂他內心的真實想法。

---

日月同暉(日月的光芒交相輝映)在中文解釋中,可以理解成:

「與自然同壽,長壽穩健之意。」

「風雨同舟,互相扶持,共患難之意。」

「日月凌空,照耀大地,君臨天下之意。」

---

此些含意,都與故事內文息息相關。

這本心訣,可說是後半篇番外最重要的部分了。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9697012&aid=175800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