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某個午後,一架自橫濱出發的飛行艇經塞班、帛琉
飛來淡水,降落在郡役所後方的河道上,河岸邊擠滿了約
1,000名由官員、記者、民眾與學生組成,揮舞著旗幟的歡迎
隊伍。」這是淡水在地耆老周明德先生中學時期目睹水上飛機
的畫面,地點大約是現今馬偕登岸處附近水岸。這個事件
如是發生在現代,相信會讓本已人滿為患的河岸,更難以立錐。
而事實上,淡水水上機場(當時名為淡水飛行場)就在隔年竣工
啟用,成為台灣唯一的民用水上機場,也是第二個國際機場。
目前,淡水飛行場僅留的遺跡,位於今淡水捷運站旁的鼻頭街
東側殼牌倉庫隔鄰的國軍營區中,沿營區前堅固的觀音山石
鋪面道路上行約100公尺右方則是因機場設立而生的氣候觀測所,
兀自在河岸迎著季風,探測人間冷暖。
1925年進行洲際飛行試驗的義大利飛行艇首度降落淡水,開啓
淡水水上飛機的飛行歷史。之後歷經以水陸兩用機場為考量的
「內台航線」,及放眼中國華南、中南半島及南洋的「航空南進」
政策多次試飛洗禮下,確定淡水成為飛行場的優越性。
七七蘆溝橋事變當年,淡水鼻頭村這個漢洋交雜的村落,
成為台灣總督府遞信部航空局選定的水上機場預定地,並開始
積極的進行測量及購地等籌設作業。
1941年4月「淡水飛行場」完工,7月開始營運,以
單翼雙引擎飛艇自橫濱經淡水停靠加油後飛往曼谷,每月往來2次。
以淡水河口沙洲(俗稱「浮線」)與八里間的河道為飛行航道,
但因為水上機場與河港同時使用河道,每在水上飛機起降前,
都會有巡邏艇會在淡水河道上以擴音器通知行船避開河道,
以確保飛航安全。但因日本於同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此航線
也在這個月宣告停止,結束了不到8個月的國際航運。
二次大戰後,空軍接收了水上機場用地,因此這個曾捲起江頭風雲
的水上飛行先趨,在軍事用地的原由下逐漸淡出人們的記憶。直到
交通部規劃的「淡水河北側環河快速道路」,路線壓過水上機場、
殼牌倉庫及紅樹林保護區所在,引發淡水文史及各生態環保團體
成立「搶救淡水河行動聯盟」,並經台北縣政府勘定,
淡水水上機場、氣候觀測所以及殼牌倉庫,同時在2000年公告
為市定古蹟。
前些天,跑步到淡水捷運站後方河岸,觀音山其時正逢烏雲罩頂,
當地人有此一說,每見觀音戴帽隔日必雨,所謂戴帽便是那
罩頂烏雲。失神間,一隻飛鳥滑翔著進入我的視線,猛以為是
單翼飛行艇又傍著山勢滑進淡水河,不禁想起前人注視著天邊
的小點,倏忽成為巨鳥在身邊降落的情景。視線投向水上機場,
近七十年間不見飛行器光顧的滑溜台斜坡,倒是憩著一隻昂首
面向河口的水鳥,不知僅是享受金黃色的微風,還是如我遙想著
當年的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