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梯隊顧問的我,卻怎樣也放不下那 殘留在小姊姊臉上的淚痕。因為, 我知道,那淚痕並沒有拭淨,它就 像一棵情緒芽子,會不斷的冒出來 ,不時的就來擾亂一下女孩的心情 。這,可是一件大事。
姊妹的衝突
這是一對可愛又活潑的姊妹,小學 高年級了,兩人感情很好,玩在一 起,上課在一起,吃飯、睡覺、洗 澡都一起,簡直是形影不離。
這一天,梯隊第三天了,大夥兒輪 流排隊洗澡,姊妹倆又一起抱著衣 服鑽進了浴室,開心的邊聊邊洗。 妹妹先洗好了穿上衣服,眼看姊姊 也在穿了,便將手擺在門把上,好 準備出去;姊姊一看,大吃一驚, 立刻大叫了起來:「你幹嘛開門? 我還沒穿好!你會害我…」又氣又 急的姊姊,劈頭一陣指責,妹妹趕 緊抗辯:「我沒有啊!我沒有開門 啊!」「還說沒有!我明明看到你 已經在握門把了!」妹妹急得哭了 起來,待姊姊穿好衣服,便奪門而 出,跑進寢室,找出電話卡:「媽 !姊姊罵我…」媽媽在電話那一頭 ,立刻隔空喊話,叫姊姊來聽,把 她責備了一頓。
姊姊聽完電話,摀著臉就哭了起來 ,「嗚…每次都這樣,明明是妹妹 的錯卻都罵我,只要她一哭,就贏 了…媽媽好偏心,老要我讓妹妹… 不公平…」,這時,活動員已坐在 她的身旁,拍拍她,陪伴她,讓她 盡情抒發苦悶,不做勸說與講理, 只有提供支持與關懷(我們活動員 的作法可都是歷經培訓,符合人本 理念的專業態度哦!)。
「當下的情緒」與「累積的情緒」
我們看到:在安慰與陪伴下,她 暫時的安頓了情緒,也抒發了不滿 。很多人會以為,這下子,她應該 沒事了;何況,過後,她依然和妹 妹有說有笑的玩在一起呢!
然而,我卻仍感到心疼與擔憂,心 疼的是這個寶貝既寬厚又辛苦,擔 憂的是那潛藏在此事件底下的,長 期累積的不滿情緒將會如何尋找出 口呢?
我們的生命經驗都可以很清楚的直 指一個事實-情緒有不同層次的安 頓方式:淺層的是,暫時性的察覺 抒發與接受;深層的是,根本的探 索與整理。
今天,小姊姊的情緒在溫暖的陪伴 下,只獲得了淺層的安置,然而, 隨之引發出來的,「不公平、偏心 」的深層感受,卻未能清理與釋放 。這是因為,媽媽採取了慣有的模 式來因應新的事件。於是「新事件 /新情緒」結合了「舊情緒/陳年 負面感受」,加重了情緒的包袱。 不信,請回頭來看,姊姊哭泣時的 內心告白:「每次都這樣…只要她 …就…媽媽好偏心,老要我讓妹妹 …不公平…」,句句抗議,都是在 展讀內心多次累積的痛苦與不滿。 今天的事件,再次強化了這些情緒 !
人類是兼具思想與感受的動物,兩 者經常需要對話與疏通,但若感受 太過沈重,思考便易受情緒所牽引 而停滯或棄甲。
眼前,看著姊姊的淚痕與心痕,我 決定:要暗暗幫忙扶她一把!
| | 懇親會
懇親會,是人本森林育梯隊中的一 個重要設計,每當梯隊結束,孩子 回家前,我們邀請家長,進行一小 時的親職教育講座,內容包含兩部 分:一是以影像照片呈現活動教案 進行的情況,二是講述孩子們的行 為表現及人際互動的情況。
我遂以此例在懇親會中,向全體家 長們來個會談。
我說:當父母親在遇到「手足爭執 」議題時,若一心想扮演法官,居 中裁判是非,很容易會被一些觀念 所牽引,如:「爭吵是不好的」、 「先告的有理」、「哭的比較委屈 」、「先打人、罵人者就錯」、「 大的比較懂事應該讓小的」…等。 以本事件為例,看得出來,這些似 是而非的道理,便一一指向姊姊的 不對。難怪,姊姊感到難以心服! 任何事件都應以真理-真正的道理 來溝通。尤其對孩子而言,要先從 尊重感受出發,再引領思想的理解 與行動的調整。感受若未獲得關心 與瞭解,再多的道理都將被情緒覆 蓋而無法彰顯。
所以,我提出幾個建議:
父母親面對「手足爭執」應掌握的 觀念與原則: 1.做引導者、協調者-而非法官、仲 裁者 2.不要擔心衝突-差異本就導致衝 突,學會溝通之道才是重點 3.自己是冷靜的-勿主觀情緒涉入 4.無論年齡大小、男女、性格、特 質,都要一體尊重 5.是教育,教導溝通-不是教訓、 指責、或強迫認錯道歉了事 6.先關心對象的感受與需要,再談 道理、調整行為
所以,如果重來,父母親可以這樣 做:(我稱之為-會心的技巧) 「手足爭執」的會心技巧:
1.聆聽妹妹-「你一定覺得很難受 ,你根本沒有要開門…你不喜歡 她的 口氣…你也生氣了…」 2.也要聆聽姊姊-「你因為很著急 …怕一開門就曝光…一急之下便 大聲 了…你也不是故意的…」 3.引導兩人互相同理對方-「你猜 她為什麼那麼兇?」「她為什麼 哭?」 4.並做自我省思-「自己有沒有錯 呢?」 5.然後表達歉意-「願意認錯嗎? 」「你想向她說什麼?」 6.肯定孩子、向孩子示愛-無論是 認錯或道歉、梯隊中的互相扶持 …等,表達出我的欣賞與愛,並 引導他們感謝對方!
如果,電話中無法周全,回家後, 請重來一次,把情緒清乾淨、把關 係調一調、把愛再注一注!
愛,因而滋養
如此一來,姊妹兩人都能感受到父 母的支持、接納與尊重。清除了內 在的鬱卒,看清了事件究竟,對因 果關係作了省思,行為上也有了彌 補與調整。最重要的是,提升了雙 方的理解與關懷…。
愛,因此而獲得滋養… | |